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始皇帝继承六世基业,最终一统天下。虽说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但若非雄才大略之主,岂能在短短十余年间完成如此伟业?他的诸多决策极具前瞻性,虽然让当代百姓受苦,却都是为了华夏的长远发展——书同文、车同轨、修筑长城......
只可惜这具身体太过虚弱,穿越到大秦却无缘得见始皇帝,实在遗憾。这就如同去了京城却未登长城,到了杭州却未游西湖一般。
麟兄可是有什么顾虑?见陈麟神色迟疑,青年似有所觉,莫非信不过括的为人?麟兄但说无妨,无论什么言论,括都绝不会怪罪。
陈麟望着地上的药材,苦笑摇头。即便说出来,恐怕括兄也不会相信。况且看到这些药材,他更担心的是此战秦军可能失利,括甚至可能战死沙场。
括是他在大秦结识的第一个朋友,自然不愿见他遭遇不测。但历史大势,岂是他这个病弱之躯和军中普通将领能够改变的?
接下来这番话,不过是些荒谬之论,括兄姑且听之,信与不信全凭自己。陈麟缓缓道,如今大秦击败赵国,兵临邯郸,赵国能用的将领屈指可数。
在下听闻赵国有位将军名叫李牧,恐怕只有他能担此重任。若由他领兵......大秦恐怕要遭遇败绩。
说完这番话,陈麟已是气喘吁吁。对面的青年满脸困惑:麟兄为何如此看重那赵国李牧?我秦军士气正盛,他如何能胜?
陈麟喘息片刻,继续道:括兄,秦军士气虽高,但李牧绝非急功近利之人。此人能击退匈奴,必是擅长运动战与持久战的老手。
他定会采取筑垒固守、避免决战的策略,待我军疲惫再伺机出击。而我军战线绵延千里,不利久战,很可能会设法诱李牧出战......
但那李牧,等的恐怕就是这个机会。括兄难道以为赵国当真士气低迷不成?
长平之战后,赵国举国披麻戴孝,如今又被秦国逼至绝境!
括兄!
须知哀兵必胜!
陈麟并未过多谈论李牧,毕竟他只能用道听途说来解释。
在这方小院度过二十载春秋,连墙角有几只蚂蚁他都了然于心。
一年到头出门的次数屈指可数。
追求长生,
首先要耐得住寂寞!
此战!
括兄务必谨慎行事!
陈麟神色凝重地叮嘱,明知难以改变结局,却仍发自肺腑地期许。
咳咳咳!
话音刚落,他便剧烈咳嗽起来,转身扶着墙喘息不止。
平日寡言少语,皆因多说几句便会呼吸困难。
麟兄保重!
青年轻拍陈麟后背,待其摆手示意后才继续道:括,记下了!
眉宇间浮现忧虑。
虽自信秦军必胜,但这番话却让他心生迟疑。
陈麟微微颔首,苍白的面容因咳嗽泛起病态的红晕。
麟兄真不愿出山相助?
青年再度相邀,将方才的分析牢记于心。仅凭传闻就能洞悉赵将李牧,这等见识岂是常人能有?
括兄不必再劝,在下心意已决。
陈麟态度坚决。
也罢!
年末若得胜归来,再来叨扰。
届时望麟兄莫要装作不识。
青年起身拱手,笑意温润。
定当扫榻相迎。
陈麟欲起身相送,被青年制止:留步,括先行告辞。
临别时,陈麟又郑重叮嘱:切记!
青年郑重点头,轻轻掩上柴门。
巷口处,
青年仔细关好院门,穿过幽深小巷。
巷外,一队黑甲骑兵肃立等候,见青年立即下马行礼:
将军!
为首的县丞恭敬作揖:蒙将军!
青年望着县丞,想起自己所用的化名。他珍惜这份纯粹的情谊——既钦佩陈麟的才华,更敬重其病弱之躯中不屈的意志。
作为蒙氏嫡子,在咸阳时接近他的人都别有用心。唯有以这个化名相交,才能保持这份难得的知己之情。
刘县丞,
每月按方送药至此处,只说是所赠,切莫提及字。
遵命!
那座院落不许任何人打扰,明白吗?
下官明白!
县丞连连应诺,偷眼望向巷尾紧闭的院门,满脸艳羡。
这位贵人的真实身份,可不只是将军啊!
蒙氏嫡长子,单名一个字——
蒙恬!
哒哒哒!
急促的马蹄声突然从长街尽头传来。
“急报!”
“大将军有令!”
“命蒙将军即刻返营!”
蒙恬颔首,双臂平展,两名亲兵立刻捧来铠甲,利落地为他披挂整齐。
霎时!
这位将领气势陡变,先前的儒雅荡然无存,眼中锋芒如出鞘利剑!
“整军归营!”
“遵令!”
………………
第三章 残阳如血,邯郸将倾
僻静小院里。
陈麟解开括兄捎来的药包,赫然露出块方正的金饼。
他猛地撑膝起身,拉开门扉张望——巷陌空寂,人影全无。
“这份礼,太重了……”
陈麟摇头苦笑。当世一金,足以抵寻常百姓数年嚼用。
“唉!”
他掩上门,佝偻着身子继续熬药,陶罐里翻涌的苦香弥漫草屋。
心下已有了计较:若括兄此番能活着归来,再问起时,定要多透露些天机。
这沉甸甸的金饼,那人必不肯收回。自己能还的,唯有助他挣得更多军功了。
………………
咸阳·章台宫
自城门远眺,连绵殿宇如黑龙盘踞,威压四方。
幽深的宫室内,玄色帷帐映着摇曳烛火。
几位着绛紫朝服的臣子垂首而立,玉簪束起的冠冕纹丝不动。
高阶之上,玄衣青年负手俯瞰。
虽未及而立,眉宇间却凝着远超同龄的沉肃。
“禀王上,诏令已抵上郡桓齮军中。”
国尉尉缭出列奏报,“此刻大军当已开拔。”
嬴政沉默不语,指尖摩挲着案上沙盘。
那插着赵旗的邯郸城,正被他用 ** 缓缓刮去一层浮沙。
“诸卿。”
刀尖突然钉住邯郸,“此役,我大秦锐士可能踏破此城?”
老将王翦须发微颤:“赵军粮秣短缺,扈辄非桓齮敌手。唯李牧或可周旋……”
话锋一转,“然赵国气数将尽,若无变数,邯郸必破!”
“臣附议!”蒙武声如洪钟,“我大秦虎狼之师,岂是颓败之赵能挡!”
“彩!”
嬴政广袖一震,眼底闪过寒芒。
邯郸——
既是鲸吞六国的要冲,更是少年为质时烙进的屈辱。
唯有亲眼见那城郭倾塌,方能平息他胸腔里燃烧多年的业火。
两个月后!
“报!”
一名传令兵手持捷报,快步踏入麒麟殿。
百官的目光齐刷刷投向殿门方向。
“赵高!”
侍立在侧的赵高会意,迅速小跑下殿阶,接过竹简,取出帛书,恭敬呈至嬴政面前。
片刻后——
“哈哈哈哈!”
嬴政大笑起身,殿内群臣神情振奋。赵高心领神会,手持帛书走下两级台阶,高声宣读:
“大王!”
“臣桓齮叩上!”
“臣不负王命,攻克秦之赤丽、宜安,斩杀赵将扈辄,歼敌十万!”
“臣为大王贺!”
话音落下,满朝文武齐齐躬身,声浪如潮:
“臣等恭贺大王!”
“臣等恭贺大王!”
“臣等恭贺大王!”
…………
嬴政满面红光,朗声道:
“彩!”
“大彩!”
“桓齮未负寡人期望,甚好!”
“廷尉!”
李斯当即出列:“臣在!”
“重赏!”
…………
半月后,赵国宜安城。
“上将军,接旨!”
两名禁军前方,寺人手捧王诏,笑容满面。
“桓齮接旨!”
“谢大王!”
桓齮郑重叩拜。由大将军擢升上将军,乃军中至高荣耀。他心潮澎湃,朝着咸阳方向再拜:
“臣桓齮,谢大王隆恩!”
“此战不破邯郸,誓不还师!”
一旁的蒙恬闻言,心头忽地一紧,似有不祥预感。
待传诏众人离去,桓齮立于帐中,众将纷纷道贺。
“诸位同袍之功,桓齮铭记于心!”
他肃然一揖,随即振臂高呼:
“方才誓言,诸君共鉴——不破邯郸,誓不还师!”
“攻破邯郸,便是灭国之功,大王必有厚赐!”
“现探得赵将李牧已率部回援,明日即至宜安。”
“ ** 迁恨我入骨,必令李牧决战!”
“此乃天赐良机!一鼓作气,歼灭赵军主力,邯郸唾手可得!”
“何人愿为先锋?”
目光如炬,扫视诸将。
李信当即踏前一步:“末将请战!”
“好!”桓齮抚掌大笑。
蒙恬静立不语,眉宇间却凝着一丝疑虑。
麟兄断言与扈辄之战必胜,结果毫无悬念地印证了他的话。
接下来,麟兄又预言李牧不会主动迎战。
他正等待着验证这一判断。
尽管桓齮上将军的分析值得信赖,但在他心中,麟兄的见解似乎更有道理。
赵军真的会选择决战吗?
………………
第4章 全中,无一错漏
次日。
宜安城外一里处,十万大军如潮水般铺展在平原上,缓缓向前推进。
旌旗猎猎,尘土飞扬!
“报!”
“赵军撤退了!”
李信率先锋部队逼近赵军阵地时,赵军竟不战而退,接连后撤!
李信急忙传信禀报桓齮。
“什么?”
桓齮眉头紧锁,赵军不战而退,难道不知此举只会进一步打击己方士气?
他虽然急于建功,但并非鲁莽之人,在未摸清赵军意图前,绝不会贸然全军压上!
若中埋伏,后果不堪设想!
“传令李信!”
“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