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的天刚蒙蒙亮,麦家的院子就热闹起来。
吃完饭后,全家穿上新衣裳,去麦家祠堂
麦家的祠堂前就飘起了袅袅炊烟。
青砖灰瓦的祠堂隐在薄雾里,檐角那只铜铃被风拂得轻响,像是在催着族人早些来。
麦家族长早已经候在门口了。
他穿着件簇新的藏青棉袍,见陆续有人来,他浑浊的眼睛亮了亮,却还是板着脸:“都记着规矩,男丁在前,女眷在后,小辈紧跟着长辈,别乱了次序。
祠堂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一股混着香灰和旧木头的味道扑面而来。
正堂上,麦氏列祖列宗的牌位整整齐齐地排着,牌位前的香炉里积着厚厚的香灰
麦大江将自家蒸馍递给麦青山,麦青山将蒸馍摆放到供桌上
供桌上已经摆了两碟油糕,一碗冒着热气的腊肉,和一碟子的大红枣。
见时辰到了,“都站好了。”麦族长清了清嗓子,走到供桌前
他身后,二十多个麦家男丁按辈分排着,小到刚会站的麦小宝,被他爹麦大柱按着脑袋不让动,
大到头发花白的麦二爷爷,手心里攥着早就备好的线香。
女眷们都在祠堂门口站着徐氏和云芽站在后面,能隐约看到祠堂里的景象
麦族长拿起三支香,在烛火上引燃,举过头顶拜了三拜,才插进香炉。
“列祖列宗在上,”他声音洪亮,带着点颤音,“今儿是大年初一,麦家后人来给您拜年了。过去一年,村里风调雨顺,娃娃们也都壮实,托您老的福……”
说完,他率先跪下去,“咚、咚、咚”磕了三个响头。
身后的族人跟着跪下,一时间,祠堂里满是膝盖砸在青砖地上的声音。
天大亮时,祭祖才算完,族人们陆陆续续往外走。
这是麦大江分家后第一次回麦家老宅
虽然他们不想去,但是人言可畏,他们不能不去,
用云芽的话讲,他们把礼节做足了,至于麦家二老如何,那可不关他们的事了。
以后村里的流言蜚语也不会冲着他们来。
麦大江一行人来到了麦家老宅的门口连门都没进去,就被李老太骂走了。
一家人也并不太在意,反正这个孝子贤孙他们是做完了的。
“时辰差不多了,咱去你们二爷爷家。”麦大江显然也没被刚刚李老太的骂声搅扰了心情,声音里带着过年的松快。
徐盈娘牵着麦阿福,云芽跟在后头,手里还提着个竹篮,里面是给孩子准备的糖块和糕点。
麦本壮家与麦大江家并不远,没一会就到了。
刚走到门口,就见三堂婶子吕氏开门,手里还拿着块擦桌布,看见他们老远就笑:“四哥来了!公爹刚还跟我们说呢,一会让孩子们去你家拜年,没成想你们先来了,四哥四嫂子快进屋。”
“二叔,给您老拜年了!”麦大江领着媳妇孩子,规规矩矩地作了个揖,麦阿福也像模像样的喊“拜年”,
看得麦本壮眉开眼笑,忙往屋里让,“快进来快进来,屋里暖和,炕都烧得热乎着呢。”
堂屋里早摆好了桌子,碟子里是瓜子和甜糕。
麦本壮坐在炕沿上,接过麦大江递来的烟丝,笑道:“去年我那几个儿媳妇带回来你们种的土豆,说是他们家刚摘的给我尝鲜,有心了。”
麦大江挠挠头,脸上带着点不好意思,“您老要是喜欢,咱今年收下来,也给您接着送。”
“看你们现在这样,日子应该是过得还不错,我就放心了。”
“托您的福,过得是还行。”说着拿出当初的铜板道:“二叔这是当初,您让嫂子送来的铜板,现在咱家日子也好过了,多出来的就当作是我给您老的孝敬。”
“欸,这是作什么?当初说给你的就是给你的。你现在有钱了就留着,送hi来作甚。”
正说着,麦本壮家的小孙子跑进来,手里拿着糖果,是徐盈娘刚给孩子甜嘴的。
几个孩子见到了麦大江齐齐问好,麦大江笑着应了,又掏出几个铜板分给孩子们。
另一边,徐盈娘把东西放桌上打开道:“这是家里过年前买的,嫂子尝尝。这个糕松软的适合二叔吃。”
大林氏笑眯眯的接过道:“弟妹真是客气了,来就来了,拿什么东西呢,”
说着从怀里摸出两个红纸包,塞到云芽和阿福的手里,沉甸甸的。
大概半个时辰后,麦大江一家又前往族长家拜年,还是那一套流程。
不知不觉,等到日头偏西,麦家人才往回走。
竹篮空了大半,却多了些族长给的红薯干、二爷爷家塞的腌菜,孩子们的口袋鼓鼓囊囊,全是压岁钱和糖块。
麦大江走在最前头,听着身后媳妇和两个的笑声,脚下步伐变得轻快,心里头暖融融的。
这年节里的走动,串的哪里是亲戚,明明是连着血脉的热乎气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