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带来的湿气被连续的晴日彻底蒸干,北风一日紧过一日,带来了明显的寒意。树上的叶子几乎落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指向湛蓝高远的天空。冬天,是真的要来了。
李二狗不再像春夏那般忙得脚不沾地,生活节奏自然而然地慢了下来,但却并非闲散,而是转入了一种更为精细、注重积累和准备的模式。
苜蓿干草已经妥善储存,但他每天依旧要检查草垛是否受潮,防止霉变。鸡窝和兔舍被他用厚厚的干草加固了四面,堵上了漏风的缝隙,确保这些小生灵能安然过冬。他甚至用破麻布和干草给小毛驴做了个简单的“马甲”,虽然看起来滑稽,但能帮它抵御一些早晚的严寒。
吃食上也更加节俭和有计划。鲜嫩的蔬菜几乎没有了,餐桌上更多的是之前晒干的菜干、腌制的咸菜、储存的萝卜,以及偶尔的鸡蛋和鱼干。李二狗计算着存粮,确保能吃到明年开春。
点心生意并没有停止,但减少了频率和产量。天气冷了,码头上干活的人少了,需求自然下降。李二狗反而乐得清闲,不再追求量,而是更注重质和多样性。
他有更多的时间来慢慢琢磨和试验。灶膛里的火终日不熄,除了做饭取暖,也成了他的试验台。
他尝试着将豆渣混合一点杂粮面,烤制成更干更硬的“压缩饼干”,虽然口感粗糙,但极其耐存放,顶饿效果好,适合出门携带。赵四拿去试卖,竟然也有些赶远路的人买。
他又琢磨着用有限的猪油和糖,尝试制作更酥脆的芝麻糖饼,虽然成本高不敢多做,但偶尔做一次,总能很快卖光,利润也更高。
果酱没了野果子,他就用储存的萝卜、冬瓜尝试制作类似“果脯”的蜜饯,虽然味道古怪,失败居多,但也算是个消遣和探索。
更重要的是,他有更多的时间教导小丫。那本《千字文》字帖成了宝贝,李二狗自己认得的字也不多,就和小丫一起,一个字一个字地认,一笔一划地描。窝棚的地上,每天都会出现新的、歪歪扭扭的字迹。小丫学得认真,进步飞快,偶尔甚至能认出货郎担子上简单的字,让她兴奋好久。
赵四也闲不下来,除了偶尔去镇上卖货,大部分时间就跟着李二狗打下手,学习怎么更好地照料牲口,怎么修理农具,甚至怎么和村里人打交道。他似乎真把这里当成了家,干活越发踏实。
村里的走动也多了起来。农闲时节,大家互相串门多了。因为苜蓿和养殖的事,来找李二狗唠嗑请教的人也不少。李二狗也不藏私,知道多少说多少,有时还能从老农那里学到些土办法和经验。一来二去,关系越发融洽。
日子就像山涧的溪流,进入了平缓的区段,看似波澜不惊,却持续不断地向前流淌,默默积蓄着力量。每一天似乎都在重复着类似的琐碎:喂鸡、喂兔、清扫圈舍、生火做饭、琢磨吃食、教小丫识字、和赵四闲聊、与村民走动……
但就在这慢节奏的重复中,变化在悄然发生。鸡群又孵出了一窝小鸡崽,兔子又生了一窝,小毛驴更加膘肥体壮,李二狗和小丫认识的字越来越多,甚至窝棚都被赵四修补得更加严实了那么一点点。
李二狗很享受这种“细水长流”的状态。他知道,真正的积累往往就发生在这些看似平淡的日子里。冬天的任务不是狂飙突进,而是休养生息,巩固根基,为来年的爆发做准备。
他坐在门口的小凳上,看着远处落光了叶子的树林在冬日阳光下勾勒出清晰的轮廓,手里慢慢编着准备用来换鸡蛋的草绳,心里一片宁静。
虽然依旧清贫,虽然未来的挑战依然未知,但此刻,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和安稳。
冬天来了,春天就不会远。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安然度过这个冬天,然后,在来年,把根扎得更深,把路走得更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