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夜晚,青溪的官方直播间热闹非凡。与以往不同,此次直播的背景被精心布置成一个充满古意的竹编工坊:墙面由竹材拼接而成,挂满了各式竹编作品——小巧玲珑的竹篮、精致美观的竹扇、古朴典雅的竹灯;地面铺着原色竹席,中央摆放着一张竹制工作台,台上整齐摆放着竹篾、刀具、尺子等工具;工作台旁,一盏暖黄色的灯笼散发着柔和的光线,营造出温馨而静谧的氛围。
直播间的特殊嘉宾,是通过全息投影技术“来到”现场的云栖村85岁竹编泰斗李永福爷爷。李爷爷坐在真实的竹编工坊里,面前的工作台与直播间的虚拟工坊完美衔接,通过全息投影,他的身影栩栩如生地出现在直播间的虚拟场景中,仿佛真的坐在镜头前与观众互动。
李爷爷身着深蓝色的传统服饰,头发花白,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皱纹,但眼神依旧明亮有神。直播开始后,他没有多余的寒暄,只是微笑着点了点头,便拿起身旁的一根青竹,开始展示竹编技艺。布满老茧的双手熟练地拿起刀具,将青竹劈成均匀的竹段,再用刮刀将竹段刮去外皮,露出洁白的竹芯。每一个动作都沉稳而精准,透着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匠心。
“李爷爷的手法好熟练啊!”“这刀工太厉害了,竹段劈得一模一样!”“爷爷手上的老茧,都是岁月的痕迹。”弹幕里,观众们纷纷发出赞叹。
与此同时,李爷爷身旁的青溪虚拟形象,同步用清晰的3d动画,将他手下那些肉眼难以捕捉的细微手法进行拆解、放大、标注。当李爷爷进行“挑一压三”的编织动作时,青溪抬手一挥,空中便浮现出慢动作的动画演示:一根篾丝挑起一根、压住三根,编织的顺序、力度、角度都清晰可见,旁边还配有文字说明:“挑一压三:竹编基础技法之一,适用于篮身编织,可使作品结构稳固、纹理美观。”
当李爷爷进行“回穿收口”时,动画则从不同角度展示操作过程,让观众能全方位了解收口的关键技巧:“回穿收口时,需将多余的篾丝回穿至编织纹理中,隐藏接头,使作品边缘整齐美观,同时增强牢固度。”
青溪的讲解清晰而专业,与李爷爷的实操演示完美配合:“李爷爷从事竹编技艺已经70年了,他的‘回穿收口’技法堪称一绝,接头处浑然天成,几乎看不出痕迹,这需要极高的熟练度和耐心。”
互动环节,观众们踊跃提问。有年轻观众问道:“李爷爷,我学竹编学了好久,总是编不好,要么篾丝松动,要么花纹错乱,感觉好难,想放弃了,怎么办?”
李爷爷停下手中的活,抬起头,对着镜头慈祥地笑了笑,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却充满力量:“娃儿,莫急。编竹篮啊,就像做人,要踏实,要耐得住性子。一针一线,都要稳,都要准。我小时候学竹编,光是劈篾就练了半年,手上不知被划破了多少次,编坏的竹篮堆起来比人还高。但我没放弃,每天比前一天多练一会儿,多编一寸,慢慢就熟练了。学手艺没有捷径,唯有坚持与专注,才能把活儿做好。”
青溪适时地补充道:“李爷爷说得对。很多非遗技艺都需要长期的练习和积累,不能急于求成。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入门,我们正在开发更详细的初学教程,会把复杂的步骤分解得更简单,还会加入一些有趣的小挑战,比如‘新手入门:编一个小蚂蚱’‘进阶挑战:编一个小茶杯垫’,让大家在闯关的过程中逐步提升技艺,更轻松地感受竹编的乐趣。”
还有观众提问:“李爷爷,现在年轻人都喜欢新潮的东西,竹编这种传统手艺,会不会慢慢消失啊?”
李爷爷的眼神变得坚定:“不会的。竹编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实用又好看,现在还有青溪这样的数字朋友帮忙宣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竹编,还有不少年轻人来跟我学手艺呢。只要有人愿意学、愿意传,这门手艺就不会消失。”
青溪点头附和:“李爷爷说得没错。传统手艺永远不会过时,它承载着我们的文化记忆和工匠精神。我们会继续通过元宇宙、直播、短视频等多种形式,让更多人了解竹编、喜欢竹编,也会为老匠人和年轻学徒搭建沟通的桥梁,让传统技艺能够代代相传。”
这场跨越了真实与虚拟、连接了耄耋与青春的对话,持续了两个小时,直播观看人次最终突破八千万。#老匠人与青溪的跨代对话# 话题迅速冲上热搜榜首,阅读量突破3亿,讨论量超过500万。无数年轻网友留言表示:“看哭了!李爷爷的坚守太让人感动了,这才是真正的匠心精神。”“以前觉得竹编很无聊,看完直播,突然想立刻回老家跟爷爷奶奶学手艺。”“青溪和李爷爷的配合太完美了,一边实操一边讲解,让我也想试试学竹编。”“这才是传承该有的样子——老匠人坚守技艺,年轻人乐于学习,科技搭建桥梁。”
直播结束后,许多年轻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感受,不少人表示已经开始搜索当地的竹编传习班,想要亲身学习这门传统技艺。李永福爷爷也收到了许多年轻学徒的拜师申请,他欣慰地说:“没想到一场直播能吸引这么多年轻人喜欢竹编,我一定要把这门手艺好好传下去,不让它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