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花园莲池边的风波,连同六皇子萧景琰那番带着哭腔、却指向明确的“被东西打中”的证词,以及萧清璃那句诛心的“利用稚子”,几乎在事发后片刻,便一字不落地传到了皇帝萧琰的耳中。
高无庸躬身禀报时,甚至能清晰地感受到御座之上那骤然降至冰点的气息。皇帝没有说话,只是缓缓放下了手中批阅奏章的朱笔,那动作慢得令人心悸。他抬起眼,目光穿过殿门,仿佛能直接看到坤宁宫的方向,眸中翻涌着的是前所未有的冰冷与失望。
他并非不知后宫倾轧,并非不晓皇后手段。以往种种,他或权衡,或默许,或小惩大诫,终究是念在结发之情,顾全皇室体面,也因皇后背后牵扯的势力盘根错节。然而,这一次,她触碰到了他身为人父、身为帝王最不能容忍的底线!
利用一个年仅十二岁、怯懦单纯的皇子!构陷的还是皇子一母同胞的亲姐!这已不仅仅是阴狠毒辣,更是彻底泯灭了人性与亲情!将一个无知稚子推入如此险恶的漩涡,让他亲眼目睹、亲身经历这般肮脏的算计,甚至可能因此留下终身难以磨灭的阴影与创伤!这岂是一国之后所为?这岂是一个母亲所能做出之事?!
更何况,她此举,更是将皇家的颜面、他这皇帝的尊严,践踏在了脚下!若此事传扬出去,天下人会如何看他萧琰?如何看待这大晏皇室?
“好……好一个皇后!”皇帝终于开口,声音低沉沙哑,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冰缝中挤出,“真是朕的……好皇后!”
他没有立刻发作,而是命人详细查证了当时在场的每一位宗室女眷,得到的回禀大同小异,皆印证了萧景琰的说法和萧清璃的反击。尤其是几位素来与皇后不甚亲近的郡王妃,其证词更是客观,直言六皇子摔倒前确有异状,长公主赶到时确是意图相救。
铁证如山,动机昭然!
翌日清晨,一道措辞前所未有的严厉圣旨,下达坤宁宫:
“皇后姜氏,执掌凤印,母仪天下,本当克娴内则,辅佐朕躬。然其德行有亏,心术不正,屡生事端,搅乱宫闱。今更变本加厉,竟利用稚子,构陷皇女,挑拨天家血脉亲情,其行卑劣,其心可诛!实负朕望,不堪为六宫表率!”
“即日起,收回皇后协理六宫之权,禁足坤宁宫,无朕旨意,不得踏出宫门半步!宫中一应事务,暂由德妃打理。坤宁宫用度减半,非召不得与外界往来。望其静思己过,深刻反省!”
“钦此——”
圣旨一下,六宫俱寂!
“禁足”、“收回宫权”、“德行有亏”、“利用稚子”、“其心可诛”……这些字眼,如同最锋利的匕首,将皇后最后的尊严与权势剥得体无完肤!这已不仅仅是失宠,更是近乎废后的严厉惩戒!
坤宁宫宫门在传旨太监冷漠的目光中缓缓关闭,如同隔绝了两个世界。皇后跌坐在地,凤冠歪斜,脸上再无半分血色,只有一片死灰般的绝望与不敢置信。她输了,输得一败涂地,连最后一点体面都被皇帝亲手撕碎。
消息传出,朝野上下无不震动。皇后的势力遭受毁灭性打击,树倒猢狲散。德妃与四皇子一脉声势大振,隐有取而代之之势。
而皇帝萧琰,在写下那道圣旨后,独自在奉先殿(供奉历代皇帝牌位之处)静坐了一整日。他对皇后,那最后一丝源于少年夫妻、共同历经风雨的情分,在此刻,彻底恩断义绝。
经此一事,萧清璃在宫中的地位愈发稳固,再无人敢轻易撼动。而皇后的时代,伴随着那沉重的宫门闭合声,正式宣告落幕。
(第九十四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