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府的码头边,二十辆马车排成了长队,车斗里装着的不是寻常货物,而是二十把崭新的曲辕犁。犁身是青黑色的精铁,犁头磨得雪亮,扶犁的木柄缠着防滑的麻绳,最妙的是那弯曲的犁辕——比寻常直辕犁短了一尺,看着就轻巧。
“王掌柜,您瞧瞧这物件。”商政司的伙计李顺踩着跳板,给临江府最大的粮商王福财递过一把犁,“咱断云寨造的,按‘标准化’来的,犁头宽三寸,犁杆长五尺,误差不超过一分。您试试,比您家那老犁轻三成,一天多耕二亩地不在话下!”
王福财是个精瘦的老头,手里常年攥着个算盘,此刻却放下算盘,亲自扶着犁试了试。果然,这曲辕犁不用像直辕犁那样费劲压着,轻轻一推就入土,犁出的沟又直又深。他眼睛顿时亮了,凑到犁头前仔细瞅:“这铁活儿做得地道啊,比江南铁匠铺的还规整。”
“那是自然。”李顺笑着说,“咱铁匠坊的孙二师傅,可是评上‘匠师’的,他盯着造的犁,保准用三年不豁口。”
王福财摸着下巴盘算起来:临江府去年遭了蝗灾,粮田荒了不少,今年开春急着补种,可农户们缺趁手的家伙,好多地都荒着。这犁要是能推广开,秋收的粮食起码能多收两成。“这犁咋卖?”他搓着手问,眼里的光藏不住。
“咱不收银两。”李顺指着码头另一头的粮船,“十把犁换一石粮,不管是糙米还是小米,只要干货,要多少有多少。您要是要得多,还能按九把算——咱大当家说了,都是街坊,互相帮衬。”
一石粮在临江府值三两银子,十把犁的成本不到二两,这买卖太划算了!王福财当即拍板:“先来五百把!我让人现在就装粮!”
消息像长了腿,半天就传遍了临江府。粮商们从四面八方涌来,有的要换犁,有的要换锄头——断云寨带来的不光有犁,还有按标准造的锄头、镰刀、耙子,锄头刃宽五寸,镰刀弯度统一,用着格外顺手。
“我要两百把镰刀!割麦快!”
“给我来一百把耙子,耙地能省一半力气!”
“我用黄豆换行不行?新收的黄豆,饱满着呢!”
李顺忙得满头大汗,让伙计们按“十斤铁器换一斤粮”的规矩记账,换来的粮食直接装船,顺着水路运回断云寨。码头边的算盘声、吆喝声、装粮的号子声混在一起,比赶集还热闹。
农户们也挤来看新鲜。张家庄的张老汉摸着曲辕犁,舍不得撒手:“这犁真能多耕二亩?我家那三亩坡地,用老犁得耕两天,这犁一天能完?”
“张大爷,我给您算笔账。”李顺蹲下来,用树枝在地上画,“您老犁一天挣五十文,这犁能让您多耕二亩,多收两石粮,就是六两银子——买把犁才花三钱,划算不?”
张老汉咧着没牙的嘴笑了:“划算!太划算!我让儿子去粮商那换两把,咱也尝尝新物件的甜头!”
没过半个月,临江府的田埂上就到处是断云寨造的农具。青黑色的犁在黄土地上划出笔直的沟,月牙形的镰刀在麦田里闪着光,连小孩都知道:“断云寨的家伙,好使!”
有个老农户不服气,偷偷把自家的旧犁和断云寨的新犁放一起比,发现新犁的犁头角度正好是三十度,入土不深不浅,既省力又能翻松土壤;而旧犁角度要么太陡,把土翻得乱七八糟,要么太缓,只划了层皮。他这才明白,“标准化”不是瞎讲究,是真能多出粮食的学问。
转眼到了秋收,临江府的粮田果然比往年多收了三成。金灿灿的谷子堆成了山,高粱红得像火,连豆子都比去年饱满。粮商们乐开了花,赶着马车往码头跑,车斗里的粮食堆得冒尖,压得车轮都陷进了泥里。
“李兄弟,这次我拉了五十石小米,换五百把犁!”王福财坐在马车上,笑得眼睛眯成了缝,“不光我要,周边府县的粮商都托我带,说断云寨的农具是‘聚宝盆’,能生粮食!”
李顺让人过秤、记账,看着粮食源源不断装上船,心里美得不行。他想起出发前曹林的吩咐:“临江府是咱南下的门户,粮食得攥在自己手里。用农具换粮,既给他们实惠,又稳了咱的粮源,是双赢。”
这话一点不假。临江府的农户因为用了新农具,日子宽裕了,对断云寨的好感蹭蹭往上涨;粮商们赚了钱,成了断云寨的“宣传员”;而断云寨呢,不仅换回了足够全寨吃一年的粮食,还让临江府的人知道——跟着断云寨,有好日子过。
有天夜里,李顺在码头对账,发现账本上的数字格外喜人:光是秋收这一个月,就换回粮食三千石,足够铁骑营吃半年。更重要的是,商政司按曹林的意思,在临江府开了个“农具维修点”,派了两个铁匠坐班,谁家的农具坏了,来修只收成本费。
“李哥,您看那边。”一个伙计指着远处的田埂,月光下,有个农户正用断云寨的犁翻地,嘴里还哼着新学的小调:“断云犁,弯弯腰,一亩多收半担稻……”
李顺听着,心里热乎乎的。他想起刚到临江府时,有人说“断云寨是草寇,造的东西能好到哪去”;现在呢,连最挑剔的老农户都认断云寨的牌子。这不是靠枪杆子逼的,是靠实实在在的好处——一把能多打粮食的犁,比十句好话都管用。
王福财也看在眼里,这天收粮时,特意给李顺塞了袋新炒的花生:“李兄弟,跟你透个底,明年开春,我打算把临江府的荒地都包下来,到时候至少要两千把犁,你可得给我留着。”
“放心,管够!”李顺拍着胸脯,“咱铁匠坊的炉子天天烧着,只要您有粮,多少农具都能造出来。”
船要开时,李顺站在甲板上,看着临江府的灯火越来越远,心里忽然明白“农具换粮”的深意。这不仅仅是买卖,是用铁家伙和黄土地搭了座桥,让断云寨和临江府越走越近。等这座桥够结实了,就算不用枪,人心也会向着断云寨。
回程的船上,装满了粮食,压得船身都往下沉了沉。李顺摸着账本上的数字,仿佛看到了断云寨的粮仓堆得高高的,看到了士兵们吃饱了饭,有力气练枪,看到了冬天再也没人饿肚子。
江风吹过,带着稻子的清香。李顺知道,这趟没白来。断云寨的铁,不光能造枪杆子,还能造犁铧子;不光能守住地盘,还能种出粮食——而这,才是最稳当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