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晨雾尚未散尽,明故宫遗址的考古工地上已响起了轻微的声响。苏合香一行人踏着露水而来,昨日考察御书房与后宫遗址的余韵仍在心头,今日的目标则是根据周教授提供的考古线索,探寻一处疑似明代宫廷香具的集中埋藏地。经过昨日的初探,众人心中都憋着一股劲,渴望能从这片沉睡的土地中,挖出更多连接唐、明两代香文化的实物证据。
“苏先生,萧先生,阿罗憾先生,这边请。”周教授手持考古工具,脚步轻快地走在前方,脸上难掩期待,“根据我们前期的勘探数据,这片区域的土壤层中有明显的金属与陶瓷残留信号,结合史料记载,这里极有可能是明代宫廷废弃香具的埋藏地。明代宫廷有‘岁终埋旧香具’的习俗,每年年末会将磨损或过时的香具集中埋藏,既显对香神的敬重,也便于清理宫廷器物。”
苏合香放慢脚步,目光仔细扫过脚下的土壤,手中的玉佩轻轻贴合地面,仿佛能感受到地下器物所散发的微弱气息。“‘岁终埋旧香具’的习俗,倒是与唐代宫廷十分相似。”她轻声说道,思绪飘回盛唐岁月,“我在盛唐宫中时,每到年末,尚香局都会将当年不用的香具集中祭祀后深埋,所用之地多为宫廷西侧的僻静处,没想到明代也延续了这一传统。”
萧策紧随其后,手中握着地质探测仪,屏幕上的数值不断跳动。“唐代宫廷埋藏香具时,常会在坑底铺一层松香,既能防潮,也算是对香具的最后礼遇。”他一边观察仪器数据,一边补充道,“希望明代也有类似的做法,这样能更好地保护地下的香具,说不定我们能找到保存完整的器物。”
阿罗憾拄着拐杖,目光落在土壤中的细微颗粒上,不时弯腰捻起一撮泥土仔细观察。“从土壤的色泽来看,这里的泥土湿润度适中,且含有少量的香料残渣,与昨日在御书房遗址发现的土壤成分相似。”他语气笃定,“这进一步说明,这里确实与明代宫廷用香有着密切的关联,或许埋藏的香具中,还有不少使用过的痕迹。”
说话间,考古队员已按照预定区域拉起了警戒线,开始小心翼翼地清理表层土壤。铁锹插入泥土的声音轻柔而缓慢,生怕惊扰了地下沉睡百年的文物。苏合香等人站在警戒线外,目光紧紧盯着挖掘现场,大气都不敢喘,空气中弥漫着紧张而期待的气息。
约莫一个时辰后,一名考古队员突然停下手中的动作,声音带着几分激动:“周教授!苏先生!这里有东西!”
众人立刻围了上去,只见队员手中捧着一块破碎的瓷片,瓷片通体洁白,边缘圆润,上面还残留着淡淡的青花纹路,虽已残缺,却难掩其细腻的工艺。周教授接过瓷片,用毛刷轻轻清理掉上面的泥土,仔细观察片刻后,眼中露出惊喜的光芒:“这是明代永乐年间的甜白釉瓷片,看纹路和质地,应该是宫廷专用的香盒碎片!”
苏合香俯身,目光仔细打量着瓷片上的纹路,指尖轻轻拂过瓷片的表面,语气中带着几分激动:“你看这纹路,是缠枝莲纹,与唐代青铜香具上的缠枝莲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唐代的缠枝莲纹线条粗壮有力,而明代的则更加细腻流畅,这正是传承与创新的体现。而且,这瓷片的质地细腻,釉色温润,可见明代宫廷香具的工艺之精湛,丝毫不逊色于唐代。”
萧策也凑上前来,仔细观察着瓷片的边缘:“从破碎的痕迹来看,这香盒应该是被故意打碎后埋藏的,符合明代‘岁终埋旧香具’的习俗。而且,瓷片上还残留着少量的香粉痕迹,或许我们能从这些痕迹中,检测出当年香盒中盛放的香品成分。”
阿罗憾则注意到瓷片底部的细微印记,他借助放大镜仔细辨认着,说道:“这里有一个模糊的印记,像是‘尚香局’三个字。明代宫廷设有尚香局,专门负责宫廷用香的制作与管理,这进一步证实了,这片埋藏地确实是明代宫廷的香具埋藏坑。”
随着挖掘工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文物逐渐浮出水面。破碎的瓷香盒、完整的铜香炉、小巧的香铲、精致的香勺……一件件文物被考古队员小心翼翼地取出,用保鲜膜包裹好,整齐地摆放在一旁的收纳箱中。苏合香等人不时走上前,在不影响考古工作的前提下,仔细观察着每一件出土的文物,眼中的惊喜越来越浓。
“周教授,您看这件铜香炉!”一名队员捧着一件完整的铜炉喊道。
众人立刻围了过去,只见这件铜香炉通体呈圆形,炉身雕刻着精美的缠枝莲纹,炉耳为兽首造型,炉底刻有“永乐年制”四个字,工艺精湛,造型古朴典雅。苏合香轻轻抚摸着炉身的纹路,目光中满是赞叹:“这件铜炉的造型,与我在盛唐宫中使用过的青铜香炉极为相似,尤其是炉耳的兽首造型,几乎与唐代的兽首炉耳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在于,唐代的铜炉纹饰更加粗犷,而这件明代铜炉的纹饰则更加细腻,可见明代工匠在继承唐代工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
萧策拿出相机,仔细拍摄着铜炉的每一个细节,一边拍一边说道:“唐代的兽首炉耳多为狮首,象征着皇权的威严,而这件明代铜炉的兽首则是龙首,更加彰显了皇家的尊贵。这一变化,也反映了唐、明两代宫廷文化的差异。但从整体造型和工艺来看,两者的传承关系十分明显,这正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证据。”
阿罗憾则将目光投向铜炉的内部,只见炉底残留着一层薄薄的香灰,他小心翼翼地用毛刷蘸取少量香灰,放在鼻尖轻嗅,语气中带着几分笃定:“这香灰中含有沉香、乳香、藿香的成分,与唐代‘长安十二香’中‘沉香’的成分高度相似。只是明代的香灰中,还添加了少量的檀香,让香气更加醇厚,这是明代香品的创新之处,但核心成分依旧延续了唐代的香方。”
周教授闻言,眼中露出钦佩的神色:“阿罗憾先生的嗅觉果然敏锐。我们后续会将这些香灰送到实验室进行详细检测,进一步确认其中的成分,与唐代‘长安十二香’的香方进行对比,相信会有更多的发现。”
随着挖掘工作的继续,一处更为集中的香具堆积层被发现。在这一层中,不仅有大量的瓷香盒、铜香炉,还有几件保存完好的木质香筒和玉质香簪。其中一件玉质香簪格外引人注目,簪身雕刻着精美的桂花图案,簪头镶嵌着一颗小小的珍珠,工艺精湛,造型别致。
苏合香拿起这件玉簪,目光仔细打量着,指尖轻轻拂过簪身的桂花图案,眼中露出惊讶的神色:“这件玉簪上的桂花图案,与唐代‘长安十二香’中‘桂子香’的标志图案一模一样。唐代的‘桂子香’是宫廷宴会常用的香品,而这件玉簪上的桂花图案,或许正是用来盛放‘桂子香’香粉的配饰,这进一步印证了明代宫廷用香与唐代‘长安十二香’的传承关系。”
萧策补充道:“唐代的香簪多为金属质地,而这件明代香簪则是玉质,更加温润细腻,适合女性佩戴。而且,簪头的珍珠镶嵌工艺,是明代的特色工艺,这说明明代在香具的材质和工艺上,都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但核心的文化内涵和香韵传承,却始终没有改变。”
阿罗憾则说道:“这件玉簪的玉质来自和田,与唐代宫廷所用的和田玉质地相同。而且,簪身的雕刻工艺虽然细腻,但线条的走势却与唐代的雕刻工艺有着相似之处,可见明代的工匠,确实受到了唐代工艺的深远影响。”
挖掘工作一直持续到午后,随着最后一件文物被取出,整个香具埋藏坑的清理工作基本完成。此次挖掘共出土各类香具三十余件,其中完整的香具十余件,破碎的香具残片二十余件,涵盖了香炉、香盒、香铲、香勺、香簪、香筒等多种类型,年代跨度从明代永乐年间到万历年间,完整地展现了明代宫廷香具的演变历程。
众人将出土的文物小心翼翼地搬运到临时的文物保护棚中,开始对文物进行初步的清理和登记。苏合香坐在棚子下,手中捧着那件玉质香簪,目光久久没有移开,心中感慨万千。这些沉默的文物,跨越了六百年的时光,从明代宫廷走到今日,每一件都承载着中华香文化的传承密码,每一件都在诉说着唐、明两代香文化的一脉相承。
“周教授,此次出土的香具,简直是太珍贵了。”苏合香抬起头,语气中满是欣慰,“这些香具不仅工艺精湛,而且每一件都能找到与唐代‘长安十二香’相关的痕迹,无论是造型、纹饰,还是香品的成分,都充分印证了明代宫廷用香对唐代香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这为我们‘中华历代宫廷用香’研究项目,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证据。”
周教授点点头,脸上露出笑容:“苏先生说得没错。此次香具埋藏坑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明代宫廷香具研究的部分空白,也为研究唐、明两代香文化的传承关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接下来,南京博物院会组织专业的团队,对这些文物进行详细的检测和修复,同时整理相关的考古报告,与苏先生团队共同开展研究。”
萧策将整理好的文物照片和初步登记信息递给苏合香,说道:“我已经将所有出土文物的照片和基本信息都记录下来了,回去后我们可以结合这些资料,与唐代‘长安十二香’的相关文物进行对比研究,梳理出两者在工艺、造型、香品成分上的传承脉络。另外,我们还可以邀请香文化学者和考古专家,共同召开研讨会,对这些文物进行深入的解读。”
阿罗憾则说道:“从这些香具和香灰的成分来看,明代宫廷所用的香料,大部分都来自西域,沿用了唐代的丝绸之路贸易路线。接下来,我可以结合自己整理的西域香料资料,进一步研究明代西域香料传入中原的贸易模式,与唐代的香料贸易进行对比,丰富‘丝绸之路香文化’的研究内容。”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考古工地上,也洒在那些刚刚重见天日的文物上,为它们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苏合香站起身,目光扫过眼前的每一件文物,心中充满了敬畏与感动。这些文物,是中华香文化传承的见证者,是跨越千年的文化使者,它们无声地诉说着唐、明两代的繁华与风雅,也印证着中华香文化绵延不绝的生命力。
“这些香具,不仅是明代宫廷用香的实物见证,更是中华香文化一脉相承的有力证明。”苏合香语气坚定地说道,“唐代‘长安十二香’的香韵,通过这些香具,在明代宫廷得以延续和发展,又经过数百年的传承,走到今天。我们的责任,就是要解读这些文物背后的密码,梳理中华香文化的传承脉络,让更多人了解中华香文化的悠久历史与深厚底蕴,让千年香韵得以永续流传。”
萧策握住苏合香的手,语气温柔而坚定:“无论前路如何,我们都会一起努力,深入研究这些文物,挖掘背后的香文化故事,让中华香文化的传承之路,走得更加坚实、更加长远。”
阿罗憾也点点头,眼中满是期许:“我会全力以赴,整理好西域香料资料,助力你们的研究,让丝绸之路的香文化故事,通过这些文物,得以完整呈现给世人。”
周教授看着三人坚定的眼神,心中充满了敬佩:“南京博物院会全力配合你们的研究,我们共同努力,让这些沉睡百年的文物,绽放出它们应有的光彩,让中华香文化的魅力,感染更多的人。”
夜色渐深,考古工地渐渐恢复了平静,唯有那些出土的香具,在临时保护棚的灯光下,散发着温润的光芒。它们承载着千年的香韵与文脉,等待着被进一步解读,等待着向世人诉说中华香文化跨越唐、明两代的传承故事,也等待着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出璀璨的光彩。苏合香一行人踏着夜色离开考古工地,心中满是收获与期许,他们知道,一场更为深入的香文化研究,即将拉开新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