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棚里的温度计指向十五度时,曹林正蹲在铁匠铺的熔炉旁,看着工匠们给新打造的犁头淬火。通红的铁犁头浸入冷水,“滋啦”一声腾起白雾,坚硬的刃口渐渐显露出青灰色的光泽,像一弯蓄势待发的月牙。
“再磨得锋利些,入土时才省力。”曹林用手指敲了敲犁头,声音透过铁匠铺的嘈杂传出去,“犁杆的角度再调小三度,牛拉着不费劲,人扶着也稳当。”
这是他琢磨了半个月的“新曲辕犁”。上次在温棚培育土豆玉米时,他就发现农户们用的老式犁太笨重,一头牛拉着都吃力,一天耕不了半亩地,要是想大规模种土豆玉米,这效率肯定跟不上。
“大当家,您画的这图纸真神了!”老木匠手里拿着曲辕犁的木架,眼里满是佩服,“这弯曲的犁辕,比直辕省劲一半还多,连咱村的老黄牛都能拉得动!”
曹林笑了。这曲辕犁的原理不复杂,前世的课本里学过——改变犁辕的弯曲角度,让受力更均匀,再加上可调节的犁箭,能根据土壤深浅随时调整,既省力又高效。他让铁匠和木匠合作,铁匠负责打犁头、犁箭,木匠负责做犁辕、犁梢,光试验就废了十几根木头、二十多个犁头。
三天后,第一架新曲辕犁终于成了。曹林让人牵来一头老黄牛,在聚宝市外的空地上试耕。老黄牛慢悠悠地走着,犁头轻松地切入土地,翻开的土块均匀细碎,扶犁的老农走得稳稳当当,额头上没出多少汗。
“神了!”老农停下牛,摸着犁辕直咂嘴,“这犁比俺家那老伙计轻一半,一天耕三亩地都不费劲!以前得俩壮汉扶着,现在俺一个老头子就行!”
消息传到周边村子,农户们都跑来看新鲜。有个临江村的佃户,家里穷得只有一头瘦驴,听说新犁连驴都能拉,当场就求曹林:“大当家,这犁卖不?俺愿意用两袋粮食换!”
“不单卖。”曹林摆摆手,“铁匠铺和木匠坊开始批量做,按成本价卖给势力范围内的农户,一户限购一架;外乡来买的,按市价,还得先登记排队。”
批量生产的命令一下,铁匠铺和木匠坊立刻忙了起来。熔炉日夜不熄,铁犁头堆成了小山;木匠们的刨子声此起彼伏,犁辕用的都是结实的硬木,刷上桐油防蛀。半个月下来,两百架新曲辕犁就做好了,民政司的人按登记顺序挨村送,农户们接过犁时,都跟接宝贝似的,用红布包着犁头,生怕磕着碰着。
就在新曲辕犁送到农户手里的那天,温棚里的玉米和土豆也迎来了收获。
曹林推开温棚的门,一股混合着泥土和植物的清香扑面而来。玉米杆子长得比人高,叶片宽大浓绿,上面挂着的玉米棒子饱满紧实,剥开外面的苞叶,金黄的玉米粒像珍珠似的排列整齐,咬一口,又甜又脆。土豆更喜人,刨开松软的泥土,一窝就能挖出十几个,大的像拳头,小的像鸡蛋,滚圆饱满,带着新鲜的泥土气息。
“成了!”负责照看温棚的老农笑得满脸褶子,手里捧着一个最大的土豆,“大当家,您看这品相,比在老家种的强十倍!这温棚真是个宝,冬天也能种出这么好的庄稼!”
曹林拿起一个玉米棒,数了数玉米粒,足足有五十多排,每排二十粒,这产量比普通谷子高太多了。他让人把收获的土豆和玉米仔细收好,挑选最饱满的当种子,装在陶缸里,盖上干燥的草木灰,防潮防虫。
“春耕还有半个月,正好赶得上。”曹林对民政司的人说,“按老规矩,新品种的种子优先给断云寨势力范围内的农户,清溪县、临江村、黑石渡……挨村登记,一户发两斤土豆种、一斤玉米种,告诉他们怎么种:土豆要切块埋深些,玉米要间距一尺半,都得施足底肥。”
分发种子的场面比送犁时还热闹。农户们提着篮子来领种子,听老农讲种植技巧,有人掏出纸笔认真记着,有人干脆让孩子跟着老农学,生怕漏了一个字。
“大当家,这‘地蛋’真能亩产几千斤?”有个老农还是不放心,捏着土豆种左看右看,“要是种砸了,耽误了春耕可咋整?”
“放心种。”曹林拍着他的肩膀,“断云寨的试验田已经种上了,派了专门的人盯着,有啥问题随时来问。就算真种砸了,寨里的粮仓给你们兜底,饿不着肚子。”
这话像颗定心丸,农户们彻底放了心。领完种子,有人直接回家翻地,说要试试新曲辕犁耕出来的地适不适合种土豆;有人围着老农问个不停,连浇水的时辰都要问清楚。
曹林看着这一切,心里踏实了。新曲辕犁解决了耕作效率的问题,土豆玉米解决了产量和耐旱的问题,这两样东西加起来,足以让断云寨在春耕时抢占先机。
他走到试验田边,看着工匠们用新曲辕犁翻地,老黄牛轻松地拉着犁,翻起的土浪像流动的波浪。不远处,几个农户正在埋土豆种,手里的小铲子挖着坑,动作仔细得像在埋金子。
“大当家,您看这犁,配上这新种子,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王二柱扛着一把新犁路过,脸上的笑比阳光还灿烂,“俺家那口子说了,等秋收了,用新玉米做窝窝头,给您送一篮子尝尝!”
曹林笑着点头。阳光洒在翻耕的土地上,泛着湿润的光泽,温棚里的新种子已经播撒下去,曲辕犁的犁尖划破冻土,带着希望扎进泥土深处。
春耕的号角还没吹响,但断云寨的土地上,已经埋下了丰收的伏笔。新的农具,新的作物,还有农户们眼里的盼头,正像温棚里的幼苗一样,悄悄积蓄着力量,只等一场春雨,就能破土而出,长成一片让人踏实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