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暖阳与坚冰(下)
回到实验室,封瑶敏锐地察觉到徐卓远周身的气息又变得有些沉重。李助理的出现,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激起了他心中本已渐渐平息的涟漪。
“星桥”项目的代码在屏幕上闪烁,但徐卓远的目光却有些游离,修长的手指悬在键盘上方,久久没有落下。
封瑶没有直接点破,她起身去茶水间冲了两杯热可可,将其中一杯轻轻放在徐卓远手边。
“先歇一会儿?”她的声音温柔,带着不容拒绝的关切。
徐卓远回过神来,看向杯中袅袅升起的热气,以及身边女孩清澈眼眸中映出的自己的倒影。他端起杯子,抿了一口,甜热的液体顺着喉咙滑下,似乎真的驱散了一些心底的寒意。
“我在想,”他忽然开口,声音有些低哑,“他为什么偏偏是下周三。”
封瑶安静地听着,没有打断。
“下周三,是我母亲去世十五周年的忌日。”徐卓远的声音平静得近乎残忍,仿佛在陈述一件与己无关的事情,但他微微颤抖的指尖却出卖了他的内心。
封瑶的心猛地一揪。前世,她只知道徐卓远的母亲早逝,他与父亲关系恶劣,却从未深入了解过这其中的纠葛。原来徐建深特意将“家庭聚餐”定在这样一个日子,其用意何其刻薄与残忍!这无异于在徐卓远尚未愈合的伤口上撒盐,提醒他失去的是什么,以及他现在“必须”承受的是什么。
一股愤怒涌上封瑶的心头,不是为了自己可能被卷入的麻烦,而是为徐卓远感到心疼。她伸出手,覆盖在他微凉的手背上,无声地传递着支持。
“他总是在提醒我,我所珍视的,都不值一提;我所抗拒的,才是‘正确’的道路。”徐卓远扯了扯嘴角,露出一丝苦涩的弧度,“前世,我就像一头被激怒的困兽,用最激烈的方式反抗,结果只是让自己伤痕累累,也让……关心我的人失望。”他说最后一句时,目光深深地看着封瑶,其中包含了前世的愧疚与今生的复杂。
封瑶明白,他指的是前世她一次次试图靠近,却被他推开,最终两人渐行渐远的遗憾。
“那这一次呢?”封瑶轻声问,目光坚定,“这一次,你打算怎么做?”
徐卓远沉默了片刻,反手握住她的手,力道坚定。他看向电脑屏幕上复杂的代码流程图,那是他们共同构思的“星桥”,一个旨在连接、沟通、打破壁垒的系统。
“我不会再被他激怒,也不会再逃避。”他的眼神逐渐变得清明而锐利,如同被拭去尘埃的宝剑,“他想看到我失控,我偏要冷静;他想用亲情和责任绑架我,我偏要让他看到,我所选择的道路,同样有价值,甚至比他规划的更有意义。”
他顿了顿,转向封瑶,眼神变得柔软而充满信任:“而且,这一次,我不再是一个人。”
他有她。她有重生的先知,有更成熟的心态,有坚定不移站在他身边的决心。他则有超越常人的智慧,有挣脱枷锁的勇气,有为守护所爱而生的力量。他们是彼此的盔甲和软肋,是互相治愈的良药。
“星桥,”徐卓远的目光重新投向屏幕,语气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不仅是为了证明我们自己,也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好的连接方式。就像它试图解决的技术难题一样,人与人之间,或许也需要一种新的‘协议’,来打破那些固有的、充满偏见的‘通信壁垒’。”
封瑶眼睛一亮,她听懂了徐卓远的潜台词。他不再将这次会面视为一场需要硬碰硬的对抗,而是看作一个……或许可以重新定义“规则”的契机?即使不能立刻改变徐建深,至少可以展现他们自己的立场和力量。
“好!”封瑶用力点头,心中涌起一股豪情,“那我们就先把‘星桥’的简化模型做出来!用实力说话!”
接下来的几天,两人几乎将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投入到了实验室。徐卓远展现出他作为学神的恐怖实力,思维缜密,代码如飞,对复杂算法的理解和运用让人叹为观止。而封瑶则凭借着她前世的经验和这一世更加扎实的学习,总能在他陷入思维瓶颈时,提供一些巧妙而富有创见的思路,尤其是在处理模糊逻辑和人性化交互设计方面,她的想法往往让徐卓远都感到惊喜。
他们默契地没有再提起下周三的晚餐,但那个悬而未决的约定,像一种无形的动力,推动着他们更加努力地投入到“星桥”的构建中。在这个由代码和逻辑构成的世界里,他们暂时忘却了外界的纷扰,只剩下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契合。
这天下午,封瑶正在调试一段边界协商算法的参数,实验室的门被敲响了。
一个戴着黑框眼镜、身材高瘦、看起来有些腼腆的男生站在门口,手里抱着几本厚厚的参考书。
“请问……徐卓远学长在吗?”男生的声音不大,但很有礼貌。
徐卓远从电脑屏幕后抬起头,看清来人时,眼中闪过一丝讶异:“徐浩?”
封瑶也认出了这个男生。徐浩,计算机学院大二的天才新生,以在国家级编程竞赛中多次获得金奖而闻名,性格内向,不太合群,但技术实力毋庸置疑。前世,他后来似乎被一家国外顶尖科技公司挖走,发展得很好。
“学长,你好。”徐浩推了推眼镜,显得有些紧张,“我……我听李教授说,你们在做‘星桥’项目,我对分布式系统和智能节点协同很感兴趣,不知道……能不能了解一下?或者,有没有什么我能帮上忙的地方?”他说话有些磕绊,但眼神却很亮,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眼前这位传奇学长的崇拜。
徐卓远和封瑶对视了一眼。李教授是他们项目的指导老师,显然很看好这个项目,甚至可能是有意让徐浩过来参与。徐浩的技术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他的加入无疑会为团队注入新的活力。
徐卓远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看向封瑶,用眼神询问她的意见。这个小动作让封瑶心头一暖,也让门口的徐浩微微睁大了眼睛,似乎有些惊讶于徐卓远会征求一个女生的意见。
封瑶对徐浩友善地笑了笑,然后对徐卓远点点头。她记得前世徐浩虽然孤僻,但为人正派,专注于技术。这样一个纯粹的技术天才,如果能引导得当,会是极大的助力。
“进来吧。”徐卓远得到封瑶的肯定后,才对徐浩说道,语气虽然依旧平淡,但并没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漠。
徐浩脸上立刻露出欣喜的神色,小心翼翼地走了进来。
徐卓言简意赅地向他介绍了“星桥”项目的基本理念和当前进展。徐浩听得极其专注,时不时提出一些相当有深度的问题,与刚才那个腼腆结巴的男生判若两人。
显然,在技术的世界里,他找到了自己的语言和自信。
“……所以,你们是想用模糊逻辑来处理动态网络环境下非对称节点的状态不确定性?”徐浩眼睛发亮地看着封瑶刚刚调试的那段代码,“这个思路太棒了!比传统的确信度模型更灵活!”
封瑶笑着点点头,和他讨论起几个关键参数的设定。徐浩的想法往往一针见血,给了封瑶不少启发。
看着很快沉浸到技术讨论中的封瑶和徐浩,徐卓远的目光柔和了下来。他意识到,封瑶不仅在情感上支持着他,在专业领域,她也已经成长为他不可或缺的伙伴。而徐浩的加入,或许正是他们项目需要的另一块拼图。
建立一个团队,凝聚志同道合的人,这本身,就是对徐建深那种“孤狼”式精英主义的一种无声反驳。
接下来的几天,徐浩正式加入了“星桥”项目组。他的加入确实大大加快了简化模型的搭建进度。实验室里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徐卓远负责核心架构和最难啃的算法,封瑶负责整体逻辑设计和人性化交互部分,而徐浩则像一把尖刀,高效地解决着一些具体的技术难题。三人分工协作,竟然异常默契。
在紧密的合作中,周三悄然临近。
出发去锦园前的那天晚上,徐卓远和封瑶在实验室待到很晚。简化模型刚刚通过了一轮重要的模拟测试,运行结果比预期的还要好。
“看来,我们带着不错的‘战果’去赴宴。”封瑶看着屏幕上漂亮的性能曲线,笑着对徐卓远说。
徐卓远站在她身边,窗外已是繁星点点。他伸出手,轻轻将封瑶被夜风吹起的一缕发丝别到耳后,动作轻柔而自然。
“谢谢你,封瑶。”他低声说,深邃的眼眸在夜色中格外明亮,“不是因为项目,是因为……所有。”
因为有你在,我才有勇气直面过去的阴影;因为有你在,我才相信未来可以有所不同;因为有你在,我这颗习惯了冰冷和孤独的心,才感受到了如此真实的温暖。
封瑶读懂了他未尽的言语,她握住他尚未收回的手,脸颊微红,笑容却灿烂如星:“那我们,就一起去会会那位徐总吧。”
她的掌心温暖而干燥,带着一种安抚人心的力量。徐卓远感受着那份温暖,心中最后一丝不安也悄然消散。
他不再是孤身一人。他有并肩作战的伙伴,有想要守护的爱人,有为之奋斗的梦想。这些,才是他真正的铠甲和力量源泉。
父辈的坚冰或许厚重,但他和封瑶,正如这深秋的暖阳,拥有着足以融化一切寒冷的温度与光芒。
第二天傍晚,当徐卓远和封瑶穿戴整齐,准备离开宿舍时,封瑶的手机响了一下。是徐浩发来的消息。
“学长,学姐,模拟测试的数据我又优化了一遍,报告发到你们邮箱了。今晚……加油。”
看着这条简短却充满支持的信息,封瑶和徐卓远相视一笑。
看,他们并不是在孤军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