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三年,六月。
初夏的东南季风,开始稳定地吹拂帝国漫长的海岸线,为远航提供了最可靠的动力。在交州合浦港,经过短暂休整、补充给养、并根据首次远航经验对船只进行针对性改进后的第一远洋探索舰队,再次集结于碧波万顷的港湾之内。
旗舰“斩浪号”的船首,那狰狞的龙首撞角在阳光下闪烁着冷硬的光芒,仿佛真龙苏醒,蓄势待发。甘宁一身利落的航海劲装,立于船头,海风将他古铜色的皮肤吹得微微发亮,那双经历过风浪洗礼的眼睛,比以往更加深邃,也更加锐利。他的目光,不再是初次出航时那种混合着兴奋与不确定的探索,而是充满了明确的目标与坚定的意志——**向东,跨越这片被称为“东海”的浩瀚汪洋,寻找那片只在古老典籍和模糊传闻中存在的土地——扶桑!**
林凡亲笔签发的指令与一幅根据后世知识修正过的、标注了大致纬度和洋流方向的简易海图,早已被他烂熟于心。指令明确:探索扶桑,建立联系,评估其物产、文明程度及战略价值,尽可能以和平贸易与文化渗透为主,但若遇抵抗或威胁,亦可展示武力,迫其臣服。
“都督,各舰补给完毕,人员状态上佳,均已熟悉新修订的航海预案。”副将上前汇报,声音中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
“格物院勘探队、译官、医官皆已登船,新增的十名陆战队员也已配备最新式连弩。”
“信鸽巢箱检查完毕,备用帆索、淡水分装皆按最高标准执行。”
甘宁微微颔首,最后看了一眼岸上送行的人群,以及那面在港口高处飘扬的、绣着齿轮稻穗与“林”字的玄色大旗。他猛地抽出“断浪”剑,指向那水天一色的东方,声音如同劈开海浪的船首,清晰而有力:
“起航!目标——扶桑!”
“起航——!”
巨大的船帆在号子声中缓缓升起,吃满了饱满的东南风,鼓胀如满月。铁锚破水而出,三艘巨大的“破浪2型”宝船,如同三头挣脱束缚的深海巨兽,排成锋矢阵型,缓缓驶出合浦港,速度越来越快,坚定不移地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驶入了那片更加深邃、更加未知的蔚蓝。
**横渡东海,星月引航**
舰队离开大陆架后,真正进入了浩瀚无垠的东海。这里的海,与靠近琉球时又自不同。海水呈现出一种近乎墨黑的深蓝,天空显得格外高远,四周除了永不停息的海浪与偶尔掠过的海鸟,再无他物。一种比前往琉球时更加强烈的、令人心生敬畏的孤独感,笼罩着每一艘船。
航行是对意志与技术的极致考验。
甘宁严格按照林凡提供的海图指引,借助稳定起来的东南季风,同时小心翼翼地利用着一股被称为“黑潮”的温暖洋流(林凡提示的日本暖流)。这股洋流如同一条隐藏在海面下的巨大传送带,能极大地节省航行的动力与时间。
导航是最大的挑战。在茫茫大海上,没有任何参照物。他们依靠着改良的罗经保持方向,依靠着“牵星板”在晴朗的夜晚测量星辰的高度以确定纬度。格物院“天文所”根据林凡的理论和多次观测,初步绘制了一套适用于东海区域的“星图”,标注了几颗关键星辰在不同纬度的高度角,这为舰队提供了宝贵的定位参考。
日复一日,周复一周。眼前永远是蓝色的海,蓝色的天。淡水再次开始定量配给,坏血病的阴影依旧盘旋,酸柑和泡菜成了最珍贵的物资。暴风雨依旧是他们最可怕的敌人,那连接天海的雨幕和如同山峦般的巨浪,多次考验着船只的坚固与船员的勇气。
但这一次,舰队准备得更加充分。船只经过了加固,水手们有了经验,甘宁的指挥也更加沉着。他们甚至尝试在风浪稍缓时,释放系留的小型观测气球,试图获取更远的视野(效果有限,但聊胜于无)。
航行至约二十余日,就在淡水和耐心都即将耗尽边缘之时,了望塔上传来了撕心裂肺、却带着狂喜的呼喊:
“山!绿色的山!好多山!”
“陆地!是巨大的陆地!”
所有人都涌向了船舷右侧(北侧)。只见在遥远的海平线上,不再是之前琉球那样单一的岛屿轮廓,而是一片**连绵不绝、起伏巍峨的绿色山脉**,其规模远超之前所见的一切岛屿!
“快!测算方位!核对海图!”甘宁的心脏剧烈跳动起来,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郑浑和导航官们立刻忙碌起来,测量星辰纬度(虽在白天,但可通过测量太阳高度角间接推算),比对航行日志与海图。
“都督!此地纬度,与主公图示之‘扶桑’本州岛西南海岸线极为接近!看这山脉走向,绝非岛屿,定是大陆无疑!”郑浑的声音因激动而尖锐。
扶桑!他们真的找到了!
**邪马台国,初露峥嵘**
舰队沿着海岸线谨慎地向北航行,寻找着合适的登陆点和人口聚集地。他们看到了陡峭的悬崖,茂密的原始森林,也看到了河流入海口处开垦的片片稻田和散布的简陋村落。这里的文明迹象,明显比琉球要先进许多。
数日后,他们发现了一处巨大的、被群山环抱的天然良港(疑似今大阪湾或纪伊水道)。港内,竟然停泊着不少木制船只,虽然与“破浪级”相比如同舢板,但形制统一,显然是有组织的航行。岸上,房屋鳞次栉比,远非琉球部落可比,甚至能看到一些土木结构的、较为高大的建筑。
“此地必有王国!”甘宁断言。他下令舰队在港外下锚警戒,派出精通倭语(林凡通过早年零星贸易和俘虏收集了一些基础词汇)的译官,乘小艇,持林凡的国书与礼物(丝绸、瓷器、青铜镜),尝试与岸上接触。
小艇靠岸,译官高举国书与礼物,向那些围拢过来、手持竹枪铜剑、神情警惕的扶桑武士表明来意。起初,对方充满敌意,但在看到那些精美绝伦、如同神物的丝绸瓷器后,态度明显缓和。经过一番艰难的手势与零星词汇的交流,对方似乎明白了这是来自“西边大国”的使者。
不久,一名衣着相对华丽、头戴高冠的官员在一群武士的簇拥下出现。通过译官结结巴巴的传达和对方书写在木板上的汉字(此时日本贵族已开始学习汉字),甘宁等人震惊地得知,此地属于一个名为 **“邪马台国”** 的势力范围,而统治这片土地的,是一位被称为“卑弥呼”的女王!
“卑弥呼女王……统御三十余国……尊奉鬼神……”译官艰难地翻译着获取的信息。
甘宁与郑浑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兴奋与凝重。找到了!不仅找到了扶桑,更直接接触到了一个相对统一的王国!这远比他们预想的最好消息还要好!
甘宁立刻以大汉丞相林凡的名义,正式提出觐见卑弥呼女王的请求,并献上了部分贵重礼物。那邪马台国官员不敢怠慢,表示需要立刻回报都城(疑似位于奈良地区)。
在等待回音的几天里,甘宁严禁士兵登岸滋事,但允许郑浑的勘探队在海岸附近有限活动。他们迅速确认,此地土壤肥沃,水利发达,农业技术似乎不错,但金属冶炼水平明显落后,武士多用铜剑铜矛,铁器罕见。他们也观察到,此地社会等级森严,贵族与平民界限分明,且似乎弥漫着一种浓厚的原始宗教氛围。
数日后,邪马台国的使者返回,带来了女王的答复:**准许汉使前往都城觐见!**
**前路漫漫,文明交汇**
舰队留下一艘船(“踏海号”)在港口驻守,保持与后方的联系,甘宁则亲率“斩浪号”与“凌波号”,在邪马台国向导船的引领下,沿着海岸线,向着这个陌生国度的权力中心驶去。
站在“斩浪号”的船头,望着前方那越来越近的、笼罩在神秘迷雾中的扶桑土地,甘宁心潮澎湃。他知道,真正的挑战,现在才刚刚开始。与一个拥有统一政权和独特文化的国度打交道,远比对付琉球的部落要复杂得多。
贸易、文化、宗教、乃至潜在的军事冲突……无数可能性在前方等待。他手中既有林凡赋予的友好使命,也有必要时展示雷霆手段的授权。
“告诉弟兄们,都给老子打起精神,收起骄狂之气!”甘宁对副将吩咐道,“我们是来探寻友邦,开辟商路,不是来耀武扬威的。但若有人以为我等可欺……”他拍了拍腰间的“断浪”剑,冷笑一声,“便让他们见识见识,何为天朝兵锋!”
龙舟东渡,已抵扶桑。
两支古老的东方文明,在这浩瀚的东海之滨,即将迎来一次历史性的碰撞。而甘宁,便是这场碰撞的先行者与见证人。他的每一步,都将为帝国的东方战略,写下至关重要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