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墟井的青苔在月光下泛着冷绿,涪翁的指甲几乎掐进石壁里。
沈知秋的影子投在井壁上,那支珍珠簪子的反光像根细刺,扎得他眼眶发酸——当年在太医院值夜,她总爱把这簪子插在发间,说珍珠能镇住熬夜的肝火。
双龙针。他喉间溢出半声低叹。
沈知秋指尖的银针在提灯下流转着幽光,针身蜿蜒的双龙纹路清晰可辨,正是他当年亲手刻的。
那时两人同研《黄帝针经》,他说针如游龙,当有灵韵,便在她惯用的针上雕了双龙。
后来韩慎之嫌他们私相授受有失体统,他被调去天禄阁校书,她的针...竟还留着?
井外传来布料摩擦声,沈知秋的影子晃了晃,显然在调整姿势。
涪翁看见她握着银针的手背绷起青筋——这是太医院弟子行针前的习惯性动作,从前她给病人扎合谷穴时,总爱这样先运三分力。
可此刻她的目标不是病人,是他。
李兄,我知道你在。
声音像片薄冰,顺着井壁滑下来。
涪翁的玄针在袖中猛地一颤,这声让他想起二十年前的春夜,两人蹲在御药房的石榴树下背《明堂经》,她总把念成,他笑她连穴位都认不全,她就跺着脚喊李柱国你等着,我迟早要当太医院首座。
韩慎之死了。沈知秋的话像块冷铁砸下来。
涪翁的呼吸骤然一滞。
韩慎之是太医院令,当年天禄阁大火前,正是此人以伪经惑众为由,逼谢云烧了半部《针经》抄本。
他记得谢云跪在火盆前的眼泪,一滴溅在未烧尽的绢帛上,晕开个血珠似的痕迹。
上个月十五,他咳血死在洛阳宅里。沈知秋的声音更近了些,提灯的光晕漫进井里,照见她腰间的医圣佩泛着幽蓝。咽气前抓着我的手说,当年烧的是假卷,真本...在归墟井。
涪翁的瞳孔剧烈收缩。
谢云的遗书里确实提过归墟井,但那是去年冬天的事了——难道韩慎之早就在布局?
他的目光扫过沈知秋袖中若隐若现的青瓷瓶,雄黄酒的气味混着铁锈味飘下来,突然想起谢云临终前说的后颈刺痛,莫不是...
你身上有冰蚕毒的味。他突然开口,声音像淬了霜。
沈知秋的身子猛地一僵。
涪翁盯着她鞋尖的朱砂印——那是调朱砂写药方时蹭上的,从前她总说医案要写得比圣旨还工整,此刻却像两滴凝固的血。
李兄还是这么敏锐。沈知秋轻笑一声,可那笑声比井里的水还凉。
她抬手拨了拨灯芯,光晕里浮起几点金粉——是清心丹的药末。
涪翁的玄针在袖中发烫,他悄悄屈指弹出,银针贴着井壁没入地面三寸。
玄针入地的刹那,他感知到了——沈知秋的气血像团乱麻,心脉跳得比常人快三倍,肺经却凉得像浸在冰里。
这是强行吞了清心丹压制惊悸的症状,她在怕。
怕什么?
怕他不肯信,还是怕井里根本没有真本?
放下针。涪翁的声音沉下来,玄针在掌心转了个圈。
当年他用这招试过谢云的诚意,如今轮到沈知秋。你若真想谈,就把双龙针插在井栏上。
提灯的光突然晃了晃。
涪翁看见沈知秋的手指在银针上摩挲,龙尾的刻痕蹭过她指腹,那里有道淡白的疤——是三年前给皇子扎针时,被龙袍上的金线划破的。
那时他替她涂金疮药,她说这疤是医道烙的印,去不掉的。
李兄...她的声音有些发颤,你可知韩师临终前说什么?
他说当年烧卷是为保真本涪翁若肯出山,医道不至于断在我们手里
涪翁的指节捏得发白。
他想起天禄阁大火那晚,自己抱着半箱残卷从火场里爬出来,看见韩慎之站在屋檐下,袖中还攥着未燃尽的绢帛。
原来烧的是假的?
原来那把火...是局?
井外忽然起了风,吹得提灯的绛紫穗子簌簌作响。
沈知秋的影子摇晃起来,她握着银针的手抬了又落,最终悬在井栏上方半寸处。
涪翁盯着那枚针,看见双龙的眼睛在灯光下泛着幽光——他当年用赤铁矿石点的眼,此刻像两团将熄的火。
你犹豫了。涪翁的声音里带了丝冷意。
他摸到怀里的《针经》残卷,纸页边缘被汗水浸得发皱,那是谢云用最后一口气抄下的。沈姑娘,你若再拿韩慎之的话来诓我...
我没有诓你!沈知秋突然提高声音,提灯一声撞在井栏上。
光晕里,她的发簪歪了,珍珠顺着发梢滚下来,当年韩师烧卷前,我替他磨了整夜的墨!
他说真本藏在归墟井,等真正能传医道的人来取,我...我信了他二十年!
涪翁的玄针突然一颤。
他感知到沈知秋的肝脉剧烈跳动——这是说真话时的征兆。
可她腰间的医圣佩还在,韩慎之若真有心传医道,为何把象征太医院首座的玉佩给她?
为何不直接来找他?
把针放下。他重复道,拇指按在玄针的针尾。
只要沈知秋稍有异动,这枚针就能破空而出,封她的肩井穴。现在。
沈知秋的指尖在银针上顿了三息。
涪翁数着心跳,第一息她的腕骨绷紧,第二息指腹沁出薄汗,第三息——她突然松手。
双龙针地落在井栏上,金属碰撞的脆响惊飞了两只夜鸦。
涪翁望着那枚针,看见针尾沾着点淡红,是刚才她捏得太用力,指甲盖渗的血。
现在可以谈了么?沈知秋的声音轻得像叹息。
她弯腰去捡提灯,发间的珍珠簪子终于掉了,滚到井边,在月光下闪了闪,掉进了井里。
涪翁盯着那圈涟漪,忽然想起谢云遗书里的最后一句:归墟井的水,能照见真心。他摸了摸腰间的医道传承印,青铜纹路此刻烫得惊人——这是感应到了沈知秋?
还是...
李兄。沈知秋直起身子,脸上挂着他从未见过的疲惫。我知道你不信我。
但韩师死了,太医院现在被张让的人把持,他们烧医书,贬良医,说针石之术不过是下九流的把戏她的喉结动了动,我来找你,是因为...只有你能救医道。
涪翁望着她腰间的医圣佩,又望向井栏上的双龙针。
夜风卷起他的渔翁笠,露出鬓角的白发——他突然想起二十年前的自己,也是这样站在太医院的回廊里,看着韩慎之把御赐的妙手回春匾挂在堂前。
那时他以为医道是悬在高堂的匾,现在才明白,医道是藏在泥里的种子,要有人弯腰去捡。
你说韩慎之烧的是假卷。涪翁开口,声音里没了刚才的冷硬,那真本...在何处?
沈知秋的眼睛突然亮了。
她刚要说话,井外突然传来碎石滚动的声响。
两人同时转头,只见远处的山路上闪过一点火光——是火把!
有人来了。沈知秋的脸色骤变。
她抓起井栏上的双龙针,转身就要跑,却被涪翁一把拉住手腕。
跟我来。他拽着她钻进井侧的石龛,玄针在掌心闪着幽光。
归墟井的石壁上有个半人高的裂缝,是他去年发现的,足够藏两个人。
沈知秋的呼吸喷在他颈侧,带着点苦杏仁味——是清心丹的余韵。
涪翁听见外面的脚步声越来越近,至少有五个人,其中一个的靴底钉着铁掌,走一步一声。
他们是谁?沈知秋压低声音问。
涪翁没有回答。
他望着石壁上的裂缝,看见月光从那里漏进来,照见沈知秋腰间的医圣佩——那玉佩的背面,刻着一行极小的字:传于沈氏,守真待明。
脚步声停在井边。
有人粗声粗气地骂:奶奶的,那老渔翁明明往这边来了!
另一个声音阴恻恻的:别急,归墟井就这么大点地方,他能藏哪去?
涪翁感觉到沈知秋的身子在发抖。
他的手指扣住玄针,心里突然冒出个念头——或许,这是个局。
韩慎之的死,沈知秋的出现,归墟井的残卷,还有这突然出现的追兵...
李兄。沈知秋的声音轻得像片叶子,他们是来抢医典的。
涪翁望着她发间沾的青苔,突然笑了。
他想起医道传承印上最近浮现的那句话:传医之道,需破局,需识局,更需设局。
井外传来铁器刮擦井栏的声响。
涪翁贴着沈知秋的耳朵,轻声说:等会我引开他们,你拿着残卷...不,你跟着我。
沈知秋一怔:为什么?
涪翁摸了摸怀里的《针经》残卷,又看了看井栏上的双龙针。
他说:因为你的针,还带着当年的温度。
井外的人已经开始往下爬了。
涪翁握紧沈知秋的手,玄针在两人掌心发烫,像团要烧起来的火。
沈知秋迟疑了片刻,反手扣住他的手腕——那力道,和二十年前在石榴树下背《明堂经》时一样。
石龛里的温度突然降了几分。
涪翁的指尖抵着沈知秋腕间的太渊穴,能清晰摸到她脉搏跳得像被惊的雀儿——这哪是普通的紧张?
他想起方才她呼吸里的苦杏仁味,想起井外飘来的清心丹药末,更想起谢云临终前说的后颈刺痛——原来不是冰蚕毒,是迷魂香!
合谷。他低喝一声,袖中玄针闪电般刺出。
沈知秋只觉虎口一麻,整条手臂像浸了冰水,连抬指的力气都没了。
她瞪大眼睛,看着那枚银针稳稳扎在自己手背横纹处,针尾的青铜纹路泛着冷光,你...你怎么知道?
你身上的清心丹压不住迷魂香的苦。涪翁的拇指扣住她腕骨,另一只手已经封住她肩贞穴,二十年前你替我试药,误吞半颗迷魂丹,吐了三天三夜,嘴里就是这股味。他的声音像淬了冰,韩慎之死了二十年?
还是你带着迷魂香的幻觉,才以为他刚死?
沈知秋的瞳孔骤然收缩。
她想挣开,可被封的合谷穴像有千钧重,连手指都蜷不起来。
井外传来铁器刮擦井壁的声响,追兵的骂声更近了:那老东西不会跳井了吧?
别喊。涪翁的银针又点在她天突穴上,再动,我封你涌泉。他盯着她发间歪掉的珍珠簪,那珠子早没了当年的润,倒像块蒙灰的石子——和太医院库房里过期的珍珠粉一个颜色,你腰间的医圣佩,是韩慎之给的?
还是守典人?
你胡说!沈知秋突然尖叫,可声音刚出口就哑了。
涪翁的玄针不知何时已戳进她廉泉穴,喉间像塞了团棉花。
她瞪着他,眼底泛着红,像被踩了尾巴的猫。
现在清醒些了?涪翁抽出一枚细如牛毛的醒神针,在火折子上燎了燎,这针走任脉,通舌络。他手法极轻,针尖刚触到她廉泉穴,沈知秋就打了个寒颤——这是真针,不是幻觉。
韩慎之...是被守典人杀的。她的声音带着哭腔,三年前我在洛阳街头遇见他,他说真本在归墟井,可等我到了井边,他突然吐血,说守典人...要灭口她的眼泪掉在涪翁手背上,我不信,我去太医院查他的医案,发现他后颈有针孔——和谢云的一样!
涪翁的呼吸陡然一滞。
谢云遗书里确实写着后颈刺痛如锥,他当时只当是旧伤,原来是被人下了针!
他望着沈知秋腰间的医圣佩,背面的传于沈氏,守真待明突然刺得他眼疼——韩慎之若真想传医道,何必刻这种模棱两可的字?
守典人是谁?他的银针又进了半分,是张让的人?
还是绿林里的?
我不知道!沈知秋突然哭出声,他们只说医典不能落在江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