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刚漫过工作室楼下的梧桐树叶,岳川就已经到了,手里拎着个轻便的公文包,里面装着最终版的教学方案和多语言童谣手稿。
推开门时,夏晚晴正坐在沙发上练吉他,指尖拨弦的节奏轻柔,嘴里哼着适配西班牙乡村的童谣,旋律里裹着自然的暖意;
凌薇坐在旁边的桌子前,把树叶徽章和文创材料分门别类装进收纳盒,动作细致,偶尔抬头跟着哼两句;
林野正蹲在地上检查相机包,镜头、电池、存储卡摆了一地,反复确认有没有遗漏;
陆哲靠在窗边,戴着耳机听音频,手指在手机屏幕上轻轻滑动,像是在调整参数;
周曼则坐在办公桌前,对着电脑核对接机人员信息,手里的笔时不时在纸上划记。
“都到齐了?”岳川走进来,把公文包放在桌上,“最后碰一下细节,确保到了那边不慌。”
大家纷纷围过来,围着中间的长桌坐下。
岳川翻开教学方案,指着上面的条目:“第一所圣玛利亚学校,重点推童谣+自然教具结合,我准备了简易的节奏教学法,用当地的橄榄枝做节拍棒,孩子拿在手里就能跟着打节奏,容易上手;
第二所阿尔瓦学校,侧重文创孵化,凌薇的教程里加了薰衣草香包和橄榄枝摆件,材料当地随处能找,不用额外采购;
第三所罗西奥学校,搞一次小型的童创展示,把前两所学校的教学成果汇总,让孩子互相交流,林野多拍点素材,后期做个短宣传片。”
这些方法看似是临场适配,实则是岳川照搬前世地球乡村美育的成熟模式。
他清楚记得前世某跨国美育项目,就是用当地自然材料做教具,降低教学门槛,还能让孩子快速产生代入感,如今只是换了西班牙的橄榄枝和薰衣草,核心逻辑完全一致,却伪装成贴合当下场景的自主构思。
“橄榄枝做节拍棒这个主意好,”夏晚晴点头,指尖在吉他上拨了两下,“我把童谣的节奏再简化,配合节拍棒,孩子更容易跟唱,实在记不住词,跟着节奏哼也能融入。”
“我已经在教程里标了橄榄枝的采摘注意事项,”凌薇补充道,“让当地老师提前带孩子选细一点的枝,打磨光滑,避免划伤手,还能让孩子自己在枝上刻简单的纹路,增加专属感。”
陆哲摘下耳机,说道:“音频我做了双版本,一个带节奏提示,一个纯旋律,教学时用带提示的,孩子练熟了换纯旋律,另外带了便携音箱,适配教室的小空间,音量也调好了,不会吵到隔壁。”
“当地接机的卡洛斯已经联系好了,”周曼拿出手机,“马德里落地后,他开车送咱们去乡村,大概两小时车程,学校那边已经把美育教室收拾好了,桌椅、电源都没问题,就是插座是欧标,我带了转换头,陆哲你设备多,记得用。”
林野拍了拍相机包:“相机、镜头、备用电池都齐了,还带了便携三脚架,能拍教室教学,也能拍户外的自然场景,另外带了拍立得,给孩子拍照片,当场能洗出来,当小礼物。”
岳川点头,把方案合上:“都考虑到了,出发前再检查一遍随身物品,尤其是给孩子带的礼物和教学材料,别落了。”
大家纷纷起身,再核对一遍自己的东西。夏晚晴把吉他包打开,确认乐谱和U盘都在,又把几支备用拨片放进侧袋;
凌薇把收纳盒盖好,贴上标签,放进随身的行李箱;
林野把相机挂在脖子上,拍立得塞进相机包侧袋;
陆哲把转换头、充电器和音箱装进一个小背包;周曼把行程单、翻译软件提前下载好,手机充满电;
岳川则把公文包拎在手里,又看了眼桌上,确认没落下东西。
一行人出发去机场,路上,夏晚晴坐在车里,时不时拿出手机看乐谱,嘴里小声哼着童谣,偶尔忘词,就抬头问岳川,岳川随口就能接上下一句,两人配合默契;
林野靠在车窗边,拍窗外掠过的风景,从城市高楼到郊外田野,镜头里的画面慢慢变得开阔;
凌薇把树叶徽章拿出来,一个个检查,发现有个徽章的绳子松了,从包里拿出针线,低头认真缝补,阳光落在她手上,动作格外细致
;陆哲戴着耳机,还在微调音频,偶尔和岳川对视一眼,点头示意没问题;
周曼则在群里发了实时定位,跟卡洛斯确认接机地点,又提醒大家落地后注意事项。
到了机场,办理登机手续时,凌薇的文创材料里有几支干薰衣草,安检人员多问了两句,周曼立刻用简单的英文解释是给乡村孩子做手工的材料,还拿出教学方案给对方看,很快就顺利通过;
林野怕相机磕着,一直小心翼翼地抱着,安检时特意跟工作人员说明,慢慢通过检测;
夏晚晴的吉他需要单独托运,她仔细给琴包缠上保护带,反复叮嘱工作人员轻拿轻放;
岳川则在旁边看着大家,偶尔帮衬一把,确保没人落下东西。
飞机上,岳川靠在窗边,翻看着手机里存的前世跨国美育案例笔记,看似在梳理思路,实则在确认每个环节的细节,确保照搬过来不违和。
夏晚晴坐在他旁边,把乐谱铺在小桌板上,手指在上面轻轻打节拍,偶尔抬头和岳川聊两句教学细节,比如哪个段落孩子可能会觉得难,要不要再简化;
陆哲坐在前排,戴着耳机听音频,时不时回头跟夏晚晴说两句音频调整的情况;
林野坐在过道边,调试相机参数,还拍了几张机舱里的照片,又翻出之前拍的西班牙乡村照片,提前熟悉环境;
凌薇则拿出素描本,画当地学校美育教室的布置草图,把橄榄枝、薰衣草的元素画进去,想着怎么摆放更贴合孩子的审美;
周曼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手里还攥着行程单,偶尔睁开眼,看一眼时间。
飞行了十几个小时,飞机终于降落在马德里机场。
刚走出航站楼,就看到一个高个子男人举着写有“川晴工作室”的牌子,正是接机的卡洛斯,他笑着迎上来,用带着口音的英文打招呼,周曼立刻上前对接,简单交流了几句,确认行程没问题。
大家跟着卡洛斯去停车场,路上,卡洛斯跟大家聊起乡村学校的情况,说孩子们知道有人来教唱歌、做手工,都特别开心,提前几天就开始期待,还准备了小礼物。
坐上车,往乡村开去,窗外的风景慢慢变得质朴,高楼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橄榄林、薰衣草田,还有散落的乡村小屋,阳光洒在田野上,泛着金色的光泽。
林野忍不住拿起相机,隔着车窗拍外面的风景,橄榄枝随风摇曳,薰衣草田像紫色的海洋,画面格外治愈;
夏晚晴看着窗外,嘴里轻轻哼着童谣,旋律慢慢贴合当地的自然氛围;凌薇指着窗外的薰衣草,跟岳川说:“你看,长势多好,孩子做香包肯定够用,还能多留些让他们染布。”
岳川点头,看着窗外的橄榄林,突然开口:“到了学校,咱们可以在户外设个教学点,就选橄榄林旁边的小广场,孩子能接触自然,学童谣、做手工也更有感觉。”
这话看似是临时起意,实则是照搬前世户外美育的经典场景,他清楚户外教学能让孩子更放松,学习效果更好。
“这个主意好,”夏晚晴笑着说,“户外空气好,孩子也愿意动,唱童谣时还能听着风吹橄榄叶的声音,更有代入感。”
陆哲点头:“户外音效也不用刻意调,自然声就是最好的背景,我带的便携音箱音量够,户外也能听清。”
两个小时后,车子终于到了第一所圣玛利亚学校。学校不大,红瓦白墙,透着质朴的乡村气息,校园里有几棵高大的橄榄树,树下摆着几张简陋的石桌石凳,远处的操场上,几个孩子正远远地看着他们,眼神里满是好奇,又带着点害羞,不敢靠近。
校长是个和蔼的中年女人,叫索菲亚,笑着迎上来,跟大家一一握手,用英文介绍学校的情况:“学校一共五十多个孩子,大多是当地农户的孩子,平时很少有美育课程,孩子们听说你们来,昨天还特意打扫了教室,盼着你们来呢。”
大家跟着索菲亚走进学校,先参观了准备好的美育教室,教室不大,墙上贴了几张旧的绘画海报,摆着十几张桌椅,角落放着简单的工具,虽然简陋,却收拾得干净整洁。
陆哲立刻上前,检查电源和插座,拿出转换头插上,测试音箱,声音清晰,没问题;
凌薇把文创材料和树叶徽章放在桌上,慢慢摆放整齐;
林野拿着相机,在教室里拍了几张照片,又走到窗边,拍外面好奇张望的孩子;
夏晚晴抱着吉他,坐在椅子上,轻轻拨了下琴弦,试着弹了一段简单的旋律,吸引了几个孩子的注意力,他们偷偷趴在窗边,看得更认真了。
岳川跟着索菲亚走出教室,在校园里转了转,看到橄榄树下的小广场,刚好适合户外教学,又看了看校园里的草木,橄榄枝、薰衣草随处可见,还有些不知名的小野花,长势旺盛,心里更踏实了——这些自然材料,足够支撑教学需求,和他之前规划的完全契合。
“明天咱们先在户外教学,”岳川跟索菲亚说,“让孩子先接触自然,学唱童谣,用橄榄枝做节拍棒,简单易上手,孩子们应该会喜欢。”
索菲亚笑着点头:“没问题,我明天让老师提前带孩子采摘橄榄枝,打磨光滑,再准备些小剪刀、绳子,配合你们教学。”
这时,夏晚晴抱着吉他从教室里走出来,看到窗边的孩子,笑着挥了挥手,孩子们愣了一下,也慢慢挥了挥手,脸上露出了腼腆的笑容;
凌薇拿起几个树叶徽章,走到窗边,递给最前面的一个小女孩,徽章上画着橄榄枝和薰衣草,小女孩犹豫了一下,伸手接了过去,小声说了句“谢谢”,又赶紧跑开,跟其他孩子分享;
林野赶紧拿起相机,抓拍了这个瞬间,镜头里,小女孩拿着徽章,脸上带着惊喜的笑容,格外治愈;
陆哲调试完设备,也走了出来,跟岳川说:“设备都没问题,明天可以正常教学,音频也都准备好了。”
周曼则和索菲亚对接明天的教学时间,确定上午九点开始,先教童谣,下午做手工,索菲亚还说会让当地老师帮忙翻译,方便和孩子沟通。
参观完学校,大家在校园的小广场休息,孩子们慢慢靠近,不再像之前那么害羞,有的站在不远处,看着桌上的文创材料,有的盯着夏晚晴的吉他,还有的小声议论着。
这时,一个小女孩手里拿着一朵紫色的小野花,慢慢走到夏晚晴面前,递了过去,眼里满是期待。
夏晚晴笑着收下,用刚学的几句简单西班牙语说“谢谢”,小女孩开心地笑了,又跑回小伙伴身边,跟他们说了几句,大家都露出了笑容。
夏晚晴看着手里的小野花,心里暖暖的,拿起吉他,轻轻弹起刚打磨好的童谣,旋律温柔轻快,风吹过橄榄叶,沙沙作响,和吉他声混在一起,格外好听。
孩子们慢慢围了过来,坐在小广场的石凳上,认真地听着,偶尔跟着旋律轻轻打节拍;
林野拿着相机,在一旁抓拍,从不同角度记录下孩子们的表情,还有夏晚晴弹唱的画面;
凌薇坐在孩子们旁边,拿出几张空白的小卡片,教他们画简单的橄榄枝,孩子们学得认真,虽然画得歪歪扭扭,却格外专注;
陆哲靠在橄榄树上,看着眼前的画面,嘴角带着淡淡的笑容;
周曼和索菲亚站在一旁,小声聊着明天的教学细节;
岳川坐在石桌旁,拿出笔记本,写下明天教学的调整细节,比如先教孩子用橄榄枝打节拍,再教歌词,循序渐进,确保孩子能跟上。
阳光慢慢西斜,落在校园的橄榄树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吉他声、孩子们的笑声、风吹树叶的声音混在一起,格外惬意。
岳川合上笔记本,抬头看向眼前的画面,夏晚晴还在弹唱,孩子们围在她身边,眼里满是向往;
凌薇正帮一个小男孩修改画的橄榄枝;林野蹲在地上,给孩子们拍立得照片,孩子们拿到照片,开心地互相展示;
陆哲偶尔上前,帮林野递一下拍立得相纸;周曼则在收拾桌上的东西,把树叶徽章和文创材料放回收纳盒。
索菲亚走过来,跟岳川说:“今晚你们住附近的民宿,我已经安排好了,明天早上八点,我来接你们去学校。”
岳川点头,起身跟索菲亚道谢,又看向大家:“收拾一下,咱们去民宿,好好休息,明天开始教学。”
大家纷纷起身,收拾东西。夏晚晴抱着吉他,最后弹了一段童谣的结尾,孩子们跟着轻轻哼了两句,才依依不舍地跟他们挥手告别;
林野把相机收好,手里还拿着刚给孩子们拍的照片,想着明天再带给他们;
凌薇把没画完的小卡片收好,准备明天继续教孩子们画;陆哲拎着音箱,跟在后面;
周曼跟索菲亚确认好明天的时间,一起走出校园。
岳川走在最后,回头看了眼校园里的橄榄树,还有孩子们离去的背影,心里清楚,明天,这场跨越山海的美育教学,就要正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