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时,北地郡的边境集市比往常更热闹。联防军打退匈奴袭扰的消息传开后,周边部族对大汉的信任又深了一层,赶来交易的马队、皮毛商络绎不绝,盐铁署的摊位前总是排着长队。
烧当带着族人,用今年新收的青稞和二十匹战马,换了三十石盐和五十具改良铁犁。“这铁犁比去年的更好用,犁头更尖,能破开草原上的硬土。”他指着铁犁上的花纹,对张平道,“族人都说,这是蜀侯的心意,得好好用。”
张平笑着给他多添了一石盐:“首领守边有功,这是奖赏。下个月有新造的铁锅,比现在的厚一倍,优先给联防军的部族留着。”
烧当笑得合不拢嘴,当即拍板:“我再派三十个族人加入联防军!守好边境,才能安心换盐铁!”
此时的联防军,已发展到一千五百人,由汉军将领统一指挥,下设羌、氐、乌孙等分队,各族勇士不仅学会了列阵、射箭,还能熟练使用汉军的破甲弩。他们与汉军士兵同吃同住,一起巡逻,一起训练,不少人还成了朋友。
木阿现在是羌人分队的小队长,他教会了汉军士兵如何在草原上辨别水源,汉军士兵则教他识字、算数。“以前只会放羊,现在知道‘一’加‘一’等于‘二’,还能写自己的名字。”他拿着写着“木阿”二字的木牌,骄傲地向族人展示。
联防军的防御体系也越来越完善。从陇西到九原,每隔五十里就有一座联防堡,堡内驻扎着汉人与部族的混合小队,储备着盐铁、粮食和兵器;堡与堡之间用烽火台连接,一堡遇袭,半日之内就能集结数千人支援。
一次,匈奴的一支千人骑兵队想偷袭云中郡,刚靠近联防堡,就被巡逻的乌孙骑兵发现。烽火燃起,周边三座联防堡的士兵立刻赶来支援,汉军的破甲弩、羌人的弯刀、氐人的投石机一起上阵,匈奴骑兵损失惨重,仓皇逃窜,再也不敢轻易靠近。
冒顿单于得知消息后,在王庭大发雷霆,却又无可奈何。联防军的存在,让匈奴的小股袭扰成了亏本买卖,而大规模入侵又怕破坏与大汉的盐铁贸易,只能眼睁睁看着边境防线越来越稳固。
刘邦在长安接到奏报,看着联防军的战绩和贸易增长的账册,对群臣道:“天宇用盐铁拉拢部族,用联防军稳固边境,真是一举两得!以前朕总担心边地部族作乱,现在他们反而成了守边的助力,这才是真正的驭边之道啊!”
他下旨嘉奖天宇,赐黄金五百斤,丝绸千匹,还特许边郡联防军使用“汉”字军旗,与汉军享有同等地位。“让各族人知道,只要为大汉守边,就是大汉的子民,朕一视同仁。”
天宇将赏赐全部分给了联防军的各族勇士,又让人在边境立了块“同心石”,上面刻着汉、羌、氐、乌孙四种文字,写着“共守疆土,共享安宁”。立石那日,各族首领齐聚,烧当用羌语念着石刻,苻健用氐语翻译,最后所有人一起用汉话喊道:“共守疆土,共享安宁!”
声音在草原上回荡,惊起一群飞鸟。天宇看着眼前这些不同服饰、不同语言,却有着同样坚定眼神的人们,心中无比踏实。他知道,边郡的稳固,从不只靠兵器和城墙,更靠人心的凝聚——而盐铁,就是凝聚人心的粘合剂。
冬日的边境,联防军的巡逻队依旧在风雪中穿行。汉军士兵与部族勇士互相搀扶着,踩着厚厚的积雪,脚印在雪地上连成一串,延伸向远方。他们的行囊里,装着盐铁署发放的干粮和御寒的布匹,手中的环首刀在雪光下闪着冷冽的光,守护着身后的盐铁集市、农田和帐篷。
天宇站在“同心石”前,望着巡逻队远去的背影,知道这道由盐铁纽带和共同信念筑起的防线,将永远稳固——因为它守护的,是所有人心心念念的安稳日子。而这,正是大汉边疆最坚实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