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版权平台的国际版首页,在凌晨完成了一次重大更新。一个名为“世界非遗长廊”的全新专区,以极具东方韵味的设计风格,正式与全球用户见面。专区的入口是一座虚拟的“文化桥”,桥身雕刻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非遗元素——东方的竹编、非洲的木雕、欧洲的珐琅彩、美洲的传统纺织,象征着全球非遗文化的互联互通。这一专区的上线,标志着东方版权平台正式迈向全球化,为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数字时代的版权解决方案。
“世界非遗长廊”专区针对全球非遗传承人的痛点,提供了三大核心服务:数字备案登记、区块链版权存证、智能授权管理。来自世界各地的非遗传承人,无论身处何地,只需通过网络上传作品的数字资料——包括实物照片、视频、设计图纸、工艺说明等,平台便会利用区块链技术,为其生成独一无二的版权哈希值,完成版权登记与存证,确保作品的知识产权受到保护。
对于非洲大陆的木雕匠人来说,这一服务堪称“及时雨”。许多非洲木雕匠人拥有家族传承的独特纹样,这些纹样是匠人身份的象征,也是木雕作品的核心价值所在。但长期以来,不法商贩通过拍照扫描等方式,窃取这些纹样进行大规模机器复制,低价售卖劣质产品,不仅侵犯了匠人的知识产权,还严重冲击了传统木雕市场。如今,匠人可以将自己的独特纹样上传至平台进行数字备案,一旦发现侵权行为,平台的区块链存证报告便可作为有力证据,帮助匠人维权。
肯尼亚的木雕匠人奥马里,是首批体验该服务的用户之一。他家族传承的“生命之树”纹样,在当地极具代表性,却长期被不法商贩盗用。“以前,我看到市场上到处都是印有‘生命之树’纹样的劣质木雕,却不知道该怎么办。”奥马里通过翻译说道,“现在,我把纹样上传到东方版权平台,获得了区块链存证。上周,我发现一家电商平台在售卖侵权产品,通过平台提交证据后,对方很快就下架了产品,并向我道歉赔偿。这个平台,让我们的传统技艺得到了真正的保护。”
对于欧洲的古典音乐家而言,平台的智能授权管理功能解决了他们的心头大患。许多音乐家手中,珍藏着祖辈流传下来的、未曾公开发表的手写乐谱,这些乐谱承载着家族的音乐记忆,是珍贵的文化遗产。音乐家们既希望这些乐谱能被更多人听到,让古典音乐焕发生机,又害怕它们被无序滥用,破坏作品的完整性与艺术性。
通过“世界非遗长廊”,音乐家可以将手写乐谱数字化后上传,自主设置授权条件——包括授权范围(如演出、录制、改编)、使用期限、收费标准等。全球范围内的音乐爱好者或专业团体,若想使用这些乐谱,只需在平台上提交申请,经传承人同意后,便可获得合法授权,并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完成费用结算。
专区上线不久,便迎来了一个标志性案例。意大利传统歌剧的第三代传人马可,将其祖父在二战战火中奇迹般保存下来的一箱未曾面世的歌剧手稿,全部数字化后上传至平台。马可的祖父是意大利着名的歌剧作曲家,生前创作了多部歌剧作品,但因战乱,大部分手稿未能公开发表,一直被家族珍藏。
“这些乐谱在我家里沉睡了半个多世纪,我既希望它们被世界听到,让祖父的音乐才华被更多人知晓,又害怕它们被无序滥用,破坏祖父的创作意图。”马可在接受跨国视频采访时激动地表示,“东方的这个平台,给了我完美的解决方案!平台的智能授权系统非常便捷,我可以精准设置每部作品的授权条件,比如学术研究免费授权,商业演出需支付版权费。上线仅一周,我就收到了来自德国、法国、东方等多个国家歌剧院的使用申请,通过平台完成了授权签约。这不仅让祖父的作品重见天日,还为家族带来了稳定的收入,让我们有能力继续传承传统歌剧艺术。这个平台,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给了全球像我们这样的非遗守护者一份‘安心创作的保障’。”
截至上线一个月,“世界非遗长廊”专区已吸引了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2万名非遗传承人入驻,涵盖木雕、纺织、音乐、舞蹈、戏曲等多个领域,累计完成非遗作品数字备案超过5万件。东方版权平台的“东方保护方案”,凭借高效、便捷、公平的特点,获得了全球非遗传承人的广泛认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专家在考察后评价:“东方版权平台的‘世界非遗长廊’,为全球非遗保护提供了全新思路。它利用数字技术,打破了地域、语言的限制,让每一位非遗传承人都能便捷地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这一方案,值得在全球范围内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