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违的阳光终于驱散了连日的阴霾,也驱散了窝棚里积压多日的潮气和焦虑。李二狗三人抓紧这宝贵的晴天,将所有的苜蓿都摊开暴晒,院子里、空地上,甚至附近的草坡上,都铺满了绿油油的苜蓿,空气中弥漫着令人愉悦的干草香气。
经过几天太阳的烘烤,苜蓿大部分都变成了干燥松脆的优质干草。李二狗和赵四忙着将干草捆扎成垛,小心翼翼地堆放在驴棚里和窝棚能避雨的角落。虽然损失了最初霉变的那部分,但保下来的数量依然可观,足够家里的牲口过冬了。
看着码放整齐的干草垛,三人心里都充满了成就感。这场与天灾的搏斗,总算是有惊无险地度过了。
而更让李二狗感到意外和温暖的是,这场秋雨,似乎也冲刷掉了村里人对他的一些隔阂和观望。
那天他正在捆草垛,邻居孙大娘挎着个篮子走了过来。就是之前老孙头的儿媳妇,孙老头在瘟疫中没了老伴和孙子后,就一直跟着儿子儿媳过。
“二狗,”孙大娘脸上带着些不好意思的笑,把篮子递过来,“前几天看你家抢收苜蓿,忙得脚不沾地,也没顾上帮把手。家里腌的咸菜,给你拿点尝尝,别嫌弃。”
篮子里是几棵腌得黑亮亮的雪里蕻,看着就下饭。这在灾后粮食紧张的时节,也算是份不错的心意了。
李二狗愣了一下,连忙道谢接过:“孙大娘您太客气了,这怎么好意思……”
“拿着拿着!”孙大娘摆摆手,“你家那苜蓿……真是好东西。我家那几只鸡,喂了点你之前给的嫩叶子,下蛋都勤快了些。等开春……能不能也换我点种子?”
她这话开了头,旁边几个也在晾晒东西的村民也围了过来。
“是啊二狗,你家那草料确实不赖,兔子肯吃,长膘快!” “开春我也打算在院角种点,给牲口添个青饲料。” “二狗子脑子活泛,以后有啥好点子,也跟大伙说道说道呗?”
人们七嘴八舌地说着,语气里不再是以前那种单纯的羡慕或者怀疑,而是多了几分认可和亲近。
李二狗忽然明白了。他之前种种“折腾”——种苜蓿、搞养殖、做买卖,虽然惹来不少非议,但也让村里人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好处。尤其是这次,他冒着大雨拼命抢收苜蓿的狠劲和后来想方设法保草料的韧劲,恐怕也让不少人改变了对他这个“外来户”的看法。
庄稼人,终究还是佩服肯下力气、能干实事的人。
李二狗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笑着对众人道:“乡亲们放心!等开春,苜蓿种子肯定优先紧着咱自己村!价钱好商量!有啥养殖上的问题,我知道的也绝不藏私!”
这一刻,他感觉自己才真正像一粒种子,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慢慢地扎下了根,开始被周围的土壤接纳和认可。
就连之前有些别扭的村正王老栓,路过时看到他家那整齐的干草垛,也难得地点了点头,说了一句:“嗯,弄得像点样子了。”
赵四看着这景象,凑到李二狗身边,嘿嘿笑道:“二狗兄弟,咱这在村里,也算是有点人缘了!”
李二狗笑了笑,没说话,但心里清楚,这点“人缘”来之不易,是他用一次次努力和实干换来的。它或许不能直接抵挡刘记那样的风浪,但至少能让他在村里行走得更顺畅,未来或许还能形成互帮互助的力量。
雨过天晴,收获的不仅是干草,还有逐渐回暖的人心。
李二狗干劲更足了。他一边忙着秋收的扫尾工作,一边开始实施被秋雨打断的计划。
他精心制作了一批桂花糕和桂花酱。桂花糕做得小巧精致,点缀着金色的桂花瓣;桂花酱则熬得浓稠晶莹,香气扑鼻。他用最干净的陶罐分装好,让赵四特意跑了一趟县城,给表弟李文远送去。
这次,他附上了一张更“讲究”的纸条,上面用工整的字写着:“秋日桂子香,聊赠一枝春。野人拙作,博文远表弟一笑。” 这文绉绉的词儿是他绞尽脑汁才想出来的,投其所好嘛。
果然,李文远收到后极为高兴,不仅回赠了一本旧的《千字文》字帖(让他和小丫练字用),还在同窗间好生炫耀了一番这“山野雅趣”,让李二狗的点心在县城那个小圈子里又多了点名声。
这条细若游丝的“上层关系”,似乎也因为这次恰到好处的礼物而稍微牢固了一点点。
忙完这一切,秋意已深。天气彻底凉了下来,早晚甚至需要穿上夹袄了。
李二狗站在院子里,看着码放整齐的草垛、咕咕叫的鸡群、日渐肥硕的兔子,还有那头已经养得膘肥体壮的小毛驴,心中充满了欣慰。
虽然窝棚依旧破旧,虽然刘记的威胁依然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但他已经不再是刚来时那个一无所有、茫然无助的穿越者了。
他有了土地,有了产业,有了牲口,有了手艺,有了逐渐改善的邻里关系,甚至还有了一点点微不足道但可能有用的人脉。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积蓄力量、准备过冬的季节。
李二狗知道,接下来,他要好好利用这个冬天,巩固已有的一切,学习新的知识,规划明年的发展。
未来的路还很长,但他已经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