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冲进来,手里攥着一封信。艾琳抬眼看了他一下,没有伸手去接。她把笔放下,墨汁在纸上晕开一小团。信纸被放在桌角,她依旧坐着。
“请来使节。”她说。
青年退下。她起身走到柜前,打开铁匣,取出两本账册。一本是粮布产量记录,另一本是工分与物资调配总表。她翻到标记页,夹好,放回桌上。然后坐回原位,手放在账册上。
脚步声从外院传来。门被推开,一个穿深色长袍的男人走进来。他靴子擦得发亮,袖口绣金线,但脸上有风尘痕迹。身后跟着两人,留在门口。
艾琳没站起来。
“我是北郡商盟的代表,姓柯。”男人开口,“听说你们拿到了东堡,控制了黑土原一带。”
“你说的是事实。”艾琳说。
“我们愿意提供种子、铁具、盐和布匹,换取你们的粮食和手工品。我们可以签三年协议。”
“条件呢?”艾琳问。
“我们出价收购小麦每石三银币,你们买我们的铁锄每把五银币。运输由我们负责。你们不许和其他商人交易。”
艾琳没说话。她翻开账册,指着一行数字:“去年我们产麦一千二百石,今年预计翻倍。布匹已织成八百匹,三个月内可再出一千匹。”
柯商人扫了一眼。“这些数字……你们有凭证?”
艾琳抽出一张布图,铺在桌上。是艺坊老妇画的农耕分布图,标着各村田亩、水源、仓储点。
“这是实测图。每个村都有记录员,数据每日更新。我们还设了监督组,防止虚报。”
柯商人皱眉。“你们自己管账?”
“每一笔进出都公示三天。村民可查。识字的人越来越多。”
柯商人冷笑一声。“你们缺铁缺盐,我能理解你们想自立。但外面不是这么运作的。没有中间商担保,货走不了十里就会被劫。”
艾琳点头。“所以我们修了墙,设了快哨队。七天前,一支运粮队从西林过来,带五十袋麦子。路上经过三个旧关卡,没人敢拦。”
柯商人脸色变了下。
“我们不需要保护费。我们需要的是公平交易。你刚才开的价,比市价低两成。而你们卖的东西,高出一成半。这不算合作。”
“市场就是这样。”柯商人说,“你们刚起家,没信誉,没渠道,只能接受现实。”
艾琳合上账册。“那你现在看到的,是一个没信誉的地方吗?我们放走了小贵族,归还了他的私物。我们救了被洪水困住的流民,给他们地种。我们建学堂,教孩子写字。你说我们没渠道?文化节那天,十三个村子的人聚在一起,唱自己的歌,展示自己的手艺。他们信任这里。”
柯商人沉默。
“如果你只想低价收货,高价卖东西,你可以走。但我们不会签让你独占的协议。也不会让村民糊里糊涂签字。”
“那你要什么?”柯商人终于问。
“第一,允许你在北岭洼地设临时货栈,我们提供安全和仓库。第二,定价必须公开,写在公告栏上,让所有人看见。第三,成立互市点,试行三个月。你们带来的货,卖出后按比例分成。账目由双方派人共管。”
柯商人摇头。“太麻烦。万一你们改账怎么办?”
“账本每天抄录两份,一份留村,一份交你的人带回。第三天核对一次。若有差错,停止合作。”
“利润怎么分?”
“六四开。你们六,我们四。三个月后重新谈。”
柯商人盯着她。“你不怕我压价?”
“怕。但我们有选择。东谷能织粗布,山道有药材,西林存了去年的陈粮。如果我们被压得太狠,就转头找别人。你现在是第一个来的,不是唯一的。”
柯商人坐下。他脱下手套,放在桌上。
“我可以接受共管账目。但分成要五五。另外,我要保证每月至少两趟车队进出。”
“五五可以。但车队进出要登记货物种类和数量。我们也要派人随行,了解外面行情。”
“随行人员不能带武器。”
“可以。但必须是识字的年轻人,记下沿途价格和交易方式。”
柯商人想了想。“还有,你们得保证货栈安全。若被抢,你们赔一半损失。”
“货栈建在了望塔范围内,巡逻队每两小时一圈。若因我们失职导致损失,我们赔。但若因你方隐瞒风险或运违禁品,后果自负。”
“违禁品?”柯商人挑眉。
“比如火油、毒草、管制铁器。这些东西不能进。”
“我们不做那种生意。”柯商人说。
“最好如此。”
两人对视片刻。柯商人终于点头。
“那就按你说的试三个月。”
艾琳起身,从铁匣中取出一份空白契约。她写下条款,一条一条念出来。柯商人听得很仔细,提出两处修改,艾琳同意一处,拒绝一处。
最后双方签字。艾琳盖上村务印信。柯商人也拿出一枚铜章,按在纸上。
“明天我就派人来建货栈。”他说。
“地基由我们的人打。材料你们出。施工期间,每日检查进度。”
“你真是不好谈。”柯商人收起契约,语气却不像之前那样冷。
“我只是不想被骗。”艾琳说,“也不想骗人。”
柯商人站起身,整了整衣袖。“我会带第一批货来。有铁锄二十把,盐两百斤,棉种三百斤。”
“我们会准备五百斤新麦,两百匹粗布等你验收。”
“验收?”柯商人笑了一下。
“当然。每一批货都要过秤,看成色。不合格的退回。这不是信不信的问题,是规矩。”
柯商人看着她,忽然说:“你们这儿的人,开始不一样了。”
艾琳没回应这句话。她送他到门口。
门外阳光正烈。柯商人眯了下眼,抬脚走出去。他的随从跟上。
艾琳站在门框下,看着他们穿过院子。巡逻队正在换岗,哨音响起。她转身回到文事堂。
桌上那份《北郡商道通行许可草案》还在。她拿起笔,在旁边批注:
“允许柯商设点,试行三月,互市共管,五五分成,明价公示,随行记价,违禁不入。”
写完,她把草案折好,放进铁匣。又取出巡查日志,翻到当天记录。
“理事人科尔汇报:东区排水沟无新增渗漏。玛蒂报告:启明塾今日上课人数四十五,缺勤二人,请假因病。”
她提笔写下:“明日晨会,核查缺勤原因,安排医妇巡诊。”
门外传来脚步声。她抬头。
一个穿灰布衫的男子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块木牌。
“艾琳,这是新做的货栈编号牌,写‘北市一号’还是‘柯栈’?”
艾琳看着木牌。
“写‘互市点·北一号’。”
男子点头,转身要走。
“等等。”艾琳叫住他。
“通知各村组长,今晚开会。讲清楚互市规则,谁想参与交易,先报名登记。”
男子应声离开。
艾琳坐回案前,翻开新的一页纸。
她在上面写下:“合作管理细则(初稿)”。
第一行写着:交易必须公示。
第二行写着:村民有权质疑价格。
第三行写着:学徒吏负责记录每一笔进出货。
她继续写下去。
窗外传来孩童背诵的声音,是从启明塾传来的。
有人在读:“工分记在册,孩子会读书。”
艾琳停下笔,听了一会。
然后继续写第四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