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被勒令闭门思过,三司会审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东宫之上,朝堂格局瞬间松动。这本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萧清璃深谙趁他病、要他命的道理,岂会放过这千载难逢的良机?她并未直接介入三司的调查,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太子经营多年、遍布朝堂各部门的党羽。这些盘根错节的势力,才是太子真正的根基所在。
一场无声无息,却更为酷烈的清洗,在萧清璃的运筹下,迅速展开。她依旧隐于幕后,借力打力,驱虎吞狼。
其一,借二皇子之手,清除明面势力。
二皇子萧景瑞正欲趁势扩大战果,疯狂打击太子残余势力。萧清璃便通过隐秘渠道,将一份份关于太子党官员贪腐、渎职、结党营私的“匿名”罪证,精准地投递到二皇子派系御史的案头。这些证据或许不够将其置于死地,但足以引发弹劾,使其丢官去职。
于是,朝堂之上,弹劾奏章如雪片般飞向御案。吏部侍郎、工部郎中、光禄寺少卿……一个个曾经依附太子的官员被拉下马,或罢官,或外放,或投入大狱。二皇子在前面冲锋陷阵,萧清璃在后方提供“弹药”,配合默契,效率惊人。太子一系的明面势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土崩瓦解。
其二,安插自己人手,抢占关键职位。
空出来的职位,便是权力的真空。萧清璃自然不会让二皇子独享成果。她通过德妃影响皇帝,通过宸王在军中的关系,通过自己日益庞大的关系网络,全力推举那些早已被她标记、或暗中投靠她的中立官员、寒门才俊,去填补这些空缺。
例如,那位曾受她恩惠、精通律法的远支宗室林文轩,便被运作到了刑部一个实权主事的位置,正好参与三司会审,便于她掌握审讯进度。在漕运系统内,更多张横信得过的人被提拔起来,进一步巩固了她对这条经济命脉的掌控。甚至在京畿驻军中,几个由她暗中扶持的中低级军官,也因“表现优异”或“背景清白”,得以补缺晋升。
其三,经济手段挟制,瓦解暗中势力。
有些太子党羽隐藏颇深,或地位特殊,难以通过常规手段扳倒。对此,萧清璃动用了她的商业帝国和“汇通昌”票号的力量。
或通过商业竞争,挤垮其家族产业,断其财路;或通过票号,以其家族名义制造“巨额亏空”或“非法借贷”的证据,进行威胁;或许以重利,诱使其倒戈。在真金白银和身家性命的抉择面前,不少原本忠于太子的官员和家族,开始动摇、沉默,甚至暗中向萧清璃递上投名状。
这场清洗,并非大刀阔斧,而是如春雨润物,细密而无情。它发生在每一次官员的调动任免中,发生在每一场看似寻常的商业竞争中,发生在每一次隐秘的会面与交易里。
等到二皇子志得意满地清点“战利品”时,才愕然发现,许多关键位置并未落入他手,反而被一些看似中立、或与永宸长公主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占据。他意识到自己被利用了,但木已成舟,且他确实在此过程中获得了大量利益,一时也难以发作。
而经此一役,萧清璃的势力如同藤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渗透进了朝堂的各个角落。她的影响力,已不再局限于漕运和部分军方,而是扩展到了吏部、刑部、工部乃至地方州府。一个以她为核心的、更加庞大而稳固的权力网络,已初具雏形。
镇北侯府书房内,青黛将最新的人员调动名单呈上。
萧清璃扫过名单上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眼神平静。她知道,这仅仅是开始。太子虽困,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皇后在宫中仍有残余影响力,二皇子虎视眈眈,宸王态度微妙。未来的路,依旧充满挑战。
但经此一番风卷残云般的清洗,她手中的筹码更多,根基更厚,足以应对任何变局。
“告诉林文轩,三司会审,务必‘公正’。”她放下名单,淡淡吩咐,特意在“公正”二字上略加重音。
“是,殿下。”
萧清璃走到窗边,望向皇宫的方向。接下来,就看那场三司会审,能审出怎样的“真相”了。无论结果如何,她都已立于不败之地。
(第一百四十五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