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三章:总结与表彰
持续了数月、历经艰难险阻甚至流血牺牲的治水工程,终于随着暴雨的平息和水位的逐渐稳定,宣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肆虐的河流被初步驯服,庞大的水库安然屹立,证明了所有付出的价值。弥漫在汉部落上空的,不再是洪水的恐惧和工程的焦虑,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沉甸甸的成就感与安宁。
为了纪念这场伟大的胜利,总结得失,并犒赏所有为此付出努力的人们,阳歌决定举行一场规模空前的总结与表彰大会。会场就设在新落成的、坚固宽阔的水库大坝之上。脚下是碧波万顷的人工湖,远处是顺畅东去的河流,此地此景,本身就是对功绩最直观的展示。
这一日,天清气朗,惠风和畅。大坝上旌旗招展,几乎所有参与工程的军民都来到了现场,人山人海,万头攒动,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与期待的笑容。
阳歌站在临时搭建的高台上,身侧是巫、岩灵以及元老会的全体成员。他目光扫过台下无数熟悉的面孔,声音洪亮,穿透旷野:
“汉部的兄弟们!姐妹们!所有为这条河,为这座坝,流过汗、流过血、出过力的功臣们!”他的开场白直接而充满感情,“今天,我们站在这里,站在我们亲手创造的奇迹之上!我们脚下踩着的,不再是洪水滔天的噩梦,而是鱼米满仓的希望!”
台下爆发出海啸般的欢呼声。
“这场胜利,不属于某一个人,它属于我们每一个人!”阳歌继续说道,“是每一个抡镐凿石、每一筐泥土、每一声号子、每一次冒险,共同汇聚成了这改天换地的力量!历史,会记住我们今日的功业!”
接着,大会进入了最重要的环节——论功行赏。由绘宣读早已拟定好、并经元老会审议通过的表彰名单。
首先受到隆重表彰的,是那些在技术创新和攻坚克难中做出卓越贡献的核心人物。
坚手被第一个点名。这位大工师、工师营统帅,数月来几乎未曾安眠,统筹全局技术,亲临最危险的一线。“授坚手‘大工师’金质徽章一枚,赐精钢工具一套,赏‘汉宝钱’千枚,其名刻于‘功臣碑’首列!”
勐大步上台,年轻的脸庞上已脱去稚气,满是坚毅。他设计的阶梯式堤坝经受住了考验,其军事化工程思维令人刮目相看。“授勐‘造士’称号(意为善于营造之士),赐青铜剑一柄,骏马一匹,赏‘汉宝钱’五百枚!允其参与元老会议事!”
玥的贡献同样不可或缺。她建立的巡诊营和防疫体系,保障了队伍的健康,堪称无冕的英雄。“授玥‘大医’称号,赐百药之箱(特制精美药箱),其编着之《疠症辑要》抄录分发各营,广为传习,赏‘汉宝钱’五百枚!”
如石带回的关于“亳”邦的宝贵情报,为部落未来的战略决策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依据。“授如石‘锐士’称号(意为目光锐利之士),赐精制复合弓一把,金雕翎箭十支,赏‘汉宝钱’三百枚!”
坚骨卓越的后勤调度和“工分制”的提出与推行,极大地提升了效率,化解了内部矛盾。“授坚骨‘能吏’称号,赐铜尺算盘(象征计量与管理),赏‘汉宝钱’三百枚!”
此外,还有大批在各自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工匠、队率、甚至普通劳役者受到了表彰。牺牲者犀、獾等人被追授勇士称号,其家眷获得丰厚的抚恤与长期的照顾。每一个名字被念出,每一次奖赏被宣布,都引来台下热烈的欢呼和掌声。荣誉与实实在在的物质奖励,让付出得到了最直接的回报,极大地激发了所有人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表彰过后,阳歌宣布了更为重要的、旨在将战时临时措施固化为国家长期制度的决策。
“经元老会议决,”阳歌的声音变得庄重,“‘工师营’在此役中证明其巨大价值,故将其改制为常设机构,不再临时组建!隶属司工之下,专司全国各项重大工程之建设与技术攻坚!坚手继续担任统领,负责招募工匠、制定标准、传承技艺!”
这意味着,工程力量被正式纳入了汉部落的国家机器,技术人才的地位得到了制度性提升。
“其二,‘工分制’卓有成效,公平高效!自即日起,推广至全国所有大型公共工程及官方矿业、窑厂等!凡参与役作者,皆以工分记录工作量,凭工分于市易司兑换钱帛盐布等实利!具体细则,由坚骨会同市易司尽快拟定颁布!”
工分制的推广,意味着一种更公平、更激励人的分配方式被确立下来,将极大地促进未来各项建设的积极性。
最后,阳歌命人揭开了竖立在坝首的一块巨大的青石碑——“治水功臣碑”。碑上由上至下,依次镌刻着所有牺牲者的姓名、受表彰功臣的姓名以及所有参与工程的营队编号。它将永远矗立于此,见证这段历史,供后人瞻仰。
大会在万众沸腾中结束。人们抚摸着功臣碑上或许属于自己的那个名字或编号,望着脚下的水库与远去的河流,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心与希望。
这不仅是一场表彰大会,更是一次成功的制度总结与创新。汉部落通过这场治水之战,不仅收获了水利工程,更收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经验、一支专业的技术队伍和一种激励国民的分配制度,为未来的扩张与发展,奠定了远比一座水库更为坚实的基础。
第三百一十三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