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西的兵器工坊终于在深秋落成。这座占地百亩的工坊,被高墙环绕,内部分为锻打区、淬火区、打磨区、储存区,各区之间有甬道相连,工匠们各司其职,流水作业,俨然一座小型城池。天宇站在工坊大门前,看着门楣上“精武坊”三个大字,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这里将实现他多年的设想:兵器标准化生产。
“所谓标准化,就是同一种兵器,尺寸、重量、锋利度必须一模一样。”天宇拿着图纸,对工匠们道,“比如环首刀,全长三尺三寸,刀背厚三分,刀刃宽一寸,误差不能超过半分;马槊的槊首,必须能刺穿四层皮甲,否则就是不合格。”
他让人制作了一批“标准模具”——环首刀的刀模、马槊的槊首模、箭簇的箭模,每个模具上都刻有精确的尺寸刻度。“所有兵器必须按模具打造,合格的刻上‘精武坊’印记,不合格的当场回炉,谁也不许徇私。”
老工匠郑国捧着环首刀的标准模具,反复摩挲:“这法子好!以前造兵器全凭手感,甲的尺寸不合身,刀的长短不一,战场上净添乱。标准化后,换兵器跟换衣裳似的,方便!”
工坊内,流水作业线已经运转起来。第一步,锻打工匠按模具将钢坯锻成兵器雏形;第二步,淬火工匠将雏形放入冷水淬硬,水温、时间都有严格规定;第三步,打磨工匠用细砂反复打磨,直到符合标准;最后,检验工匠用卡尺测量尺寸,用硬物测试锋利度,合格者才能入库。
第一个标准化环首刀出炉时,工匠们围拢过来。检验工匠用卡尺量了量,全长三尺三寸,误差不到一分;又用刀劈砍铁皮,一下就劈透三层。“合格!”他在刀身刻上印记,递给天宇。
天宇接过刀,挥了挥,手感均衡,刀刃锋利,满意地点头:“就按这个标准,每日产出不得少于两百柄!”
标准化生产的优势很快显现。以前一个工匠造一柄刀要三天,现在流水作业,三人协作,一天能造五柄,效率提高十倍;更重要的是,兵器规格统一,士兵们训练时能更快适应,战场上换用同伴的兵器也毫无阻碍。
轻骑营的士兵们领到新刀后,个个叫好。石敢当拿着两柄环首刀,掂量了一下,笑道:“这两柄刀一模一样,换着用跟没换似的!以前那刀,换一把就得重新适应,哪有这方便!”
为了确保标准不打折扣,天宇在工坊内设了“监造官”,由盐铁总署直接任命,专门负责检验兵器质量。监造官权力极大,哪怕是郑国的徒弟造的兵器,不合格也能打回重造。“规矩面前,人人平等。”天宇对监造官们道,“你们手里的卡尺,就是军令状,半点不能马虎。”
一次,一批箭簇因淬火时间短了片刻,锋利度稍逊,监造官当即下令回炉。负责淬火的工匠求情:“就差一点,前线等着用呢。”监造官硬声道:“差一点也不行!士兵用这箭射不穿敌甲,丢的是性命!”
此事传到天宇耳中,他不仅没责怪监造官,反而嘉奖了他:“守住标准,就是守住士兵的命。”
兵器工坊的产量逐月提升,从最初的每日两百柄刀,到后来的五百柄,还增加了马槊、箭簇、弩机等兵器。每月有上万件标准化兵器送往前线、边郡,汉军的装备水平日新月异。
刘邦的使者在工坊参观后,回去禀报:“精武坊的兵器,比楚军的好十倍!一样的刀,一样的箭,士兵们用着顺手,打起仗来更有底气!”刘邦听后,当即下旨,赐给天宇“尚方宝剑”,可斩工坊内任何徇私枉法者。
天宇捧着尚方宝剑,心中清楚,这不仅是赏赐,更是责任。他对工匠们道:“这剑不是用来杀人的,是用来守护标准的。只要咱们造出的兵器够好、够齐,前线的士兵就能少流血,大汉就能早一天太平。”
夕阳下,精武坊的炉火映红了半边天,工匠们的号子声回荡在长安城西。天宇知道,标准化兵器只是开始,未来还要实现甲胄、粮草、甚至战术的标准化,让汉军成为一支真正令行禁止、无坚不摧的劲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