系统 “跨境产业链协同” 推送印度阿萨姆茶区预警时,刘木龙正带着团队在巴西可可工坊收尾。屏幕上的画面触目惊心 —— 连绵的茶园里,茶农们弯腰用手指掐摘嫩芽,动作迟缓,竹筐半天才能装满;堆积的鲜叶在阳光下渐渐萎蔫,茶农拉吉蹲在茶篓旁,额头的汗珠砸在茶叶上:“手工采茶一天只能采 20 斤,雇人成本比卖茶还高,这些鲜叶要是再加工不及时,就只能当废茶卖了。”
刘木龙立刻联系之前在印度做过有机认证的合作伙伴 —— 当地农业专家阿米特,确认茶区情况:“阿萨姆 90% 的茶农还在用手工采茶,雨季快来了,鲜叶积压会更严重。当地最大的茶厂‘阿萨姆红茶公司’垄断收购,还不让茶农用机器,怕影响他们的‘传统品质’噱头。”
五天后,刘木龙的飞机降落在古瓦哈提机场,车队沿着布拉马普特拉河行驶,两岸的茶园像绿色的绸缎铺展开来。拉吉早已在路口等候,手里攥着一把半萎蔫的红茶芽:“刘总,您可来了!再等几天,雨季一到,这些茶就全毁了。” 他指着远处的茶厂,“他们说机器采的茶‘碎芽多’,只给手工茶一半的价,我家祖孙三代种茶,现在连吃饭都成问题。”
刘木龙跟着拉吉走进茶园,茶树修剪得整齐,却因采茶不及时,不少嫩芽已经老熟。“拉吉,机器采茶能解决你的问题。” 他回头对思远说,“把‘智能采茶机’拿出来调试,适配阿萨姆的大叶种茶树。”
思远立刻掏出设备 —— 这是针对热带大叶种升级的轻便采茶机,重量只有 3 公斤,茶农单手就能操作,还能通过传感器识别嫩芽成熟度,只采摘一芽二叶,碎芽率控制在 5% 以下。“拉吉叔,你看,这机器一天能采 200 斤,比手工快 10 倍,碎芽率还比茶厂要求的低。” 思远手把手教拉吉握机器,调整采摘高度,“这样采出来的茶,品质和手工一样好。”
老周则带着农民工兄弟,在茶园旁搭起临时萎凋槽和杀青锅,把当天采的鲜叶及时加工:“鲜叶不能堆着,咱们先做日光萎凋,再用杀青锅锁住茶香,一点不浪费。” 慕沛灵联系印度当地的妇女互助组织,在村里开设 “采茶机培训课”,教妇女们操作机器,“以后大家不用再靠手工采茶累得腰间盘突出,还能多赚点钱给孩子买书本。”
冲突很快找上门 —— 阿萨姆红茶公司的老板梅农带着人堵在茶园门口,指着采茶机骂道:“我们阿萨姆红茶靠手工采茶的‘传统’吃饭,你们用机器,是毁了我们的招牌!” 刘木龙早用系统 “人脉掌控” 摸清了梅农的心思:他一直想把红茶卖到中国,却卡在 “有机认证” 上,怕机器采茶影响认证结果。
“我们帮你申请中国有机茶认证,还能帮你对接中国的茶叶连锁店。” 刘木龙递上合作方案,“机器采茶不仅不影响品质,还能提高效率,你收的茶更多,卖到中国的利润翻一倍,比守着‘传统’强。” 梅农翻着方案里的中国茶叶市场数据,手指在 “有机认证流程” 上停顿片刻,终于伸手:“我给你半个月时间,要是机器采的茶通不过认证,你们立刻滚出阿萨姆!”
【检测到宿主以 “认证合作” 化解茶厂阻挠,系统触发 “印度茶区助农” 判定】【奖励计算中…… 帮助价值(80 户茶农采茶效率提升 + 500 亩茶园鲜叶抢救 + 拉吉家庭收入翻倍),公益守护形态能量 + 11%(当前 141%),最终奖励:现金 430 万元,“大叶种茶机械采摘” 特级技能,印度茶叶委员会授予 “阿萨姆茶产业创新奖”,解锁 “中印茶叶跨境贸易” 权限】
解决了收购问题,刘木龙立刻推进红茶深加工。在古瓦哈提租下闲置的茶厂,改造为 “惠民阿萨姆红茶工坊”,从中国调运的揉捻机、烘干设备、茶叶分选机陆续到位。思琪设计的包装充满阿萨姆风情 —— 茶盒上画着布拉马普特拉河的日出和拉吉采茶的身影,还附了一张 “茶区故事卡”:“这是来自印度阿萨姆的有机红茶,每一片茶叶都带着机器采茶的高效与匠心。”
周雨桐联动全球渠道 —— 巴西可可的欧洲客户、肯尼亚咖啡的亚洲经销商、新疆棉制品的电商平台,同步上架 “阿萨姆助农红茶”。直播时,拉吉穿着新工装,手里端着刚冲泡的红茶:“谢谢中国朋友,现在我一天能采 200 斤茶,女儿的学费也攒够了!” 订单瞬间突破 1.2 万单,连中国的连锁奶茶品牌都来追加订单,要求长期供货。
思远的技术优化让红茶品质再升级 —— 他研发的 “茶叶风味调控系统”,通过调整揉捻时间和烘干温度,让阿萨姆红茶的麦芽香更浓郁:“这批红茶在国内的品鉴会上拿了金奖,比普通阿萨姆红茶贵 3 倍!” 当地青年阿米特跟着思远学茶叶检测,兴奋地说:“以后我就能帮茶农们检测茶叶品质,再也不怕被茶厂压价了!”
慕沛灵发起的 “茶农助学计划” 在阿萨姆落地 —— 用公益基金资助 100 名茶农子女上学,思甜被抱在怀里,给孩子们分发中国带来的童话书,用刚学会的印地语说 “喝茶香,读书香”,引得孩子们围着她唱印度儿歌。拉吉看着女儿在学校里跟着老师学中文,眼眶湿润:“以前我总怕女儿一辈子困在茶园里,现在她能读书,还能和中国小朋友交流,这都是你们带来的希望啊!”
【检测到宿主完成印度阿萨姆茶 “机械采茶 - 深加工 - 全球销售” 闭环,系统触发 “中印茶公益链” 判定】【奖励:现金 490 万元,“国际茶叶贸易” 高级技能,中国有机茶认证通过,印度阿萨姆茶合作社加入联盟,系统 “助农传承库” 新增 “古瓦哈提” 案例,跨境产业链新增 “印度红茶 - 中国奶茶 - 巴西可可” 三角贸易通道】
傍晚,刘木龙站在红茶工坊的屋顶,看着夕阳把布拉马普特拉河染成金色,远处的茶园里,茶农们用机器采茶的身影在绿光中穿梭,孩子们在茶厂旁的空地上踢足球。周雨桐发来消息,说首批阿萨姆红茶在中国售罄,中国奶茶品牌还想派研发团队来合作,开发 “阿萨姆可可奶茶”:“你的全球饮品链真成了!”
慕沛灵走过来,递上一杯刚冲泡的阿萨姆红茶:“刚接到赵雅琪的电话,她想把阿萨姆红茶、巴西可可、肯尼亚咖啡装进‘全球助农礼盒’,在东南亚民宿和欧洲酒店同步上线,让游客一次尝遍三国风味。” 刘木龙接过茶杯,抿了一口 —— 麦芽的醇厚中带着一丝清甜,像极了跨越国界的温暖情谊。
系统面板上,“跨境产业链协同” 功能正在自动匹配新资源:印度红茶将通过巴西的可可渠道运往南美,巴西可可也能通过印度的茶厂进入南亚,形成全球饮品循环。下方弹出新预警:【检测到东南亚棕榈产区存在 “棕榈油加工污染” 问题,建议对接环保加工技术与可持续贸易渠道】。
刘木龙握着慕沛灵的手,看着远处拉吉和思远调试茶叶分选机的身影,笑着说:“下一站,东南亚棕榈产区,咱们去帮那里的农户做环保加工,让棕榈油既干净又值钱。”
夜色中的红茶工坊还亮着灯,机器运转的嗡鸣混着茶农们的歌声,像在为阿萨姆茶区的新生伴奏。刘木龙知道,从巴西可可到印度红茶,从肯尼亚咖啡到未来的东南亚棕榈,“惠民” 的全球可持续产业链正像布拉马普特拉河的水流,不断滋养着不同大陆的希望,让每一片茶叶、每一颗可可、每一滴棕榈油,都能带着助人的温度,飘向世界的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