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圈内那些天价邀约如泥牛入海般被无声拒绝,非但没有平息风波,反而将“作曲家Ace”的神秘与超然地位推向了新的高度。猜测、议论、乃至一丝敬畏,在顶级制作人、经纪公司高层和小圈子内弥漫。这位神秘人仿佛一位置身于迷雾中的绝顶高手,对世人争抢的财宝与名望不屑一顾,这让所有试图接近他的人感到无比困惑,又心痒难耐。
就在这种情绪积累到顶点时,金贤宇认为时机成熟了。一直被动的接招,并非长久之计。他需要化被动为主动,为“Ace”这个身份树立明确的规则,掌握筛选的主导权。于是,一道经过精心设计、看似随意实则意味深长的“风声”,通过一个极其可靠且难以追溯的隐秘渠道(一位德高望重、与各大公司均无直接利害关系的退休音乐评论家,在私人品茶会上“无意”间透露),悄然在韩国歌谣界最顶级的沙龙和会议室里流传开来。
风声的内容简洁,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傲慢:
“据悉,作曲家Ace老师通过友人表达其创作原则:作品随缘,只为‘合眼缘、有实力’的歌手而作,强求无用,价高无益。老师更看重歌者声音中的‘故事’与‘灵魂’,而非其当下名气或商业价值。一切合作,始于音乐本身的共鸣,止于商业的洽谈。”
这则消息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激起了千层浪。没有官方声明,没有联系人,只有几条清晰而苛刻的原则:
合眼缘(??? ??): 这是一个极其主观且模糊的标准,无法量化,无法预判。它将选择权完全牢牢握在了“Ace”自己手中。
有实力(??): 这并非单指演唱技巧,更暗含了对歌手情感表达、艺术理解力等综合素养的要求。
拒绝预订,拒绝竞价: 明确否定了商业化的订单模式,将创作置于商业逻辑之上,姿态超然。
看重‘故事’与‘灵魂’: 暗示了“Ace”追求的是艺术深度和情感的真实性,而非快餐式的流行品。
这套说辞,巧妙地将“Ace”包装成了一个不食人间烟火、只追寻艺术本质的“音乐隐士”,其格调瞬间被拔高到了令人仰视的地步。
风声所到之处,反应各异,但无不深刻影响了行业生态:
大型经纪公司策略急转: J娱乐、S集团等巨头的高层会议室内,气氛凝重。原先“砸钱买断”的方案被彻底否定。策略部门被紧急要求调整方向:“立刻重新评估公司所有歌手,尤其是那些有特色、有潜力但未必是最红的艺人!整理他们的声音样本、成长故事、艺术特质报告!我们要主动向‘Ace’方‘展示’我们的艺人,而不是‘推销’!”
歌手们暗自发力: 消息传到一些正处于转型期或寻求突破的实力派歌手耳中,引发了内心的波澜。他们开始更加注重打磨自身的声音特质,思考如何在自己的音乐中注入更真实的情感与故事,甚至有人开始调整宣传策略,试图展现更“有深度”的一面,以期能入“Ace”法眼。
制作人圈子热议: 顶尖音乐人聚集的私人场合,“Ace”的这套“条件”成了最热话题。有人赞其“有风骨”、“回归音乐本质”,也有人私下嘲讽“装神弄鬼”、“炒作手段”,但无论如何,无人再敢轻视这个匿名者。他的行为,无形中拉高了顶级作曲家的身份标杆。
S.m公司的微妙气氛: 李顺圭再次从老师们低声的交谈中捕捉到信息。“合眼缘?有实力?这条件……太玄了。”一位策划部职员感叹。另一位资深声乐指导则若有所思:“看来,以后培养练习生,光有漂亮脸蛋和舞蹈功底不够了,声音的感染力和个人特质,可能会越来越重要……” 李顺圭默默听着,对那位能以一己之力改变行业评估标准的神秘“Ace”,好奇到了极点。
mop娱乐办公室内,金贤宇听着李静媛汇总的来自各方的间接反应报告,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他成功地完成了战略转换:
从被动到主动: 不再是被各方询价的对象,而是设立了门槛,让整个行业来适应他的规则。
提升品牌价值: “Ace”的形象从“厉害的制作人”升华为“有艺术追求的世外高人”,其作品的无形价值暴增。
筛选目标: 这套规则能自动过滤掉那些急功近利、只想靠歌曲爆红的合作方,吸引真正注重音乐品质、有长远眼光和独特价值的歌手及公司,为未来高质量的合作铺平道路。
掌握节奏: 合作与否,何时合作,完全由他掌控,占据了绝对的主动权。
“继续保持关注,但无需任何回应。”金贤宇平静地指示道,“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是,代表nim。”李静媛恭敬地回答,她已然完全信服于这位年轻老板深不可测的谋略。
“Ace”的首个公开条件,如同一道无声的敕令,重新定义了游戏规则。它让整个歌谣界意识到,他们面对的不是一个可以收买的匠人,而是一个需要被其“选中”的艺术家。金贤宇坐在掌控者的位置上,冷静地观察着外界因他随手布下的棋子而产生的纷扰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