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狗家靠着山货点心打出名堂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传遍了附近乡镇,甚至隐隐传到了县城里。
现在人们提起小河村,不再只记得那场惨烈的洪水和瘟疫,更多是谈论那个能把山野菜、野果子变成美味点心的后生李二狗。
“哎,听说了吗?小河村的点心铺子,现在卖的那啥……山药糕,又软又甜,还养人!” “可不是嘛!我闺女坐月子,我就去买了点野菜包和山楂饼,她说开胃得很!” “省城的大船都专门来订货呢!了不得!”
名声起来了,带来的最直接好处就是生意更红火了。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有零买的,也有像镇上其他茶馆、甚至县里一些小食铺跑来打听想批发的。
院子虽然扩建了,但还是显得拥挤不堪。磨盘日夜不停地转,灶火几乎没熄过。周寡妇现在俨然成了“生产总监”,手下管着七八个妇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效率极高。孙铁柱专门负责山货的收购和品控,和各个山村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赵四则成了“销售经理”,不仅要送货,还要接待越来越多的批发询价,忙得脚不沾地,嘴皮子磨得更亮了。
小丫的“财务部”也越来越正规,账本记得密密麻麻,进出清晰。她甚至开始帮着李二狗计算每种点心的成本利润,虽然还稚嫩,但已有模有样。
李二狗自己则把握着大方向和核心配方,同时不断尝试开发新品。他深知,特色是生命线,必须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保持竞争力。
一切看起来都欣欣向荣,前景大好。
然而,李二狗却并没有被眼前的繁荣冲昏头脑。他深知树大招风的道理,尤其是刘记那边一直虎视眈眈,绝不会看着他如此顺风顺水。
果然,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新的麻烦就悄然而至。
先是孙铁柱那边反馈,最近去山里收山货,偶尔会遇到一些生面孔,也在打听收购山货的事情,出的价钱时而高时而低,搅得一些山民心思浮动,拿捏不准到底该卖给谁。
接着,赵四在镇上送货时,发现码头附近新开了一家小吃摊,卖的也是些饼子馒头,但样子和口味,竟然隐隐有几分模仿他家点心的意思,虽然学得不伦不类,但价格压得很低。
最让李二狗警惕的是,周寡妇无意中听到来帮工的一个妇人嚼舌根,说镇上有人打听他们做点心的“秘方”,尤其是山药处理和野菜去涩的诀窍,还许诺给好处。
这些零零碎碎的信息汇总到李二狗这里,他立刻嗅到了熟悉的、令人不安的气息——刘记的影子!
对方显然改变了策略。明着打压不了,就开始玩阴的:模仿、挖墙角、搅乱原料市场、甚至想窃取核心技术!
“哼,就知道他们没憋好屁!”赵四气得啐了一口,“学咱又学不像,就会压价恶心人!”
孙铁柱闷声道:“山里那边俺得盯紧点,不能让那些人把好山货都搅和黄了。”
周寡妇则有些担心:“咱这方子……可得捂严实了。尤其是熬酱、和面的那些关键步骤。”
李二狗沉吟片刻,道:“模仿是挡不住的,压价更不是长久之计。咱们的关键还是‘特色’和‘质量’。”
他看向众人,分析道:“他们能模仿样子,模仿不了咱们真材实料和山里来的新鲜劲儿!咱们的山货是铁柱一家家收来的,品质有保证。他们的呢?能坚持多久?”
“咱们的点心是周婶带着人一步步做出来的,火候用料都有讲究。他们的呢?贪便宜用次货,味道能一样?”
“咱们现在有点名气了,更得爱惜羽毛!宁可少做点,也要保证每一样东西都好吃,都对得起咱‘小河李记’这几个字!”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锐光:“至于有人想挖墙脚、打听方子……周婶,你得多留个心眼,关键步骤还是咱们自家人来。顺便也看看,谁是真心干活,谁是别有心思。”
“赵四,模仿的摊子不用管他,跳梁小丑而已。但批发那边得抓点紧,尽快跟那些茶馆食铺把长期合作的意向定下来,哪怕让点利,先把渠道站稳了!”
“铁柱,山货这边,咱们可以跟几个大的供应商签个简单的约定,咱们优先收,价钱稳定,但要求他们货只能供咱们一家!免得被人撬走。”
一番安排,有条不紊,再次稳定了军心。
大家都明白,生意做大了,遇到的麻烦也会升级。但只要有李二狗这个主心骨在,大家就有方向,有底气。
声名渐起是好事,但也意味着更多的目光和暗箭。李二狗深知,未来的路,必须在快速发展中保持清醒,在应对挑战中不断强大。
暗流再次涌动,但这一次,李二狗和他的团队,已经做好了更充分的准备。他们不仅要守住这份家业,还要把它做得更大,更强,让那些暗中使绊子的人无从下手。
院子里的灯火,亮得更晚了。忙碌中,透着一股沉稳和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