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番话,既表明了尊重,也划清了界限,再次强调了共同目标,巧妙地安抚了可能存在的微妙情绪。
朱煜昌也是聪明人,立刻回应:“没问题!老弟你尽管放开手脚去忙省里的大事,基地这边有我,出不了岔子,需要协调支持的,你随时指示!”
两人又简单沟通了一下基地近况,便结束了通话。
郑开叶放下手机,对司机道:“回市委。”
车辆缓缓启动,汇入下班的车流,郑开叶靠在座椅上,闭上眼睛,脑海里已经开始飞速思考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尽快熟悉全省工业经济家底、与工信厅刘厅长深入沟通、调研重点企业和地区、思考如何将全固态电池的创新模式扩展到其他产业领域……。
车辆驶回济州市委大院时,华灯初上,郑开叶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回到了办公室,他需要一点独处的时间,来消化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并规划接下来的行动路线。
办公室的灯光柔和而明亮,将他挺拔的身影投在光洁的地板上,他站在巨大的d省地图前,这片土地,工业基础雄厚,但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阵痛,如今,他不仅要继续耕耘好济州这块“试验田”,更要肩负起推动全省工业信息化发展的重担。
压力如山,却也激荡起他内心深处那股永不认输的斗志和战略家的雄心。
他坐回办公桌后,打开电脑,调出全省工业经济的基本数据、重点产业布局、主要企业名录……海量的信息涌入他的视野,他的大脑如同最高效的处理器,快速抓取着关键信息,进行着初步的分析和归类。
“双手弹钢琴……”他喃喃自语,周启明书记的叮嘱言犹在耳,这不仅是时间和精力的分配,更是战略重心和领导艺术的极致考验,济州是根基,是标杆,绝不能有失,而省工信工作,是新的战场,是更大的责任,必须尽快打开局面。
他首先给省工信厅厅长刘子明发了一条信息,言辞恳切,表示省委刚刚谈话,自己即将分管工信领域,希望能尽快找个时间当面请教,熟悉情况,态度放得很低,丝毫没有省委领导的架子。
刘子明的回复很快,同样十分客气,表示随时恭候指示,并将立刻准备相关的汇报材料。
处理完这条最重要的信息,郑开叶又仔细梳理了接下来一周济州市委的工作安排,将一些可以由副书记或常务副市长主持的会议和活动略微调整,为自己腾出更多可能用于省级工作调研和会议的时间,但他坚持一点:所有涉及全固态电池项目的关键节点会议和重要接待,他必须亲自参加,这是底线。
翌日,郑开叶的日程表开始体现出微妙的变化,上午,他依旧主持了济州市委的一个重点工作推进会,听取了关于民生保障和城市更新项目的汇报,并做出了明确指示,但下午,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去项目基地或者调研区县,而是让于强驱车前往省工信厅。
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省委常委亲自到访省厅,而非召见厅长去市委汇报,姿态放得很低,显得谦逊而务实。
省工信厅大楼里,早已得到消息的刘子明厅长率领全体班子成员和在家的处室负责人,在一楼大厅迎候,场面隆重而规范。
“郑书记,欢迎您来工信厅指导工作!”刘子明快步上前,双手握住郑开叶的手,他年纪比郑开叶大不少,资历很深,在省工信系统耕耘多年。
“刘厅长太客气了,我是来学习、来报到的。”郑开叶笑容和煦,与每一位班子成员握手,态度平易近人,“以后就要在一条战线上工作了,还要靠各位同志多多支持帮助。”
简单的寒暄后,一行人来到会议室,按照流程,刘子明代表省工信厅做了全面工作汇报,数据详实,问题清晰,思路明确。郑开叶听得非常认真,不时记录,偶尔会插问一两个非常具体的问题,显示出他对工业经济并非外行,并且事先做足了功课。
汇报结束后,郑开叶做了简短讲话,他再次强调了工业信息化对于d省经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肯定了工信厅过往的工作成绩,然后话锋一转:“……省委让我分管工信工作,我深感责任重大,我初来乍到,情况不熟,能力有限,首要任务就是学习调研,尽快进入角色,希望厅里的同志们不要把我当领导,就当是一个新来的同事,大家一起研究问题,一起推动工作。”随后,他就提出几点具体的工作要求。
他的讲话要求没有空话套话,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充满了实干的气息,让在场的工信厅干部们暗暗点头,原本的一些疑虑和观望情绪消散了不少。
会后,郑开叶又单独与刘子明厅长闭门交谈了半小时,进一步沟通了省工信厅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和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气氛坦诚而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