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的六月,舒婉迎来了高考,不知道为什么,平时学习成绩一直很好的舒婉,一进考场她的脑子里就全乱了。
她深吸了一口气,试图平复一下内心的慌乱,可眼前试卷上的字迹却依旧模糊。记忆中的知识点如同断了线的珠子,四处散落。
舒婉感觉手心直冒汗,心跳得像敲鼓一样响,眼前的试卷仿佛蒙上了一层雾,熟悉的题目变得陌生,思绪如断线的风筝,怎么也集中不到卷子上来。
嘉濠期待的目光,栀兰劳累的身影,一遍一遍在她眼前晃着。
她握紧笔杆,心中默念:“为了他们,我一定要考上。”可是她越是这样想,就越没有思路,笔尖好像粘在了纸上,一道题也写不出来。
她做过无数次努力,试图让自己振作起来,都被无形的重压拖回深渊。
她不知道自己这是怎么了,那些烦心的琐事像蜘蛛网一样在她的脑海中缠绕,挥之不去。
考试成绩发表了,舒婉望着窗外,泪水悄然滑落。看到栀兰进来后,她云淡风轻地两手一摊,笑着说,“你老闺女终于没考上。”
栀兰知道她心里的不甘,安慰她说,“不怕,你大哥大姐那时候也是又复习了一年才考上的,今年上不去,明年再考。”
舒婉心中一暖,搂着栀兰的脖子,撒娇道:“我亲爱的妈咪呀,你放心吧,我明年一定能考上。”
健斌毕业回来后,知道了舒婉的情况,语气坚定地跟她说:“没事,二哥回来了,你就安心回学校复习吧,明年争取考个好学校,有你二哥,你啥都不用怕。”
“谢谢二哥,我明天就回学校报名。”舒婉明白,依她现在的条件,如果考不上大学,就没有任何出路。她暗自下定决心,明年必须考出去。
1989年的高考如期而至,考试的前两天,舒婉的心又开始发慌了。她躺在床上,望着宿舍的天花板,思绪如潮水般涌动。
为了你不让离世的嘉濠寒心,为了给可怜的栀兰一个交代,为了将来不再成为哥哥姐姐们的累赘……
她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我不能再辜负他们。”
中午,平安拎着一个十几斤重的大西瓜,走了一身汗。
“哎呀!大姐夫——你咋来了呢?”舒婉看到了比哥哥还亲的平安,喜出望外地跑了过来。
平安把西瓜放在桌上,幽默地笑着说:“让你们吃点甜的,放松一下心情。”
“你姐夫真好呀,像个大哥哥一样。”几个室友一边吃着西瓜,一边羡慕地看着舒婉。
舒婉自豪地跟她们说,“俺大姐夫可比哥哥还亲。我和二姐在他家住了好几年,大姐夫像照顾小孩一样照顾我们……”
平安的到来让舒婉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心情也平复了许多。
高考的第一天,舒婉和同学们早早地停候在考场的大门外。当第一场预备铃响起的时候,她的心又开始砰砰跳了。
她深吸一口气,默默地告诉自己:
“舒婉,这是你的最后一次机会,难道你还要继续逃避吗?哥哥姐姐能,你为什么不能?你的未来想要怎样的生活?”
嘉濠的去世,对舒婉和凤武的伤害是惨重的。他们尚在幼年,没有自我调节和修复的能力,如果说成年人伤的是心,那对于他们两个人幼小的孩子来说,伤害的却是根。
这些年来,舒婉没有一天不在默默地想念着嘉濠,每天都活在痛苦的回忆里。她知道这不是嘉濠所希望的,然而她拼尽了全力却无法摆脱内心的阴影。
懂事的舒婉从来不当着家人的面前流泪,把所有的悲痛深埋心底,
强装镇静。但实际上,她的内心深处,就像一片荒芜的废墟,每天都被痛苦吞噬着,看不出一丝绿意……
此刻的舒婉握紧笔杆,目光坚定地落在试卷上,心头的杂念渐渐消散。每一道题都变得清晰起来,笔尖流畅地舞动,思绪如泉涌。
她知道,这一次,她不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
汗水沿着额头滑落,她咬紧牙关,一道题一道地攻克,把一分一秒都用在了答题上。
她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承载着她的希望,每一道题都见证着她的决心。时间在笔尖流转,她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光明。
她心中默念:“爸爸,你放心吧,我一定会活出你希望的样子。”
省商学院通知很快就收到了,舒婉捧着通知书高兴得热泪盈眶。一家人为之欢欣鼓舞。舒婉的功夫没有白费,她终于考上了。
受国家招生政策的调控,大学从舒婉这届开始,陆续收取学费,而且额度不小,差不多相当于一个大学生一年的生活费。
舒婉的学校规定每年收学费800元。听到这个消息,栀兰的心猛地紧了一下。
她在心里暗暗盘算着,对于刚成家不久,还背负着两千块钱外债的健斌来说,拿出800块钱的生活费还勉强,再让拿出800块钱的学费,那样的话,他和艳丽两个人的工资一分也剩不下。
不行,不能这么做,健斌有义务为这个家承担责任,不能把艳丽也牵扯进来,这样对孩子太不公平了。
媳妇进了门啥都没给人家买,有啥权力叫人家跟着受苦?栀兰咬了咬嘴唇,眼中闪过一丝坚定。她决定去找份活干,无论如何也要帮舒婉凑齐学费。
慧婕的男朋友了解到家里的情况,跟慧婕说,“大姐供你两三年了,让大姐歇歇吧,你就别再跟大姐要钱了。”他主动承担了慧婕最后一年的生活费。
筱媛听说了舒婉要交学费的事,也在替健斌担心。筱媛知道他们俩的工资收入和自己家差不多,拿出一个人的工资已经够困难了,绝不能再让他们全部承担。
小凤武也说啥都不想继续上学了,他要下来做买卖,供舒婉读书。
就在大家积极想办法去帮健斌的时候,慧婕带回了她男朋友的消息。
筱媛和平安当即决定把舒婉的生活费承担过来,为健斌减轻了一半的压力。
家庭的温暖和支持,成为舒婉前行的动力,照亮了她求学的道路。
舒婉带着亲人的这份厚爱,走进了大学的校园。
在学校里,她勤奋学习,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她凭借出色的表现,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爱戴。
健斌绞尽脑汁筹够了一年的学费,按时交上。平安每个月在单位借一百块钱,按时给舒婉汇去,基本上解决了她的生活所需。
在兄弟姐妹的齐心协力下,第一学年很快就结束了,舒婉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浑身散发着当代大学生的气质,全家人的内心都充满了无比的欣慰。
舒婉深知这份关爱来之不易,更加珍惜每一个学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