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天刚刚蒙蒙亮,麦大江就已经坐上了衙役接他的驴车,出发了去下个村落,一连两天都没有回来。
家里的活计半点不等人,尤其是眼下这蝗灾闹得人心惶惶的时候。云芽和徐盈娘扛起锄头,直奔地里。
日头渐渐升高,毒辣辣地晒在背上,地里的作物正是灌浆的时候,是万万不能是少了水分的,现在却蔫头耷脑,叶片上还留着蝗虫啃噬的缺口。
“芽儿,来,搭把手。”徐盈娘拎着沉重的水桶,往田埂边的水洼挪。
云芽赶紧跟上,两人合力将水倒进渠里,看着细流缓缓浸润干裂的土地。
歇口气的功夫,云芽拿起药粉袋,往作物的叶子上细细掸着,徐盈娘则继续去提河水溉地。
麦阿福则提着他的小鸭子,赶到自家地里。小家伙指挥着鸭子啄食蝗虫,自己也时不时扑腾着小手,抓几只肥硕的塞进随身的小竹篓里,好交给里正。
到了晚上,地里更是不能歇。徐盈娘点起几堆篝火,火光跳跃,果然引来了不少蝗虫,围着火焰乱撞。
一家人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跟这场天灾抗争着。
这天,徐盈娘又去河边挑水。往日里水流潺潺的河道,如今水位降了不少,露出大片干裂的河床。
几个同村的妇人也在这里,一边费力地打水,一边唉声叹气。
“就今年这样,肯定减产,唉,”一个圆脸妇人直起身,捶着腰,声音里满是绝望,“本来家里的孩子就吃不饱,这可让人怎么活啊。”
另一个高个妇人接话:“谁说不是呢,实在不行就去借点吧,豁出老命去向地主家借点,起码要活下去才行。”
“李妹子,你家劳力多,去借,能还得上,”旁边一个瘦弱的妇人摇摇头,眼神麻木,“我家……唉……”话没说完,又低下了头。
徐盈娘听着,心里不是滋味,忍不住插话道:“你们吃过土豆没?就是我家去年种的那个。等收完了粮食,种点土豆,那玩意长得快又多,吃饱不敢保证,但填肚子活下去还是行的。”
这话一出,几个妇人都回忆起来,围着徐盈娘眼睛亮亮的询问起来。
“徐妹子,你说的是真的?那土豆真有那么好?”
“产量很高吗?好种不?”
“现在能种不?”
看着她们急切的样子,徐盈娘便把云芽教她的那些关于土豆的好处说了说,最后道:“我家芽儿更懂这些,你们要是信得过,中午就去我家看看?”
几个妇人哪有不愿意的,纷纷说中午肯定去。
中午,徐盈娘、云芽和麦阿福吃完了饭就听到敲门声。
徐盈娘开门将中午那几个妇人放进来。
云芽正在院里晒土豆干,见娘领人进来,一听来意,却没直接说土豆,反而转身进了屋,抱出一筐红薯。
婶子们,这叫地瓜,”云芽举起一个紫红的红薯,笑着解释,“它和土豆一样,都是高产的东西。不光果实能吃,叶子也能吃,实在饿得不行,煮叶子也能顶一阵。等过了今年,谁家养猪,叶子还能当饲料。而且它抗旱,果子长在土里,蝗虫也啃不着。”
云芽接着讲了红薯的种植方法,从选种、育苗到栽种、管理,说得明明白白。
“这……这地瓜真这么好?”一个妇人还是有些犹豫。
“婶子要是信我,就买点回去试种。咱都是乡里乡亲的,红薯咱家就一文钱十斤,比那土豆便宜。
要是有婶子还想买土豆也行,咱家土豆也有。”云芽笑得诚恳。
一文钱,买个活下去的希望,太值了。几个妇人不再犹豫,你二十斤我四十斤,很快就买走了不少。
麦大江家有“神物”地瓜能救命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在村里传开了。
去年麦家卖土豆收钱时,还有人说闲话,觉得他们小家子气。
可现在,那些人也顾不得脸面,巴巴地跑过来,掏钱买红薯。
就算这地瓜没说的那么好,也就几文钱的事,总比去借那利滚利的高利贷粮强。
更何况,麦大江家之前还免费教灭蝗虫的药粉,大家心里是信得过的。
连麦大树也来了。云芽有点意外,她原以为小林氏说不定会来攀关系,道德绑架着要几斤。
没想到麦大树直接掏钱买了,不多不少,按价算的。
云芽不知道的是,小林氏原本确实想让麦大树去“要”一点,说自己之前通风报信有恩。
结果被麦大树狠狠说了一通,问她是想要长远的好处,还是就图眼前这几个红薯。
小林氏一想,自然是想以后跟着二房挣银子,便悻悻地让麦大树按规矩买了。
还有几户人家,实在是拿不出钱,红着脸问云芽能不能赊账,说等种出来了,多还一些。
云芽看着他们身上补丁摞补丁的衣裳,瘦得只剩一把骨头的样子,和自家之前在老宅没什么差别,心软的点头同意了:“行,你们先拿去种,等收了,除了还原来的斤数,多给二斤就行。”几户人家千恩万谢,捧着红薯,像是捧着救命稻草。
当然,也有不信的。老宅的麦庆林一家,觉得这是二房故弄玄虚,不屑一顾。
还有之前跟云芽起过冲突的钱婆子,逢人就说麦家想钱想疯了,拿些不知名的东西骗钱。
零零散散的卖了两天红薯。
下午,门口传来驴车的动静。
云芽探头一看,竟是麦大江回来了。
他脸上带着风尘,却透着一股轻松,见了云芽和徐盈娘,咧嘴一笑:“我回来了。”
进了屋,麦大江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解开,里面是二百文铜板,整整齐齐的。
他把铜板递给徐盈娘:“盈娘,这是县太爷赏的二百文,你收着。”
家里的钱财一向是徐盈娘管着,只有云芽有攒下的一些银子和徐盈娘给的零花,麦大江反倒没什么零花钱,出门时徐盈娘才会给他备着要用的,麦阿福就更没有了。
算上这笔,经过快一年的积攒,麦大江家的家底已经快要到四十两银子了。在村里,这算得上是殷实人家了。
晚饭时,云芽说起一件事:“爹,娘,我想着,今年要是有谁家扛不住,要卖地,咱们买几亩好田回来吧。”
麦大江和徐盈娘对视一眼,都点了头。
“我也是这么想的,”麦大江说,“手里有粮,不如手里有地踏实。”
徐盈娘也道:“是这个理。”
云芽看了一眼麦阿福又说:“另外,阿福上学的事,也该提上日程了。等蝗灾过了,我跟爹去县城打听打听,看看哪家私塾好。”
至于县学,那是童生才能花钱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