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队的轮子声还在耳边回响,艾琳站在议事厅侧室的桌前,手里捏着本月最后一张账册竹片。她没放下它,而是把它翻了个面,用炭笔在空白处写下一串数字——三支商队净利总和。这数字比三个月前翻了不止一倍。
但她盯着的不是钱。
是记账员的名字。是押货老兵能看懂路线图的事实。是那个东方商人拿出染布技法时,随行工匠立刻听懂并记下要点的能力。
她把竹片拍在桌上,转身走出门。
天还没亮透,启明塾的大门已经开了。几个孩子蹲在门口扫地,见她来了,站起身喊了声“艾管事”。她点头走进去,穿过空荡的走廊,直接推开最东头的教室门。
里面坐着七个人,都是平时在学堂教课的人。有的教小孩认字,有的讲节气农事,还有的带着学生背《谷物时节歌》。他们看见艾琳进来,纷纷站起来。
“坐下。”她说,“今天不开会,只谈一件事——怎么让所有人,不管住在哪,都能学到有用的东西。”
没人说话。
艾琳从怀里掏出那张写着利润的竹片,举起来。“上个月,北线商队多赚了两成。为什么?因为他们带去的记账员发现了铁匠屯的废铁能换粮。这个人是谁教的?是我请老吴教的。老吴又是谁?是你旁边这位,去年才学会写字的李婶的丈夫。”
她把竹片放在中间的桌子上。“我们打下了地,修了墙,通了水渠,现在又有了商路。可这些事,靠一个人干不完。得有人会算,有人会记,有人能想出路。他们不是天生就会,是学来的。所以从今天起,学堂不是闲人教小孩的地方,是我们活下去、活得好必须做的事。”
她顿了顿。“我宣布三件事。”
“第一,所有在学堂教课的人,每月从公库领一份工分补贴。标准按课时算,教满十天,加一斗米。第二,课程要分三级:基础班教读写算;进阶班分三块——文化、军事、科技;高阶班让学生自己写策论,比如‘怎么让牛犁地更省力’这种题。”
有人小声问:“考不过怎么办?”
“有考核。”艾琳说,“每级通过发‘学分牌’。拿到牌的人,将来优先安排进匠坊、商队、巡逻队,或者当理事人。第三,从下个月起,推行‘轮教制’。中心校的老师,每人每月轮流去外村上课三天。来回有马车接,路上算双倍工分。”
一个年轻女教师开口:“可西岭那边路不好走,夜里冷得很。”
“我知道。”艾琳说,“所以我决定,在五个大村设卫星学堂。不用新建房,把废弃粮仓改一下就行。屋顶换新茅草,四壁刷石灰防潮。我会亲自去看选址。”
她环视一圈。“谁愿意第一个去西岭?”
半天没人应。
艾琳不催。她只是拿出一张纸,写下“轮教志愿表”五个字,放在桌上。“明天这个时候,我要看到名字。没有,我就点名派。”
散会后,她没回议事厅,直接去了村西的旧粮仓。
这屋子空了很久,墙角堆着烂麻袋。她推开门,拿手电筒照了一圈,然后在地上画了个方框。“这里放讲台,那边摆五排矮凳。门要朝南开,采光好。窗户加木板,冬天能挡风。”
跟来的文书记下她说的每一句。
当天下午,消息传开了。傍晚时分,已有三人主动交了轮教报名表。艾琳批了,让人通知匠坊准备材料,三天内开工改建西岭学堂。
第二天,她走进初级班听课。
课堂上,老师正在教“田、水、火、石”四个字。孩子们跟着念,声音整齐,但没人提问。老师也不问。
一节课结束,艾琳留下老师。“你有没有发现,他们只是在重复你说的话?”
老师低头:“我说什么,他们记什么,不就好了?”
“不够。”艾琳说,“我要他们学会问问题。”
她当即召集几位年长学生,在另一间屋子里坐下。“你们每天上课,觉得哪些东西有用?哪些没用?”
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犹豫了一下:“背《谷物时节歌》,我知道春天该种麦,可我想知道,雨是怎么变成河的?”
艾琳看着他。
她转头对文书说:“记下来。下周开一门选修课,叫‘自然探理’。先从水、土、风讲起。找会修水渠的老傅来教。”
她又宣布设立“问思日”——每周留半日,由学生自由提问。老师不能说“不知道”,必须把问题记下,三日内给出答复。
消息传开后,第三天就有孩子递了纸条:“为什么太阳早上小,中午大?”还有人问:“箭射出去,为什么是弯的线?”
艾琳把这些问题贴在教师办公室墙上。
一周后,西岭卫星学堂改建完成。艾琳带人去验收。屋子暖和,地面铺了新土,黑板是用炭灰和石灰混的,能写字也能擦。五排矮凳整齐排列,角落还放了个小炉子。
第一位轮教老师是玛蒂,她教基础读写。临行前,艾琳把一份教材塞给她。“这是新编的,你试试看。”
玛蒂点点头,坐上了马车。
三天后她回来,脸上带着笑。“西岭来了十二个孩子,最小的六岁,最大的十四。他们抢着回答问题。有个女孩问我,‘山外面是不是也有学堂?’”
艾琳听完,立刻召集团队重新规划。
两个月内,五处卫星学堂全部启用。教师轮教形成惯例,每月初公布排班表。公库正式设立“教育专项工分”,不再从临时支出里拨。
又一场教学评议会上,艾琳让每个学生代表发言。
一个男孩站起来:“我想学怎么修弩机。”
另一个女孩说:“我想知道地图上的线是怎么画出来的。”
艾琳让人一一记录。当晚,她在议事厅侧室摊开纸,开始起草《教育三年纲要》。
第一条:三年内,实现六岁以上儿童入学率百分之九十以上。
第二条:建立教师培训制度,每年集训一次,内容涵盖教学法、课程设计与实务知识。
第三条:高阶班学生每年提交一份实务策论,优秀者进入管理实习名单。
她写到深夜,手边堆着十几份新编教材草案。有《基础算术三十课》,有《军令信号识读》,还有《农具结构图解》。
最后一本是《自然探理初讲》,封面是手绘的一滴雨水落入土壤的过程。
她合上书,抱着这一摞纸走出侧室。
夜风微凉,远处几间教室还亮着油灯。那是老师们在备课。
她没回住处,转身走向议事厅主楼。
她的脚步刚踏上台阶,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一名巡逻队员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封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