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九章 凌云绘功
洪武元年八月,开封皇城的凌云阁内,画师周鼎正握着画笔,对着案上的功臣名录出神。名录分为三栏:文臣栏列着赵普、苏琬琬,武将栏记着石守信、慕容芷,最特别的是新增的 “民生栏”,张阿婆、王老铁、阿古拉的名字赫然在列 —— 这是赵正亲自定下的规矩,大明的功臣,不止于朝堂之上,更在民生之间。
“周画师,张阿婆的画像可得把她的粥勺画上。” 赵江月站在一旁,手里捧着张阿婆粥铺的账本,“去年灵州灾荒,她用这把粥勺,熬了三个月的青稞粟米粥,救了两百多流民,这是她的‘功’。”
周鼎点点头,在画纸上添了一把乌木粥勺,勺柄上还刻着个小小的 “粥” 字 —— 那是张阿婆去年在灵州刻的,说 “看到勺就想起流民的苦”。他转头问苏琬琬:“苏大人,您的画像旁该配什么?是漕渠图,还是农具谱?”
苏琬琬指着窗外的汴河:“就画漕渠闸门吧。改漕渠、推农具,都是为了让粮船通、农户富,这闸门是大明民生的‘钥匙’,比什么都实在。”
正说着,慕容芷带着阿古拉走进阁内。阿古拉穿着回纥商队的长袍,手里捧着块狼皮:“周画师,俺的画像不用画金银,就画俺牵着白驼走商路的模样 —— 敦煌商路能安稳,是陛下和大伙的功劳,俺只是个送消息的,能上功臣图,已经很满足了。”
周鼎笑着答应,提笔勾勒出商路驼队的轮廓,背景里还添了座驿站,驿站门口挂着 “大明商路联保” 的木牌 —— 那是慕容芷主持设立的,如今已遍布敦煌至开封的商路。
画到王老铁时,他特意扛着新打的水田犁来阁内,非要让画师把犁上的 “明” 字刻清楚:“俺这犁,江南农户用它多收了三成粮,这字不能少,得让后人知道,大明的工匠是为百姓做事的!”
赵正来视察时,正见周鼎给功臣图题字。图卷上,文臣立漕渠旁,武将守城门外,民生功臣围在田垄间,每个人的身后都带着新政的印记 —— 张阿婆的粥铺炊烟、王老铁的农具木屑、阿古拉的商队驼铃,连柳萱的惠民医馆药罐,都画在了角落的医棚旁。
“这才是大明的功臣图。” 赵正摸着图卷上的墨迹,语气郑重,“不是只有沙场杀敌、朝堂献策才算功,能让百姓多喝一碗热粥、多收一斗粮、多赚一文钱,都是大功。把这图挂在凌云阁最显眼的地方,让后世君臣都记得:大明的根基在民生,大明的功臣在民间。”
阁外的阳光洒进来,落在图卷上,给每个人物都镀上了一层暖光。张阿婆凑过来,看着自己的画像,笑着说:“老身这辈子,能跟陛下、大人一起上这图,值了!往后俺的粥铺,要熬到俺走不动路,为大明多暖几个人的胃!”
洪武元年九月,江南漕渠的粮船上,赵江月正拿着《东征粮草册》,核对每一艘船的粮数。他穿着青色太子袍,却没带随从,亲自爬上粮船检查粮袋 —— 袋子上都印着 “大明义仓” 的红印,是苏琬琬扩建的江南义仓存粮,如今要调往宁波,支援萨琳娜的剿倭水师。
(第三百零九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