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原料成本和市场饱和的双重压力,李二狗知道,不能再一味地追求产量了。必须提升产品的价值和独特性,要么开拓新市场,要么创造新的需求。
他暂停了盲目扩大生产,让赵四每天只驮固定量的点心去码头,卖完即止,宁愿少赚,也不压货。省下来的时间,他全部投入到新产品的研究上。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那几棵快要成熟的豆子。豆子磨浆过滤后,剩下的豆渣口感粗糙,以前只是掺在点心里或者喂驴。但李二狗发现,如果把这些豆渣再次烘干、细细研磨,能得到一种极其细腻的淡黄色粉末——豆粉。
这东西口感顺滑,带着浓郁的豆香,直接用开水冲调,就能变成一碗糊状物,虽然没什么味道,但吃起来很方便,也顶饿。
“这玩意儿……能卖钱?”赵四看着李二狗鼓捣出来的豆粉,表示怀疑,“啥味儿没有,糊嘴。”
“单吃当然不行。”李二狗道,“但如果把它和咱们的苜蓿粉、还有那点蜂蜜结合起来呢?”
他尝试着将豆粉、苜蓿粉、少量磨碎的炒香芝麻和一点点蜂蜜混合均匀,不需要蒸制,直接就成了一种即食的粉状物。
取一小勺,用热水一冲,瞬间化开成一碗淡绿色、散发着豆香、芝麻香和淡淡清甜味的糊糊。
“你尝尝这个。”李二狗把碗递给赵四。
赵四将信将疑地接过来,吹了吹,吸溜了一口。眼睛顿时瞪大了!
“嘿!这味儿可以啊!香!滑溜!还有点甜滋滋的!比干啃点心得劲儿!”赵四几口就把一碗糊糊喝光了,咂摸着嘴回味。
小丫也尝了一小口,使劲点头:“好喝!哥,这个好喝!”
李二狗自己也尝了,口感顺滑,香气浓郁,甜度适中,而且冲泡极其方便,非常适合赶时间或者干完活累得不想动弹的人。
最关键的是,这东西的原料(豆渣、苜蓿粉、芝麻)成本极低!蜂蜜用量也很少。而且它是粉状的,易于储存和运输,不像点心容易变质!
“我们就叫它‘方便糊’!”李二狗一拍大腿,定了名字。
说干就干。他立刻调整生产,将大部分豆子都用来制作豆粉,苜蓿粉和炒芝麻更是现成的。很快,他们就做出了一批“方便糊”粉,用干燥的竹筒分装好,密封起来。
赵四再次去码头时,除了点心,背上还多了几个竹筒。
他按照李二狗教的,现场烧了壶热水,冲调了几碗“方便糊”,免费给那些等活的力工和船上的伙计品尝。
“各位爷尝尝!新出的方便糊!热水一冲就能喝!顶饿解乏,还带着甜味儿!”
这新奇方便的吃法立刻引起了围观。干力气活的人,谁不想忙完之后有口热乎又省事的吃食?尝过之后,那香滑微甜的口感更是获得了不少好评。
“这玩意儿不错啊!比干粮强!” “咋卖的啊?” “给我来一筒试试!”
虽然价格定得不高(三文钱一竹筒,能冲五六碗),但因为它成本更低,而且方便携带储存,销量竟然出奇的好!尤其受到那些需要随时准备干活的力工和行路客商的欢迎。
有时候甚至比点心卖得还快!
赵四兴奋地回来报告:“二狗兄弟!那方便糊成了!好多人买!说带着路上吃方便!还有条船上的管事,直接买了十筒,说要给船员当夜宵!”
李二狗长出了一口气。成功了!又开辟了一条新路!
这“方便糊”不仅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更重要的是,它消化了豆渣这种副产品,降低了对昂贵主粮的依赖,而且巧妙地避开了与刘记杂粮铺的直接竞争——他们可不卖这种需要冲泡的“新鲜玩意儿”。
创新的优势再次显现。李二狗尝到了甜头,更加坚定了要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差异化路线。
他一边维持着点心和方便糊的生产,一边又开始琢磨:能不能用其他东西做类似的即食粉?比如红薯粉?或者弄点咸口的,比如加点盐和干菜末?
思路一打开,仿佛面前出现了无数条可能的路。
当然,他也没忘记根本。地里那一片片苜蓿是这一切的基础。他精心收集着新结的种子,规划着下一轮更大规模的种植。那头小毛驴更是功不可没,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运输和磨面任务。
日子依旧忙碌,却充满了创造和突破的喜悦。李二狗感觉,自己仿佛又推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门后是更广阔的天地。
然而,就在他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打断了他所有的计划。
这天傍晚,赵四从镇上回来,脸色异常凝重,甚至带着一丝慌乱。
“二狗兄弟,”他声音干涩,带着前所未有的紧张,“不好了……我听说……刘记杂粮铺的东家,昨天从县里回来了……而且,他好像……特意打听咱们的‘方便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