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崇祯的目光落在一人身上:“刑部尚书,朱胜非!”
朱胜非,这位在靖康元年任东道副总管,参加过勤王。
历史上,他不仅精通法理,更在危急关头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手腕。
刑部掌管司法刑狱,在革新变法时期,必然会面临各种阻力与反弹,需要一位既有原则又懂权变的官员。
朱胜非出列,神色复杂地领命:“臣朱胜非,遵旨。”
六部尚书任命完毕,殿中群臣再次感受到崇祯帝雷厉风行的作风。
他不仅革除冗官,精简中枢,更直接提升了六部的地位和权责,使其真正成为国家行政的支柱。
崇祯扫视殿中,沉声道:“此次改革,不仅是机构的精简,更是职能的重塑!吏部当公正无私,考核官员,务求实效;户部当开源节流,充裕国库,保障军需民用;礼部当重塑纲常,亦能灵活周旋于邦交之间;兵部当强化军政,为枢密院提供有力支持;工部当厉行节俭,高效营建,保障军备;刑部当严明法纪,为改革保驾护航!”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冷酷而决绝:“朕不求‘循资而进’的墨守成规,只求‘特旨除授’的雷厉风行!若有阻碍变法者,朕绝不姑息,即便是台谏言官,若只是为了一己之私而胡乱论奏,亦不饶恕!”
“朕要让大宋的官僚体系,从臃肿低效的泥沼中抽身而出,变得如臂使指,令行禁止!”
李纲、孙傅两位丞相,以及新任六部尚书,皆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压力,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励。
在这样一位铁腕君主的领导下,大宋的未来,或许真能挣脱靖康之耻的阴影,迎来一个全新的局面。
他们以为这就完了。
其实还没有。
朝廷中枢的雷霆改制,仅仅是崇祯帝“刮骨疗毒”的第一步,地方也要跟着变。
其实地方才是最乱的,也是大宋冗官之弊、效率低下、民怨沸腾的症结所在。
宋朝地方行政分为路、州、县三级,承袭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教训,极力奉行“分化事权”“互相牵制”的原则。
导致地方官员数量激增,监司冗余,层级复杂,职权交叉,最终却养成了比中央更为臃肿混乱的官僚体系。
崇祯帝在紫宸殿内,向臣工们细数地方的乱象:
“诸卿可知,我大宋地方最上层的‘路’,竟是‘四司并立’?经略安抚司掌军事,转运司掌财政,提点刑狱司掌司法,提举常平司掌常平仓储。四司互不统属,均直接对朝廷负责!彼此牵制有余,协作不足,无人能总揽大局!”
崇祯帝的声音愈发激昂:“每路平均就有十五到二十名高级官员,远超实际需求!例如京东路,仅辖十五州,却有十二名高级官员互相掣肘,试问如此官制,何谈效率?!”
相当于一个省有四位一把手,二把手更是高达十几位,且互不统属,谁也不鸟谁,都能向朝廷汇报工作。
崇祯继续痛斥州县两级的乱象:“州府层面,知州与通判分权,大州甚至设两三名通判,却无明确分工,仅挂名领俸!更有甚者,小州本可合并职责,却仍强制设录事参军、司户参军、司法参军、司理参军‘四参军’!”
“小县也是如此,知县、县丞、主簿、县尉样样俱全,哪怕偏远小县人口仅数千,事务极少,官员却一个不少,尸位素餐者比比皆是!”
最后,崇祯直指冗官的根本原因:“加之科举扩招与恩荫泛滥,每年入仕者众,去官者稀,使得我大宋官员数量远超实际需求,一大半官员都是冗官!这些闲散之人,不仅耗费国库六成以上的财政,更因职权交叉、互相推诿,导致政令不畅,民生困顿!”
宋朝官员可凭品级荫补亲属入仕,称为“恩荫”,且恩荫范围极广:三品以上高官每遇南郊祭天、皇帝生日等“大礼”,可荫补子、孙、侄甚至门客十到二十人;
五品以上的地方官也可荫补一到三人人;
皇后、太后、宗室的亲属也能通过“特恩”入仕,称为“杂荫”。
据统计,北宋中期每年通过恩荫入仕者达五千到一万人,远超科举录取数。
这些“荫补官”多为纨绔子弟,无实际才能,却占据大量职位。
即便不任实职,也是挂名领俸。
如仁宗时期,中央官员达一万七千余人,地方官员达两万余人,而实际全国需要的职事官仅一万余人足矣,近四分之三的官员为冗官。
这些冗官不仅消耗大量财政,俸禄占宋朝年财政支出的六成以上,还因职权交叉、互相牵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成为宋朝积贫积弱的重要原因。
这些大家心知肚明的事被崇祯当众说出,殿中群臣听得冷汗直流。
地方积弊他们如何不知?,只因牵扯甚广,无人敢触碰罢了。
数十年前,包拯就上书提过此事,结果还是不了了之。
而今,皇帝将这些丑陋的伤疤,毫无保留地揭开,让他们无所遁形。
“朕已明言,今日大宋,已无退路可言!”
崇祯帝猛地起身,目光如电,扫视全场:“中枢已定,地方亦当改之!自即日起,朕决意彻底革新地方官制!”
他掷地有声地宣布:“废除‘路’制!我大宋地方行政,将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此言一出,殿中再次掀起轩然大波!
“路”制沿袭百年,是宋朝地方的根本,废除它,无疑是对旧有体制的又一次颠覆性冲击。
崇祯没有给群臣太多反应的时间,继续宣布:“为总览行省事务,朕将为每一行省设立一员长官,称‘巡抚’!巡抚为正二品大员,只管政务,对中书省负责,对朕负责!其权力将涵盖原‘四司’职能,成为一省之首,杜绝职权交叉、互相掣肘之弊!”
“同时,‘官、职、差遣’分离之制,在地方亦将全面废除!所有地方官员,有其官必有其职,有其职必有其权,有其权必有其责!凡无实际职务,只领干俸者,限期内自行请辞,否则一律罢黜!”
这番话如同惊雷般在殿中炸响。
这意味着,曾经“四司并立”的冗余、知州与通判分权带来的内耗、县级小官冗余的问题,都将随着“行省”和“巡抚”的设立而得到根本性解决。
巡抚作为一省最高长官,将拥有明确且集中的权力,以应对地方纷繁复杂的政务。
而“官职对等”的原则,更是直接切断了无数官员“只进不出”的财路,逼迫他们要么有所作为,要么主动退位。
“朕要让大宋的官僚体系,从上到下,从内到外,都焕然一新!”
崇祯声色俱厉:“要让每一个官员,都成为朝廷的臂膀,而非拖累!朕要让大宋的国库充盈,让百姓安居乐业,让河山重归一统!”
殿中群臣皆凛然听命。
若是放在以前,铁定一群文官跳出来反对,又是祖训又是规矩什么的。
但现在无人敢发出异议,因为能来金陵的官员,大多是务实的帝党。
那些喜欢的口嗨,要么被杀了,要么没跟来。
在场群臣深知,这位官家的决心,如磐石般坚定。
只要是他想做的,谁反对都不行,最坏的结果大不了全砍了!
一场自上而下、从内到外、彻彻底底的变革,正在大宋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