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宁宫掀起的星象风波在朝野间鼓噪不休,御书房内的空气也一日比一日凝滞。皇帝萧琰虽未明确表态,但眉宇间积压的沉郁与偶尔望向星图时的凝思,都昭示着他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就在这微妙的时刻,德妃的翊坤宫,却如同一方宁静的港湾,以其特有的方式,悄然化解着弥漫在帝王心头的疑云。
德妃并未如皇后那般表现得忧心忡忡,也未急于为萧清璃剖白辩解。她只是在皇帝循例来翊坤宫用膳小憩时,将宫务打理得更加井井有条,将殿内布置得愈发温馨雅致,熏香也换上了皇帝偏爱的、能宁神静气的淡雅冷梅香。
膳后,她陪着皇帝在院中散步,看着天边渐起的星辰,语气温和,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感慨:“陛下瞧那北斗,亘古不变,指引方向。这漫天星子,看似杂乱,实则各有其位,各司其职。古人观星,是为定农时,明历法,体察的是天地运行的自然之道。如今却……”她轻轻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下去,但那未尽之语,已巧妙地将“星象本为自然”与“人为牵强附会”区分开来,并未直接否定钦天监,却已在皇帝心中种下了一颗清醒的种子。
一次,皇帝偶然提及朝臣对“阴人干政”的担忧,德妃正在亲手为他沏茶,闻言,动作未停,只抬眸温婉一笑:“陛下恕臣妾妄言。臣妾愚见,这‘干政’二字,需得看其心、观其行。若心系社稷,行为国为民,便是女子,其志亦可嘉。长公主殿下此前筹措军需,于边疆战事有功,此乃利国;整顿侯府,安定内宅,此乃利家。若因此便冠以‘干政祸国’之名,岂非令天下有心为朝廷效力者寒心?”她句句不离“社稷”、“朝廷”,将萧清璃的行为拔高到为国尽忠的层面,轻轻巧巧地化解了“干政”的指控。
她又会在闲谈时,“无意”间提起:“臣妾听闻,市井间有些许关于清璃命格的不堪流言,竟还与星象牵扯起来。说来也是可笑,若星象真能如此直断一人祸福,那钦天监的诸位大人,岂不个个都是活神仙了?陛下圣明烛照,自能明辨其中真伪。”她以一种近乎玩笑的口吻,点破了流言的荒诞,既维护了萧清璃,又全了钦天监的体面,更捧高了皇帝,让他无法轻易被这种“神棍”之言左右。
更多的时候,德妃只是默默陪伴。皇帝批阅奏章至深夜,她会命人送上精心熬制的羹汤,安静地在一旁看书,或是抚上一曲清心宁神的古琴曲。她从不主动打听朝政,却总能在他眉宇紧锁时,递上一杯恰到好处的热茶,或是一句不着痕迹的宽慰。这种无声的体贴与支持,远比任何激烈的言辞更能抚慰帝王疲惫的心神。
在德妃这般蕙质兰心、润物无声的周旋下,皇帝紧绷的心弦渐渐松弛。他开始跳出“星象示警”的思维桎梏,更多地思考流言背后的政治动机,以及萧清璃实际带来的价值。德妃从未直接要求他保全萧清璃,却通过肯定萧清璃的功劳、化解对其的污名、以及提供情绪价值,潜移默化地引导着他的判断,让他心中的天平,逐渐偏向于理性与事实,而非虚无缥缈的“天命”。
翊坤宫的这份宁静与智慧,如同暗夜中的微光,虽不耀眼,却坚定地照亮了一角,驱散着由坤宁宫蔓延而来的阴霾,为身处风暴中心的萧清璃,赢得了最关键的喘息之机与帝心偏转的可能。
(第八十五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