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的向背,朝野的议论,最终汇聚成一股无形的洪流,推动着那至高无上的皇权,做出了最后的决断。
翌日大朝,金銮殿内气氛肃穆,文武百官屏息凝神,皆知今日必有重大旨意颁布。皇帝端坐龙椅,面色沉静,目光扫过下方垂首肃立的臣子,最终在空置的太子之位和立于勋贵班列前列、神色平静的萧清璃身上短暂停留。
司礼监太监手持明黄圣旨,上前一步,尖细高昂的声音响彻大殿: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国之根本,在于民生。近有奸佞之徒,罔顾君父,祸乱京畿,操控粮价,动摇国本,致使民心惶惶,朕心甚忧!”
开场便是定调,直接将粮价风波定性为“动摇国本”的大罪,言辞严厉。
“幸有永宸长公主清璃,慧质兰心,忠贞体国,明察秋毫于未萌,调度有方于既乱。内则肃清奸宄,外则广辟粮源,更设平粜以安黎庶,靖平物价而定人心。其功在社稷,德被苍生,实乃宗室之楷模,臣工之表率!”
圣旨对萧清璃的褒奖毫不吝啬,一连串的赞誉之词,充分肯定了她在此次风波中展现出的智慧、能力与对民生的关切。“宗室楷模”、“臣工表率”的评价,更是将她抬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为彰其功,特赐永宸长公主食邑千户,加封其夫镇北侯世子谢云止为‘安国公’,赐丹书铁券,世袭罔替!另赏黄金万两,东海明珠十斛,蜀锦百匹,以酬其功!”
厚重的赏赐引得朝臣心中震动。食邑千户已是实封,财富惊人。“安国公”更是超品爵位,丹书铁券更是免死殊荣,恩宠至极!这无疑向所有人宣告,永宸长公主圣眷正浓,地位无可动摇。
褒奖完毕,圣旨语气陡然转厉:
“太子景仁,身为储贰,不思修身慎行,反御下不严,纵容属官,结交匪类,更于国难之际,昏聩无能,几致祸乱!其行可鄙,其责难逃!”
虽然没有直接提及影阁刺杀(此事仍在三司会审,需留有余地),但“纵容属官,结交匪类”已是极重的指控,与粮价风波联系起来,更是坐实了太子的失德与无能。
“着即革去其监国协理之权,收回东宫一应印信仪仗,于东宫闭门思过,非朕亲诏,不得擅离!一应用度,皆按宗室常例,不得僭越!望其深刻反省,洗心革面,以观后效!”
这道旨意,几乎等同于废黜了太子所有的政治权力和特殊待遇,只保留了一个空头名号。“闭门思过,非诏不得出”,与囚禁无异。“以观后效”四字,更是充满了不确定性与最后的警告。
圣旨宣读完毕,满殿寂静。
萧清璃出列,躬身谢恩,声音清越平稳:“儿臣谢父皇隆恩,定当恪尽职守,不负父皇期望。”她神色淡然,并无狂喜,仿佛一切尽在预料之中。
而东宫方向,接到旨意的太子萧景仁,直接瘫软在地,面无人色,连谢恩的力气都没有了。他知道,自己完了,彻底完了。父皇没有立刻废黜他,或许只是顾及最后一丝颜面,或是为了稳定过渡,但他的储君之路,已然断绝。
皇帝看着沉稳谢恩的萧清璃,又想到那个不堪大任的太子,心中最后一丝犹豫也消散了。他朗声道:“漕运整顿,关系国计民生,永宸长公主既已熟悉,便由你总领其事,户部、工部需全力配合,不得有误!”
这等于将整个漕运体系的最高管理权,正式交给了萧清璃。
“儿臣(臣)领旨!”萧清璃与相关官员齐声应道。
朝会散去,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般飞向京城各处。
永宸长公主再获殊荣,权柄更盛!
太子名存实亡,被彻底打入冷宫!
圣意昭彰,乾坤定论。经此一事,萧清璃在朝堂上的地位已彻底巩固,成为了真正意义上权倾朝野、深得帝心的实权人物。而太子一系,则随着这道旨意,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中央。
属于萧清璃的时代,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全面来临。
(第一百五十七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