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得极慢,像有人在空中用筛子轻轻筛着细盐,一粒一粒,落在城砖的影子上,也落在沈枫与白羽沫的眉间。那影子不是夜影,而是皮影——一整面城墙的影子被灯火映在雪上,砖缝、箭垛、风铃,乃至砖上未刻完的名字,皆纤毫毕现,却无半分重量,仿佛只要有人伸手去拂,整座城便会碎成雪沫。白羽沫把焦桐琴横在膝上,指尖却不拨弦,只是让雪落在琴腹,一粒一粒,像落在空的鼓腔里,发出极轻的“嗒嗒”声,仿佛有人隔着岁月叩门。
远处传来更鼓,第七十三声之后并不停止,而是从七十四开始慢慢倒数,每一声都拖得极长,像一根丝线穿过针眼,把今夜与百年前的今夜缝在一起。鼓声里,雪地上浮起一座小剧场,不过丈许见方,台口悬着褪色的绣帘,帘上绣着“肃慎班”三字,金线早已剥落,却仍有微光在笔画间游走,像不肯熄的磷火。绣帘无风自起,露出后台一架极老的皮影箱,箱盖半开,里头黑魆魆的,不知藏着多少未卸妆的魂。
沈枫腕上的红线不知何时松了,线头垂在雪里,竟自行游走,像一条冻僵的小蛇,慢慢爬上小剧场的台柱,缠住一只竹制灯台。灯台无火,却在红线缠上的瞬间亮了起来,光色极冷,照出台前摆着的几张竹椅,椅上并排坐着三个皮影人,一男一女一童,皆无五官,脸上留白处被针尖戳出密密麻麻的小孔,仿佛无数未说出口的言语。红线在灯台绕了三匝,便不动了,灯焰却开始跳动,投下三团影子,影子渐渐拉长,穿过雪幕,竟与沈枫、白羽沫的影子相接,于是,两个活人便与三个无脸的影并肩而坐,一同望向空荡荡的戏台。
台后传来一声极轻的咳嗽,像有人把痰压在喉咙里十年才吐出来。接着,一只枯手从皮影箱里探出,手里捏着一张素绢,绢上画着半座朔方城,城楼未起,护城河未凿,只在留白处用朱砂点了无数红点,远看像满城灯火,近看却是斑斑血迹。枯手把素绢铺在台面,用四枚铜钱压住四角,那铜钱极旧,边缘被磨得锋利,正面铸着“永宁”,背面却刻着“朔方”,钱孔里各塞着一截灯芯,灯芯未燃,却渗着桐油,油滴在素绢上,慢慢晕开,把朱砂红点连成一片,像雪地里突然绽开的红梅。
“今日唱的,是《归城》。”台后的人终于开口,声音却并非人声,而是焦桐琴的弦被雪粒击出的颤音,“无鼓,无锣,无笛,无板,唯有雪声与影色。”话音未落,台上便浮起一层薄雾,雾里走出一个皮影,身披甲胄,却无头,脖颈处留着整齐的切口,像被快刀一瞬削去。无头将军手里捧着一方城砖,砖面空白,却在雾中显出无数细小的裂纹,裂纹里渗出极淡的血色,像未写完的家谱。将军把城砖放在素绢中央,砖与朱砂红点一触,便发出极轻的“嗤”声,仿佛雪落在烧红的铁上。
白羽沫的指尖忽然一烫,低头看,焦桐琴的弦上凝出一粒血珠,血珠顺着弦滑到琴腹,竟在木腔里积成小小一汪,汪里浮着片皮影,是个老妪,怀里抱着盏灯,灯罩裂了,灯芯未燃,却滴着泪。老妪的皮影缓缓抬头,嘴唇翕动,无声地说:“灯在,城便在;灯灭,城便亡。”声音虽无,却像有针尖刺进白羽沫的耳膜,他忽然想起父亲那方未刻完的城砖,砖面最后一道裂纹里,藏着的正是这句话。
沈枫的影子忽然前倾,像被无形的手按下脖颈。他看见素绢上的红点开始移动,一粒一粒,慢慢聚成一条极细的路,从空白城楼蜿蜒至戏台边缘,路尽头站着个皮影童子,扎总角,手举糖葫芦,糖衣在雾里泛着琥珀光。童子脚下踩着一张未糊纸的风筝骨架,竹篾削得极细,却未完工,翅骨上缠着发丝,发丝里夹着极小的皮影,是无数个无脸的小人,皆是孩童模样,或蹲或立,或跳或跑,却无一人有眼。童子把糖葫芦插在风筝骨架中央,竹签瞬间生根,长出株半枯的海棠,海棠枝上悬着一盏无火的灯,灯罩上写着“平安”二字,墨迹却未干,顺着灯罩蜿蜒而下,像两行泪。
“这是‘留春箱’里逃出的第一只影。”台后的声音又起,仍是弦音,“它本不该在此,却偏要在此。”声音未落,童子忽然转身,面朝沈枫,无脸的空白处竟浮出一枚铜钱,正是那枚“归朔”钱,钱孔里燃着极细的火焰,火焰投下的影子却是个妇人,怀里抱着婴儿,婴儿的脸被铜钱的光映得惨白,像未上色的皮影。妇人抬手,指尖在婴儿脸上轻轻描画,描出五官,描出泪痣,描出与沈枫一般无二的轮廓,却在最后一笔时停住,火焰忽地熄灭,铜钱落地,婴儿的脸重新化为空白,像从未存在过。
白羽沫的呼吸凝在风里,像一小团雾。他看见童子弯腰拾起铜钱,塞入风筝骨架的竹篾中,竹篾便发出极轻的“噼啪”声,像骨头在火里裂开。铜钱嵌入之处,慢慢渗出桐油,油滴在雪上,竟凝成一枚极小的印章,印面刻着“朔方印信”四字,印钮却是只无头的凤凰,凤颈处滴着血,血落在雪里,开成一朵极小的红花。童子把印章按在素绢空白处,印痕未干,便浮出半座城楼,城楼未起,却已有风铃之声,铃声极轻,像未出世的婴啼。
沈枫忽然伸手,指尖触到素绢,红点一触即散,化作无数细小的皮影,皆是兵卒模样,却无一人持兵刃,手里捧的皆是日常之物:风筝、皮影、糖葫芦、灯芯、铜钱、艾草……他们肩并肩,从空白城楼走向戏台,脚步无声,却在雪上留下极浅的印子,像未写完的句读。最后一人走过之处,素绢上便显出一条极细的裂缝,裂缝里渗出极淡的晨光,晨光中浮出一座极小的小剧场,台口悬着新绣的帘,帘上金线未干,绣着“朔方”二字,笔画间却夹着血丝,像未愈合的伤。
白羽沫把焦桐琴放在雪上,琴腹的血珠滚落,渗入雪中,竟长出丛极小的兰草,草叶上滚动着露珠,露珠里映着那座新剧场。剧场内,皮影人皆有了脸,却仍是空白,唯眼眶处被针尖戳出两点极小的孔,像未流出的泪。台后走出个老者,身着戏服,却无盔无甲,只在腰间悬着枚极小的铜镜,镜中映出无数未归的魂。老者抬手,铜镜便发出极轻的“叮”声,像更鼓的倒数第七十声。镜光扫过之处,皮影人脸上的空白便浮出极淡的轮廓,轮廓渐渐清晰,却并非一人,而是无数人:守城的兵卒、扎风筝的匠人、刻皮影的师傅、送糖葫芦的童子……他们的脸叠在一起,像未分层的宣纸,又像未完成的拼图。
沈枫的影子忽然与其中一人重叠,那人手里捧着盏灯,灯罩裂了,灯芯未燃,却滴着泪。白羽沫的影子亦与另一人重叠,那人怀里抱着方城砖,砖面空白,却浮出无数名字,像未写完的家谱。两影相交,灯与砖便发出极轻的“嗡鸣”,像两枚铜钱相击。嗡鸣中,新剧场内的皮影人忽然齐声开口,声音却仍是雪落弦颤:“……灯在,城便在;砖在,人便归。”声音未落,铜镜便裂成两半,裂口处涌出极细的火焰,火焰中浮出半座朔方城,城未起,却已灯火通明;人未归,却已魂梦相依。
老妪从台后走出,手里捧着那只“留春箱”,箱盖大开,里头却空无一物,唯箱底用朱砂画着半幅《归城图》,图上的城楼未起,护城河未凿,只在留白处用针尖戳出无数小孔,像未流出的泪。她把箱子放在沈枫与白羽沫之间,箱底的小孔便渗出极淡的晨光,晨光中浮出那座极小的小剧场,剧场内,皮影人皆有了脸,却仍是空白,唯眼眶处被针尖戳出两点极小的孔,像未流出的泪。老妪抬手,指尖在箱底轻轻一划,朱砂便连成一条极细的路,从空白城楼蜿蜒至戏台边缘,路尽头站着个皮影童子,扎总角,手举糖葫芦,糖衣在晨光里泛着琥珀光。
童子把糖葫芦插在雪上,竹签瞬间生根,长出株半枯的海棠,海棠枝上悬着一盏无火的灯,灯罩上写着“平安”二字,墨迹却未干,顺着灯罩蜿蜒而下,像两行泪。沈枫与白羽沫并肩而坐,影子与皮影重叠,灯与砖在他们掌心发出极轻的“叮”声,像未完成的更鼓。雪仍在下,却不再寒,像极软的棉絮,盖在那座未起的城上,盖在所有未归的魂与未凉的心上。而更远的地方,有扎总角的孩童举着糖葫芦,问身边的老人:“爷爷,那座城叫什么名字?”老人眼角皱纹里嵌着旧年的雪,笑得极暖:“它叫朔方,是座永远不会破的城。”孩童似懂非懂地点头,举着糖葫芦往前跑,糖衣在阳光下泛着光,像颗永远不会灭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