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闷雷从天边滚过,惊醒了沉睡一冬的土地。绵绵春雨随之落下,细密如丝,滋润着万物。
积雪彻底消融,露出下面湿漉漉、黑油油的土地。村边的小河沟水量丰沛了许多,哗啦啦地唱着歌流向远方。
春天,真的来了。
李二狗那片苜蓿地仿佛被施了魔法,一夜之间就绿了一大片,新生的嫩芽争先恐后地钻出地面,长势比去年秋天还要旺盛。村正王老栓来看过好几次,每次都啧啧称奇,催问李二狗什么时候能收种子,他好赶紧种下。
屋后的春菜也冒出了稀稀拉拉的绿苗,虽然弱小,却充满了希望。
窝棚里不再像冬天那样阴冷难熬,但空间也显得越发拥挤。赵四很自觉地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外面,不是忙着帮李二狗整理土地,就是去河边试图多捞几条鱼。
李二狗的心思则活络开了。他坐在窝棚门口,看着淅淅沥沥的春雨,脑子里飞快地规划着未来。
首先,是住处。这破窝棚夏天漏雨冬天漏风,实在不能再将就了。必须盖一间像样的土坯房!这就需要钱,或者等价的粮食。还需要劳力。
钱从哪来?编鱼篓的分成是个稳定进项,但不多。他的“小米苜蓿糕”是个希望,但还没经过市场检验。
其次,是地。那片苜蓿地证明了绿肥的有效性。今年,他不仅要种苜蓿,还要在那块薄地上正经种上粮食!粟米必须种,那几棵豆子如果能留种也要扩大种植。这就需要更多的肥料、更好的农具、更精细的照料。
再次,是未来的生计。光靠种地,饿不死也发不了财。编鱼篓和做点心,或许可以发展成稳定的副业。但这都需要本钱和时间。
最后,是小丫。妹妹渐渐大了,不能总跟着自己风吹日晒。是不是该想办法让她学点东西?哪怕只是认更多的字?可这又谈何容易。
千头万绪,都需要一步步来。
“赵四。”李二狗叫了一声。
正在旁边笨手笨脚编草绳的赵四立刻抬起头:“欸!二狗兄弟,啥事?”
“等天晴了,路好走点,你带我去镇上逛逛。”李二狗说,“看看集市上都有什么卖的,价钱怎么样。特别是吃食方面。”
“好嘞!”赵四一口答应,随即又挠挠头,“不过二狗兄弟,镇上东西贵着呢,咱们……”
“先去看看,不一定要买。”李二狗道。他需要市场调研,才能决定他的点心定价和销售策略。
“成!听你的!”赵四现在对李二狗几乎是言听计从。
雨一连下了两天才放晴。天空湛蓝如洗,空气清新得醉人。
李二狗和赵四一早出发,踏着泥泞的道路往镇上走。小丫留在家里看家,顺便照看菜苗。
镇上比村里热闹许多,虽然依旧能看出灾后的痕迹,但人们脸上已经多了些生气。集市上人来人往,各种叫卖声不绝于耳。
李二狗仔细地观察着。粮食价格依然居高不下,粗盐、铁器等必需品也很贵。他在一个卖杂粮饼子的摊子前站了很久,观察那黑乎乎、看起来就拉嗓子的饼子怎么卖,买的人多不多。
他又特意找了找,果然看到一个挑着担子卖“精细点心”的,摆出来的几样糕点看起来确实比他的试验品精致不少,但价格也贵得令人咋舌,问津者寥寥。
李二狗心里有底了。他的目标客户,不是那些能买得起“百味斋”的富人,而是普通农户、小镇居民,甚至是在镇上干活的劳力。他们或许也愿意花一点点小钱,买一块不那么甜但带着新鲜味道、能甜甜嘴的粗点心。
“走,回去。”李二狗对赵四说。
“啊?这就回去了?不买点啥?”赵四还有些恋恋不舍地看着集市上的热闹。
“不买,本钱不够。”李二狗很清醒。现在每一文钱都要花在刀刃上。
回去的路上,李二狗心里已经初步有了计划:先小批量做一批“小米苜蓿糕”,让赵四拿到镇上便宜点试卖,看看反响。如果卖得好,就扩大生产,用赚来的钱买盖房子的材料,买更好的农具,买更多的小米作为原料!
一步一步来,不能急。
春风拂面,带来泥土的芬芳和希望的气息。李二狗看着道路两旁开始泛绿的田野,脚步变得轻快而坚定。
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就在脚下。他的种田发家之路,终于要真正迈出第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