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屯的风波暂时平息,小河李记的生意越发红火。那“山野风味”的点心,成了府城人尝鲜、送礼的新宠。尤其是用乌饭果熬酱做的“紫玉糕”,和野核桃掺面烤的“千层酥”,几乎天天脱销。铺子门口常排起小队,惹得对面茶馆的伙计都眼热。
人红是非多。这日晌午,赵四从县里回来,脸色就不太对劲。他把李二狗拉到后院,压低声音:“二狗兄弟,俺在县里听说,五味斋和其他几家点心铺子,联名到商会把咱给告了!”
“告咱?告咱什么?”李二狗心里一紧。
“说咱……说咱用山野粗物充当点心原料,败坏行业风气!还说什么不卫生,有损府城体面!”赵四气得直哼哼,“放他娘的屁!分明是看咱买卖好,眼红了!”
李二狗皱紧眉头。这招可比吴记抬价抢货阴险多了,是从名声上泼脏水。做吃食生意,信誉最是要紧。
果然,没过两天,府城小报上就登出了文章,虽没点名,但含沙射影地说“近来有商贩以山野秽物入馔,沽名钓誉”,提醒“城中百姓慎食”。一些不明就里的客人,看到报纸后,再来买点心时眼神就带了疑虑。
更气人的是,这天竟真有个泼皮无赖,拿着半块长毛的饼子来闹事,嚷嚷着吃了小河李记的点心拉肚子,要赔钱!引来一群人围观。
赵四火爆脾气,当场就要动手,被李二狗死死拉住。刘嫂和小翠气得直掉眼泪,连声辩白那不是他家的东西。正闹得不可开交,忽听一个清朗的声音响起:
“这饼子,恐怕不是小河李记的吧?”
众人回头,只见一位身着青衫、文人模样的老先生排众而出。他拿起那泼皮手里的饼子看了看,又走到柜台前,仔细看了看正在售卖的千层酥,朗声道:“诸位请看,小河李记的点心,酥皮层次分明,油光透亮,用的是上等猪油。而这块长毛的饼子,用料粗糙,油色混浊,分明是劣质菜籽油所制,且这霉斑颜色、分布,也非一两日能形成。此人分明是讹诈!”
老先生言之凿凿,有理有据。那泼皮见被识破,脸色一变,想溜,却被看热闹的街坊堵住。这时,绸缎庄老板娘也站了出来:“俺天天买李掌柜家的点心,从没出过问题!定是有人眼红使坏!”
茶馆掌柜也帮腔:“李掌柜的为人,俺们这条街谁不知道?最是实在不过!”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那泼皮见势不妙,灰溜溜地跑了。李二狗忙向老先生和街坊们道谢。一问才知,这老先生竟是府学里的一位姓王的教谕,平日最喜研究各地饮食风俗,早就听闻小河李记的山货点心独具特色,今日是特意来品尝的,正好撞上这事。
王教谕尝了几样点心,赞不绝口:“化俗为雅,返璞归真!将山野之味融入糕点,非但不是败坏风气,正是匠心独具!待老夫写篇文章,为你们正名!”
果然,没过几日,府城另一家有影响力的报纸上,就刊登了王教谕的文章,盛赞小河李记点心“取材自然,风味独特,乃食中清流”,还引经据典,说古时就有以野菜、花果入馔的传统。这篇文章一出,之前的谣言不攻自破,小河李记的名声反而更响了!连府台大人家的厨娘都慕名而来,买了几盒点心回去。
五味斋等几家见状,只好偃旗息鼓。吴掌柜更是气得牙痒痒,却一时也无计可施。
危机化解,李二狗却不敢有丝毫放松。他深知,这次是侥幸遇到了明白事理的贵人,下次未必有这么好的运气。他把大家叫到一起,定了更严的规矩:所有山货入库前必须三道清洗,晾晒;点心制作流程专人负责,互相监督;每日售卖剩余的点心,一律不再隔夜。
同时,他让周寡妇和小翠继续研发新品,但更注重精致化。比如把紫玉糕做成小巧的梅花形状,把山珍菌菇包捏成小兔模样,既保留山野风味,又提升了外观。
“咱不能光靠‘野’字,还得有‘巧’字。”李二狗对众人说,“让人既觉得新鲜,又觉得精致,这生意才能长久。”
经历了这番风波,小河李记的根基似乎更稳了。但李二狗心里清楚,府城这潭水太深,暗处的对手绝不会甘心失败。他望着窗外熙攘的街市,心中暗忖:是时候,该主动结交一些真正能倚仗的力量了。也许,该去正式拜会一下那位仗义执言的王教谕,还有一直暗中相助的郑老爹那位在衙门的女婿……
夜色中,府城的灯火次第亮起,每一盏光下,或许都藏着机遇与挑战。小河李记这叶扁舟,要想在这大江大河中行得稳,还得把缆绳系得更牢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