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的第一场雪落下时,边郡的粮仓堆得比往年更高。李信带着户曹司的人盘点完最后一处粮仓,兴冲冲地跑进侯府:“侯爷,今年的秋粮入库共十五万石,除去军需和百姓自用,还能结余三万石!”
天宇正在看兵曹司送来的军械清单,闻言抬头笑道:“结余的粮食,按户分给百姓当冬储吧。另外,让铁匠营多打些农具,开春好用。”
“早就备着了!”李信递上另一份清单,“户曹司联合工坊打造了三千把新犁、五千把镰刀,都是按参军府画的图纸做的,比旧款省力三成。”
天宇接过图纸,上面标注着犁头的弧度、镰刀的刃口角度,旁边还有周恒的批注:“可配合骑兵屯田使用,提高效率。”原来,参军府不仅管防御,还联合户曹司琢磨起了农战结合的法子——让士兵在农闲时耕种,战时拿起武器就能上战场。
兵曹司的进展同样喜人。张猛带着人在狼山脚下开垦了千亩军田,用缴获的匈奴战马拉犁,秋收时竟收获了两千石粮食,足够一个营吃半年。更让人意外的是,他们还在军田里试种了西域传来的耐旱作物,长势比中原的谷子还好。
“这作物叫‘苜蓿’,既能当粮草喂马,人也能吃。”张猛在联席会上展示着晒干的苜蓿,“户曹司的人说,种在沙地里也能活,明年打算在边境推广,既能固沙,又能解决战马饲料问题。”
周恒立刻接话:“我已经让斥候营探好了,从狼山到阴山有大片荒地适合种苜蓿,正好作为防御的缓冲带。”
李信补充:“户曹司可以牵头,让归附的部族参与种植,给他们种子和农具,收获后按比例分成,一举两得。”
三人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制定出“军田拓荒计划”,从土地丈量到种子调配,再到兵力配合,全由边郡自行统筹,连中枢派发的冬衣和军饷都没动——户曹司用秋粮和商户换了布匹,自己的铁匠营打造了甲胄,完全实现了自给。
这种独立性在一次突发情况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关中传来消息,刘邦中枢因与项羽战事吃紧,原定拨付给边郡的三万石粮草要延迟三个月。消息传来时,周恒正在制定冬季防御计划,张猛的兵曹司刚完成一次巡逻,李信的户曹司正在分发冬粮,三人只是短暂对视,便异口同声道:“无妨。”
“我们的储备够支撑五个月。”李信翻开账本,“实在不够,军田的苜蓿也能顶上。”
“巡逻频次不变,防御力度不减。”张猛语气坚定,“就算中枢不发粮草,边军也能守住防线。”
周恒则让人给中枢回了封文书,只说“边郡储备充足,无需担忧,望陛下专心对楚”,字里行间没有半分求助的意思。
天宇看着这封文书,忽然想起年初刚到边郡时的混乱——那时连十石粮食的调拨都要往返请示三次,如今三万石的缺口竟能轻描淡写地消化。他提笔在文书后加了一句:“边郡军民同心,足以自守,愿为陛下分忧。”
雪越下越大,覆盖了城郭和田野。户曹司的小吏在给百姓分发冬衣,兵曹司的士兵在加固城墙,参军府的灯火下,周恒正修改着防御图上的标记。整个边郡像一台精密的机器,每个部件都在按自己的节奏运转,无需外力推动,也能稳稳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