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门口堆着几根竹子,是小陈早上从小区附近的竹林砍的。
竹节上还沾着点泥土和竹叶。
叶尖上的露水没干,滴在地上洇出小水痕。
有根竹条梢头有点弯,小陈蹲在旁边正想掰直。
被秦翡拦了下来。
“别掰,弯点不影响搭架,掰断了可惜。”秦翡手里攥着张砂纸,正打磨竹节的毛刺。
砂纸蹭过竹子时发出“沙沙”声。
竹屑落在地上,像细小的碎雪。
她举起一根打磨好的竹子,对着光转了圈:“竹架要打磨光滑,不然会划破塑料膜。”
“上次搭花盆架,没打磨的竹节划破了花盆底,水漏了一地,把楼下王阿姨晒的被子都弄湿了,她念叨了好几天,这次可不能再犯这错。”
小陈放下弯竹条,拿起面前的疏水漆罐。
用小刷子往塑料膜上涂。
漆刷在膜上,留下一层淡淡的透明涂层。
他边涂边皱眉:“哎,你说这漆干了会不会掉啊?我特意涂了两遍,就怕太薄不疏水。”
“上次给我家自行车涂漆,买的还是号称‘防水耐磨’的,没几天就掉皮,还锈了一圈,白瞎了半罐漆。”
“放心,这漆结实着呢。”秦翡放下竹子,走过去拿起塑料膜。
指尖摸了摸涂层,有点滑溜溜的:“这是林氏医疗送的,跟他们手术服上的防水涂层一个料子。”
“林晚说,她爸实验室测过,用冷水洗十几次都不掉,涂两遍能用一年,不用总补。”
“我上次在假肢的塑料部件上涂过,到现在都没掉。”
她拿起两根竹子,交叉着放在地上。
用麻绳绕着竹节绑:“绑三圈最稳,两圈容易松,四圈浪费绳子。”
“上次帮张奶奶绑晾衣绳,我一开始绕了四圈,她还说我‘年轻人不会过日子,绳多也不能这么造’,后来改了三圈,刮大风都没松。”
刚绑好两根竹条,实验室门就被推开。
林晚拎着个大布袋子走进来。
袋子口露出几卷彩色棉线,还有一把竹篾刀:“我爸让我送棉线来,说你导水用得上!”
她把袋子往桌上一放,掏出棉线:“这是医用棉线,吸水快还不容易断,我特意挑了粉色和蓝色的,看着也好看点。”
“对了,我爸说你们可能要削竹条,这个竹篾刀快,不容易伤手,比你们现在用的美工刀好用。”
她又从袋子里掏出袋橘子糖。
剥开一颗塞给小陈:“忙半天了,歇会儿吃颗糖,我爸说干活得有甜头才有力气。”
秦翡拿起一卷粉色棉线。
捏着线头抻了抻:“间距10厘米放一根,太密了浪费,太疏了导水慢。”
“像我妈缝衣服,针脚间距大了线松,小了费线,刚好的间距才又整齐又结实,导水也均匀。”
她突然拍了下额头。
起身去角落拎水桶:“差点忘了,塑料膜太干不容易凝水。”
“把膜的边缘浸在井水里,降降温,温差大了,湿气才容易变成水。”
“上次冰可乐瓶放桌上,外面凝了一层水,擦都擦不完,就是因为温差大,一个道理。”
小陈赶紧凑过来。
看着秦翡把膜的边缘往水桶里浸,又皱起眉:“哎,井水会不会把膜泡坏啊?这膜刚涂了漆,别再给泡掉了。”
“还有,黄沙村井水够吗?要是浸膜用多了,老乡们喝水咋办?”
“就浸边缘,像给膜镶了圈水边,泡不坏。”秦翡调整着膜的位置。
指尖碰了碰膜面:“井水凉,能让膜面温度降个三五度,凝水更快——你看,刚浸一会儿,膜上就有点小水珠了。”
“他们那边井水多,而且一桶水能浸好几个膜,省着用够了,不耽误喝水。”
弹幕里的留言刷得飞快,全是带着生活经验的话:
“农村网友阿凯”:【浸井水这方法好!我家井水温乎乎的,夏天浸膜刚好,去年我还用井水浸西瓜,凉得快还甜——明天我就找块塑料膜试试!】
“材料学学生小杨”:【医用棉线真的好用!我上次做实验,医用棉线一分钟能吸5毫升水,普通棉线才3毫升,导水还不堵,不会积在膜上】
“农民网友老陈”:【竹架打磨光滑太重要了!上次我搭集水棚,竹刺划破了膜,漏了半桶水,心疼得我直拍大腿——主播想得比我周到多了!】
“农村网友阿芳”:【我家之前用棉线导水,后来发现棉线沾了泥会堵,主播要不要试试在棉线外面套层细塑料管?这样不容易堵!】
“普通网友小夏”:【绑三圈绳子!我爷爷总说“三圈稳,四圈赘”,跟主播说的一模一样!老一辈的经验真管用,主播还懂这个,太接地气了】
秦翡扫到阿芳的弹幕,笑着点头:“这个建议好!下次改进的时候试试。”
“不过这次先用医用棉线,它不容易沾泥,就算沾了也容易洗,先凑合用着。”
小陈按秦翡说的,把棉线一根根摆好。
粉色蓝色的线在膜上排得整整齐齐。
垂到水桶里的线头刚好浸在水里:“我去拿个量杯,先装半杯水试试导水快不快,省得等下午白等。”
“行,”秦翡拿出手机,对着集水器拍了张照,“我把照片发给陈砚舟,让他的技术团队模拟下,看看改进后效率能提多少。”
“要是能到30升一天,就多做几个样品,早点送黄沙村去——对了,你砍竹条的时候,记得挑直点的,弯的容易晃。”
林晚剥开颗橘子糖塞进嘴里。
晃了晃手机:“我刚跟我爸说了,他说要是样品好用,工厂帮忙做竹架,批量打磨,比咱们手磨得匀。”
“到时候我跟你们一起去黄沙村,看看玉米地,顺便跟老乡学学编竹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