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县城回来后,李二狗和赵四严阵以待了好几天,神经都绷得紧紧的,生怕刘记又出什么阴招。小丫也格外乖巧,每天喂完鸡鸭就待在屋里,很少出去玩。
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风平浪静。
镇上码头一切如常,并没有衙役来找麻烦。赵四去卖点心,也没再看到刘记那个伙计鬼鬼祟祟的身影。甚至有一次,赵四在镇上遇到刘记铺子里的一个普通伙计,对方还破天荒地对他点了点头,虽然没说话,但态度似乎缓和了不少。
“二狗兄弟,好像……真没事了?”赵四回来汇报时,脸上带着难以置信的惊喜,“是不是你表叔的话真管用了?”
李二狗心里也松了口气,但不敢完全放松:“也许吧。也可能是刘记自己遇到了别的麻烦,暂时顾不上我们。不管怎样,这是好事。”
他猜测,表叔李茂才恐怕真的去“递了话”。户房小吏的身份虽然不高,但同在一个衙门,总有些香火情面。工房那边估计也觉得为了刘记一点私怨,去为难一个看起来在户房有点关系的小农户,得不偿失,便顺水推舟做了个人情。
这场看似来势汹汹的危机,竟然就以这样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方式,悄然化解了。
虚惊一场之后,李二狗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平静。他没有丝毫懈怠,反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生产和建设中。
地里的庄稼是他的根本。他几乎天天泡在地里,间苗、除草、捉虫,看着粟米和豆苗一天天拔高、变得粗壮,心里就无比踏实。那畦“实验田”里的胡瓜和葵菜也长势良好,已经开始爬蔓开花,眼看就能结出第一批果实,这让李二狗充满了成就感。
苜蓿迎来了第一茬收割。这次不再是抢收,而是有计划地割下最茂盛的部分,晾晒、打捆、储存。有了去年的经验,这次干草的质量更好,数量也更多,足够牲口吃到明年开春。
养殖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新孵化的鸡鸭已经长出了硬毛,满地乱跑。兔子更是繁殖得飞快,兔舍都快住不下了。李二狗不得不再次出售一批半大的兔子和公鸡,回笼了一笔可观的资金。他用这笔钱,又换来了几只半大的羊羔——羊吃草,奶能喝,毛能卖,粪能肥田,是一笔划算的长期投资。
点心生意稳步推进。在保证了基本盘之后,李二狗开始尝试更精细的划分。针对码头力工的,是顶饿实惠的杂粮饼子和方便糊;针对镇上居民和偶尔过往客商的,则是更精致、口味更多样的点心和果酱。他甚至接受少量预定,为一些茶楼酒肆提供特色茶点,虽然量不大,但利润更高,关系也更稳固。
窝棚越发显得拥挤不堪。李二狗盖新房的念头越来越强烈。他开始有意识地囤积材料:砍伐合适的木材晾晒,收集合适的石块,甚至用点心跟人换了一些旧砖瓦。虽然距离真正动工还差得远,但希望就在眼前。
最让他欣慰的是小丫的成长。小丫头不仅识字数算飞快,还能帮着喂鸡喂兔、照看菜地,甚至能独立看管一会儿点心铺子,收钱算账清清楚楚,成了他的得力小助手。赵四更是彻底融入了这个家,干活踏实卖力,把牲口和地里的事打理得井井有条,几乎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之一。
村里人对李二狗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以前是好奇、观望,甚至略带嫉妒,现在则多了几分认可和尊重。经常有人来请教养殖经验、换点苜蓿种子、甚至商量着合伙做点小生意。李二狗大多来者不拒,能帮就帮,渐渐在村里有了点声望。
李二狗站在院子里,看着眼前这一切:茁壮的庄稼、兴旺的牲口、忙碌的伙伴、以及村里人偶尔投来的友善目光,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满足感。
他知道,刘记的威胁并未完全消失,未来的路依旧漫长且充满变数。但他已经不再是那个一无所有、任人拿捏的穿越者了。
他有了土地,有了产业,有了技术,有了可靠的伙伴,有了逐渐积累的声望,甚至还有了一层薄薄的、但或许能提供些许庇护的关系网。
他的根基,正在这片曾经陌生的土地上,一点点地扎深、扎稳。
春风拂过,带来苜蓿花的清香和泥土的气息。李二狗深吸一口气,觉得浑身都充满了力量。
危机化解,生活重回正轨,并且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他知道,只要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就一定能让这个家,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