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0 集 人才的渴望?组建顶尖团队
滨海市天辰科技研发中心的深夜,只有三楼的实验室还亮着灯。老陈趴在实验台上,面前摊着 “长青 1 号” 军用版的优化报告,眼底满是红血丝。林天推开门走进来,手里拿着两杯热咖啡,轻轻放在桌上:“还没休息?优化遇到瓶颈了?”
老陈抬起头,揉了揉眼睛,苦笑一声:“军用版的阻燃性能还得再提升 10% 才能达标,可红草提取物的活性总是不稳定,加了军用辅料就会析出,试了十几种配方都不行。要是有材料学的顶尖专家在,说不定能找到突破口。”
林天拿起报告,指尖划过 “活性析出” 的标注,心里沉了沉。“长青 1 号” 军用版的测试只剩两个月,要是达不到标准,不仅北方工业集团的合作会黄,后续的军用材料研发也会停滞。他突然意识到,靠现有的团队,很难支撑起更复杂的技术研发 —— 古代资源的开发越来越深入,从煤矿到红草,再到未来可能的矿石提炼,需要的不仅是生物学家,还有材料学、地质工程、机械工程的顶尖人才。
“老陈,你先回去休息,这事我来想办法。” 林天拍了拍他的肩膀,“咱们不能只靠自己摸索,得找真正的专家来。”
老陈走后,林天坐在电脑前,打开全球华裔科学家数据库。屏幕上滚动着密密麻麻的名字,有麻省理工的材料学教授,有斯坦福的生物工程专家,还有剑桥的地质学家。他盯着一个名字看了很久 —— 李砚秋,华裔材料学家,在军用高分子材料领域有十多项专利,去年刚从美国国家实验室离职,据说因为想回国发展,却没找到合适的平台。
林天立刻让王猛查李砚秋的联系方式,不到半小时,王猛就发来一个邮箱地址:“林哥,李教授现在在上海探亲,这是她的私人邮箱,听说她对国内的科研环境要求很高,之前有几家企业找她,都被拒绝了。”
林天深吸一口气,打开邮箱,敲下一行字:“李教授您好,我是天辰科技的林天,我们正在研发基于天然资源的军用防腐材料,遇到了活性析出的技术瓶颈,恳请您能抽空指导,我们愿意为您建立专属实验室,研发资金无上限。” 他犹豫了一下,又加上一句:“我们的天然资源来自古代,可能会颠覆现有材料学的认知。”
发送成功后,林天一夜没睡,反复刷新邮箱。直到第二天早上七点,终于收到了回复,只有一句话:“明天上午十点,上海外滩三号咖啡馆,带样品来。”
林天立刻订了最早的机票,带着 “长青 1 号” 的样品和测试报告,直奔上海。咖啡馆里,李砚秋穿着一身深色西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眼神锐利如刀。她接过样品,放在随身带的检测仪上,看了一眼数据,眉头皱了起来:“红草提取物的分子结构很特殊,但你们的辅料配伍太粗糙,军用级别的环氧树脂会破坏它的活性键,当然会析出。”
“您有办法解决?” 林天赶紧问。
李砚秋喝了口咖啡,慢悠悠地说:“办法有,但我需要一个完全独立的研发团队,不受任何行政干扰,而且所有实验数据必须保密。另外,我要亲眼看看你说的‘古代天然资源’。”
林天心里一喜:“没问题!专属实验室一周内建好,古代资源我可以让您看样品,甚至带您通过特殊方式‘接触’产地。”
李砚秋的眼神动了动:“我再考虑三天,要是你能满足我的要求,我就加入。”
回到滨海后,林天立刻让工程队改造研发中心的四层,按照李砚秋的要求,配备最先进的红外光谱仪、高倍电子显微镜,甚至专门建了一个无菌操作间。同时,他让秦云传了一些陇南红草的新鲜样品,用特制的保鲜箱保存。
三天后,李砚秋如约来到天辰科技。当她看到红草样品时,眼睛一下子亮了:“这种植物的细胞壁结构里有天然的纳米级孔隙,正好能锁住活性成分,这在现代植物里根本找不到!” 她走进专属实验室,拿起样品,当场设计了一套新的辅料配方:“用聚酰亚胺代替环氧树脂,再添加 0.5% 的纳米二氧化硅,既能提升阻燃性,又能保护活性键。”
实验结果出来时,所有人都惊呆了 —— 阻燃性能提升了 15%,活性保留率 98%,完全符合军用标准。李砚秋看着数据,对林天说:“我加入,但我有个条件,再找两个专家 —— 我的学生陈默,地质工程专家,擅长古代矿脉勘探;还有我的师兄周明,生物提取专家,能优化天然资源的提取工艺。”
林天立刻答应,李砚秋很快联系上了陈默和周明,两人都是华裔,早就想回国发展,听到有古代资源的研究项目,立刻答应加入。
一周后,天辰科技的顶尖研发团队正式组建。李砚秋任首席材料学家,陈默负责古代矿脉的勘探指导,周明优化红草、黄芝的提取工艺。当他们第一次看到秦云传来的古代煤矿样品时,陈默激动得手都在抖:“这是侏罗纪时期的烟煤,含碳量 87%,硫含量 0.2%,在现代已经绝种了!”
林天看着忙碌的研发团队,心里松了口气。但他知道,这还不够 —— 古代资源的开发需要更多领域的专家。他让王猛继续联系海外华裔科学家,尤其是地质、机械、生物领域的顶尖人才。
就在这时,林天的手机收到一条陌生短信:“林天先生,听说你在找古代资源的研究专家,我是赵启年,在古代冶金技术领域有三十年经验,或许我能帮你。”
林天盯着短信,心里疑窦丛生 —— 赵启年是谁?他怎么知道自己在找专家?这条短信,到底是机遇,还是另一个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