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毛驴的到来,如同给李二狗的事业装上了一个强劲的引擎,效率的提升是立竿见影的。
以前李二狗和赵四轮流推磨,累死累活一天也磨不了多少粮食。现在,小毛驴套上磨棍,只需要一个人在旁边偶尔添添料、看看磨,就能轻松磨出以前好几倍的面粉!而且驴拉磨匀速稳定,磨出来的粉比人力推的更加细腻均匀。
点心的产量和质量都随之大幅提升。李二狗开始尝试更大批量地制作豆沙包,甚至恢复了小米苜蓿糕的生产——现在成本更低了,卖便宜点也有利润。
赵四往镇上跑得更勤快了。有了驴,他不用再肩挑背扛,可以把点心放在驴背上驮着,一次能带的量多了好几倍,人也轻松不少。他在码头的生意越发红火,有时甚至不到晌午就能卖完回来。
铜钱积累的速度明显加快,破罐子渐渐有了沉甸甸的满足感。小丫每天最高兴的事就是帮着哥哥数铜钱,虽然数来数去总是糊涂,但那份喜悦却是实实在在的。
李二狗甚至开始用多余的苜蓿和少量豆渣混合着喂养小毛驴。有了精料补充,小毛驴很快褪去了之前的瘦弱,皮毛变得光滑起来,干活也更加有劲。
一切都向着最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首先就是原料供应。以前小打小闹,自家存的那点小米、杂粮和豆子还能勉强支撑。现在产量上来了,那点存粮很快消耗殆尽。李二狗不得不开始频繁地去村里或者镇上买粮。
买粮就需要更多的现金支出,利润被分摊了一部分。而且灾后粮价依然偏高,波动也大,这让李二狗的成本核算变得困难。有时去晚了,好一点的粮食还被人买走了,只能买到次一等的,影响点心品质。
“二狗兄弟,今儿个镇上的新粟米又涨了一文钱。”赵四这天买粮回来,唉声叹气,“咱这点心卖价却没敢涨,利润薄了不少。”
李二狗皱紧了眉。这就是小生产者的无奈,原材料受制于人,抗风险能力极差。
其次,市场容量的问题也显现出来。码头虽然有一定的客流,但毕竟不是大码头,消费能力有限。豆沙包和小米糕再好,天天吃也会腻。销量渐渐遇到了瓶颈,有时赵四带去的东西会剩一些回来,不得不自家消化或者降价处理。
“今天那条货船走了,码头上人就少了一大半。”赵四汇报着市场情况,“剩下的人,买得也少了。咱是不是……得换个地方或者想想新法子?”
李二狗看着驴背上没能完全卖出去的点心,陷入了沉思。扩大生产却卖不出去,这就是浪费和亏损。
最后,是人手问题。现在磨面省力了,但制作点心的工序——和面、调馅、包裹、蒸制——依然主要靠李二狗自己和小丫打下手,赵四主要负责售卖和采购。产量一大,李二狗就被牢牢拴在了灶台和磨坊边,几乎没了喘息的时间,连去看顾地里的苜蓿和菜园的时间都少了。
小丫看着哥哥整天忙得脚不沾地,小脸上也满是心疼,努力地想多帮点忙,但她毕竟年纪小,力气有限。
“哥,你歇会儿吧。”小丫端着水碗,递给满头大汗的李二狗。
李二狗接过碗一饮而尽,摇摇头:“不能歇,这批面不发好,明天就做不出来了。”
他感觉自己就像个被抽打的陀螺,被生产效率推着疯狂旋转,却似乎陷入了一个越忙越难以突破的怪圈。
有了驴,解决了生产动力问题,却引来了更复杂的供应链、市场销路和人力分配问题。创业之路,果然是一环扣一环,解决了旧问题,新问题又会冒出来。
李二狗意识到,不能再这样埋头傻干了。必须抬起头,好好规划一下未来的方向。
是继续深耕码头市场,想办法刺激需求?还是开拓新的销售点,比如去更远的集镇?或者开发真正有竞争力、能卖出更高价钱的新产品?亦或是……适当放缓生产节奏,优先保障利润?
他看着那头正在悠闲吃草的小毛驴,又看了看屋里堆积的粮食和等待制作的面粉,心中渐渐有了决断。
步子不能乱,路要一步一步走。接下来,或许该暂时放慢一点生产的速度,把重心放在开拓市场和优化产品上。
同时,地里那一片片长势旺盛的苜蓿,也提醒着他,他的根本,还是在土地上。或许,是时候考虑扩大种植,甚至尝试养殖了?用自产的原料来降低成本,摆脱对市场的依赖?
一个个念头在他脑海中闪过,纷乱却又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