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一天天热起来,买点心的人明显少了。周寡妇发愁地看着笸箩里剩下的几个山药糕:“天热了,人都嫌点心干,不爱吃了。”
桂枝试着建议:“咱要不做点凉糕?俺娘以前做过,用井水镇着,凉丝丝的可爽口了。”
赵四一边扇风一边嘟囔:“再做点喝的才好哩!俺看街上卖酸梅汤的生意可好了。”
李二狗琢磨着这话在理,便说:“周婶,您带着桂枝她们试试做凉糕。四哥,你去药铺买点乌梅山楂,咱也熬点酸梅汤试试。”
说干就干。周寡妇凭着记忆,和桂枝琢磨着做凉糕。糯米泡了蒸,蒸完捣,捣完定型,再用井水镇着。头一锅出来,口感有点硬,第二锅火候没把握好,糊了底。
“不打紧!”周寡妇抹把汗,“再来!俺还不信做不成了!”
第三锅终于成了。洁白的凉糕切成方方正正的小块,浇上桂花蜜,看着就清爽。
另一边,李二狗照着药铺伙计说的方子熬酸梅汤。乌梅、山楂、甘草、冰糖,一样样下锅熬。头一锅太酸,酸得人直咧嘴;第二锅又太甜,腻得慌。
孙铁柱默默尝了一口,难得地开口:“少放点冰糖,多加片陈皮。”
果然,加了陈皮的第三锅,酸甜适中,还带着淡淡清香。
新品试制成功,第二天就摆上了柜台。李二狗让赵四写了个牌子:“新品试卖,凉糕三文,酸梅汤两文一碗。”
头一天,买的人不多,都是老街坊捧场。王婆尝了凉糕直点头:“清爽!不腻人!”布庄老板娘喝了酸梅汤,还要再买一碗带回家给孩子。
慢慢地,新品有了回头客。这天张记茶楼的伙计来取货,看见凉糕挺新奇,便包了两块带给掌柜的。
没想到下午张掌柜亲自来了,尝过凉糕后说:“这个好!夏日里配茶最相宜。每日再加送二十块凉糕。”
这可真是意外之喜!周寡妇和桂枝干劲更足了,每日天不亮就起来做凉糕。
过了几日,李二狗去茶楼送货,张掌柜留他喝茶。几杯茶下肚,张掌柜似是不经意地说:“李东家,你这点心手艺确实好,但要想长久,光靠这几样可不行。”
李二狗忙道:“请掌柜的指点。”
张掌柜捻着胡须:“县里不比乡下,人口味刁着哩。今日爱甜,明日爱咸,后日又追求个新鲜劲儿。你看五味斋,每月都出新花样。”
他压低声音:“再者,树大招风。刘记为何总与你过不去?不只是因为抢生意,更是因为你动了别人的奶酪。”
李二狗心里一惊:“请掌柜的明示。”
张掌柜蘸着茶水在桌上写了个“粮”字:“刘记靠的是什么?是粮食买卖。你现在用山货做点心,省了多少粮食成本?这还不算,后沟村那些山民如今都往你这送山货,刘记的粮食卖给谁去?”
李二狗恍然大悟。原来不只是点心生意,更是动了刘记的根基!
张掌柜继续道:“我教你个法子。第一,每月推个新品,不拘好坏,关键是让街坊觉得你家常新。第二,与山民签个契,把山货来源稳住。第三...”
他声音更低了:“找个靠山。不是郑老爹女婿那样的小吏,要找个真正说得上话的。”
回铺子的路上,李二狗心事重重。张掌柜的话句句在理,可这靠山去哪找?
晚上,他把张掌柜的话跟大家说了。众人都沉默了。
赵四先开口:“俺觉得张掌柜说得在理!咱就该每月出新花样,馋死那帮龟孙!”
周寡妇愁道:“可咱就这点手艺,哪能月月出新?”
孙铁柱慢悠悠道:“山货契可以签。后沟村石老汉靠谱。”
大牛忽然冒出一句:“俺姑父在知府衙门当马夫...”
众人眼睛一亮,又随即黯淡。马夫算什么靠山?
李二狗沉吟良久,最后说:“这么着,明日四哥跟我去后沟村,找石老汉商量签契的事。新品的事,周婶多费心,带着大家琢磨。靠山的事...再从长计议。”
第二天,李二狗和赵四来到后沟村。石老汉听说要签长期契约,喜出望外:“好事啊!俺这就把大伙儿叫来!”
山民们听说小河李记要包收山货,都高兴得很,七嘴八舌地说: “俺家今年的蘑菇管够!” “俺那片山头的野果子都给你留着!” “俺能采到最好的木耳!”
契书是请村里老秀才写的,虽然简陋,但按了手印就算数。李二狗当场预付了定金,山民们更是千恩万谢。
回程路上,赵四高兴地说:“这下可不怕刘记抢咱山货了!”
李二狗却望着远处县城的轮廓,心中暗想:山货来源是稳住了,可张掌柜说的靠山,到底该去哪找呢?
县里的水,果然比想象中还要深。但既然走到了这一步,就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