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翠的一个主意,像在黑屋子里划亮了一根火柴,瞬间照亮了出路。李二狗当机立断,铺子里的人兵分两路,忙活开来。
赵四是个急性子,第二天天不亮就套上骡车,拉着小翠直奔南山屯。一路上,他既兴奋又忐忑,嘴里不停叨叨:“小翠,你确定那些野果子真有人要?可别让咱白跑一趟,让你在乡亲面前难做人。”
小翠坐在车辕上,信心满满:“四哥,你放心!俺们那儿的乌饭果、野山楂,还有榛子、毛栗子,漫山遍野都是!往年除了小孩摘点零嘴,都烂在地里,可惜着呢!只要价钱公道,乡亲们准乐意!”
到了屯里,小翠爹老李头一听来意,激动得烟袋锅都拿不稳了:“收……真收?哎呀!这可是天大的好事!”他立马扯开嗓子满屯子吆喝:“老少爷们儿都听着!府城李掌柜来收山货啦!野菜野果干果都要!现钱结算!”
这消息像长了翅膀,瞬间传遍了小小的南山屯。乡亲们端着簸箕,提着篮子,背着口袋,从四面八方聚拢到老李头家院里。簸箕里是晒干的蘑菇、木耳,篮子里是红艳艳的野山楂、黑紫色的乌饭果,口袋里是带着毛刺的毛栗子、小却饱满的野核桃。
赵四看得眼花缭乱,心里乐开了花。他按李二狗交代的,价钱给得比普通粮食还略高一些,当场过秤,当场数钱。看着乡亲们捏着铜钱,脸上绽开朴实的笑容,赵四觉得这趟跑得值!
与此同时,府城铺子里,周寡妇和刘嫂带着几个帮工,对着新到的一批山货开始了“研发”。灶房里飘出的不再是单纯的麦香和甜香,而是混合着野果的酸甜、干菇的醇厚、坚果的焦香。
“这乌饭果酱熬出来颜色真好看,紫莹莹的!”刘嫂用小勺沾了点尝尝,“嗯!甜里带点酸,不腻人!”
周寡妇则把野核桃仁烤香碾碎,掺进油酥面里,烤出来的酥饼一碰就掉渣,香气扑鼻。“这个行!肯定好卖!”
李二狗也没闲着,他让孙铁柱带着大牛,又跑了附近几个靠山的村子,把收购山货的消息散出去。果然,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接下来几天,不断有山民挑着担子、背着篓子找来铺子。后院很快堆起了一座小山似的山货。
几天后,第一批用山货制作的新点心悄然上架了。李二狗没敢大张旗鼓,只是悄悄在柜台角落摆了几盘,牌子上简单写着:“新品试尝,山野风味”。
起初,老主顾们还有些犹豫。
绸缎庄老板娘拿起一块黑乎乎的“野核桃酥”,端详着:“李掌柜,这……这是个啥新鲜物?”
李二狗笑着解释:“用南山野核桃做的,您尝尝,香得很。”
老板娘将信将疑地咬了一小口,眼睛顿时亮了:“哟!真香!又酥又脆!给我包一斤!”
茶馆掌柜尝了“乌饭果酱饼”,那独特的酸甜口感让他连连点头:“这个好!配我的新茶正合适!先来二十个!”
口碑就这么传开了。这些带着山野气息的点心,对于吃惯了精细糕点的府城人来说,反而成了一种新奇体验。尤其是那些讲究“尝鲜”、“食野味”的文人雅士和富家子弟,更是趋之若鹜。
“小河李记新出的山货点心,味道绝了!”
“比那五味斋的强,真材实料,有股子天然味!”
“听说用的是南山屯的野果子,吃了还能忆苦思甜呢!”
铺子里的生意不仅恢复了,反而比以前更红火。新品常常不到晌午就卖个精光。李二狗赶紧让赵四加大收购力度,又雇了两个妇人专门负责山货的清洗、分拣和初步加工。
这天,陈老夫人府上的管家又来了,点名要新出的“山珍菌菇包”和“野山楂糕”,说是老夫人吃了开胃,特别喜欢。临走时,管家还笑着说:“李掌柜,您这路子走得对!府城里头,就缺这股子‘野’味儿!”
吴掌柜那边自然也听到了风声,据说气得又在家里摔了东西。他能垄断粮食,却垄断不了这漫山遍野的野货,只能眼睁睁看着小河李记另辟蹊径,生意越发兴隆。
晚上打烊算账,小丫扒拉着算盘珠子,小脸兴奋得通红:“哥!你猜咋的?这个月咱不光没亏,还比上月多挣了十两!山货成本低,卖价却不低!”
李二狗看着账本,心中百感交集。这次危机,反而逼着铺子开拓了一条更具特色、利润也更可观的新路。他特意把小翠叫到跟前,当众宣布:“从今儿起,小翠就是咱铺子的‘山货采办’,月钱加一两!以后新品研发,小翠也多出主意!”
小翠羞得满脸通红,心里却像喝了蜜一样甜。众人也都为她高兴,赵四拍着她的肩膀:“好丫头!有出息!”
夜色深沉,铺子后院飘着山货特有的清香。李二狗望着满天星斗,思绪万千。生意场如同这山路,看似走到绝境,拐个弯,或许就是一片新天地。只要肯动脑筋,脚踏实地,这来自山野的馈赠,就能变成安身立命的根本。
他知道,吴记不会就此罢休,前面的路还长。但此刻,他心中充满了信心。这“山货开道”的路子,他要稳稳地走下去,让“小河李记”的招牌,因为这独特的山野风味,更加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