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引擎发出低沉而持续的轰鸣,推着这架银色的铁鸟平稳地爬升,穿透云层。林砚靠窗坐着,目光透过小小的舷窗,向下俯瞰。
大地如同缓缓展开的巨幅画卷。那片她停留了月余的滇西土地,那片承载了李阿婆一生坚守、也见证了她自己梦想起航的古城,正在视野中逐渐缩小、模糊。青瓦白墙的院落交织成密密的网格,蜿蜒的河流像闪光的丝带,远处苍翠的山峦连绵起伏,最终都被柔软而浩瀚的云海温柔地吞没、覆盖。
一种奇异的割裂感萦绕着她。身体被安全带固定在飞往现代化都市的机舱里,心却仿佛有一角还留在那条飘着板蓝根气息的深巷,留在李阿婆那方洒满阳光、挂满蓝色布匹的院落里。
她下意识地摸了摸随身携带的背包,里面装着李阿婆悄悄塞给她的、一条最新染制的、纹样格外复杂的围巾,仿佛是将所有未能说出口的感谢与期盼都织了进去;装着银匠杨师傅那把亲手打制、刻有简易吉祥纹样的小银勺,说是给她“吃饭香”的念想;甚至还有陶艺师周师傅那个犹豫再三后、终于递给她的,带着独特火痕肌理的品茗杯,杯壁还残留着泥土的温润触感。
这些,不再是简单的物品。它们是信任的凭证,是沉甸甸的托付,是她这一个月来,用脚步、用诚意、用颠覆性的商业模式,一点点点燃的、微缩的“非遗星图”。
舷窗外的世界,变成了无边无际的云海。阳光毫无遮挡地倾泻而下,将云层染成一片壮丽辉煌的金色海洋,波涛汹涌,寂静无声。这景象,与她此刻内心的波澜壮阔,形成了奇妙的呼应。
她想起了初到古城时的自己,只是一个被美丽手艺打动、又为其困境感到不甘的旁观者。那时的心情,更多的是迷茫与一股无处安放的激情。
而现在,飞机正载着她,飞离这片给予她灵感和初始动力的土地,飞向那个她更为熟悉、却也意味着更多规则、竞争与未知的现代都市。她的心情,却前所未有地澄澈与坚定。
最初的迷茫,已被李阿婆的成功案例彻底驱散。她验证了自己的洞察——非遗的价值断层,在于呈现与传递方式的缺失。她证明了那条连接古老手艺与现代市场的桥梁,可以被搭建起来,并且,走在上面的人,都能获得应有的回报与尊严。
那无处安放的激情,如今也已找到了坚实的落点,转化为了清晰的路径和一份份白纸黑字的合作协议。激情褪去了虚幻的色彩,露出了责任的筋骨。
她知道,飞机降落的那一刻,才是真正挑战的开始。
在云南,她面对的是相对单纯的手艺人和具体的产品问题。而回到城市,她要面对的,是一个更为复杂、冷酷,也更具诱惑力的商业世界。
她需要将那支存在于构想中的“创业军团”,从纸上变为现实。她需要去招募那些她反复勾勒的“持灯者”与“同行人”——那位能统筹全局的运营舵手,那位能深挖故事的内容灵魂,那位能开疆拓土的商务先锋……她要说服他们,放弃或许优渥稳定的工作,加入她这场前景不明、却充满理想色彩的冒险。
她需要构建更稳固的公司架构,应对可能的资本窥探与商业竞争,处理繁琐的法务财务事宜。她需要将“薪传”从一个成功的个案,升级为一个可复制、可扩展的平台模式。
“非遗帝国”……林砚在心底再次默念这四个字。它不再是一个深夜失眠时热血上涌的狂想,而是一个需要她用智慧、汗水、甚至泪水,去一寸寸构筑的宏大工程。
云海在脚下翻腾,延伸至天际,仿佛没有尽头。就像她即将踏上的征程。
她轻轻闭上眼,李阿婆那双从黯淡到闪光的眼睛,市集上手艺人们期盼的目光,如同温暖的底片,印刻在她的脑海深处。这将是支撑她穿越未来所有风暴的、最珍贵的力量源泉。
飞机微微调整着姿态,广播里传来准备下降的提示音,空姐温柔地提醒乘客调直座椅靠背。
林砚睁开眼,最后看了一眼窗外那波澜壮阔的云海,然后,缓缓地,将目光转向了前方,转向了飞机航行的方向。
她的眼神,平静,专注,带着一种淬炼过的刚硬与柔软。
心中,已无迷茫,只有一片清明如洗的坚定。
云南之行,是一场觉醒,一次成功的破局。
而飞机的归程,抵达的,将是一个全新的、更加波澜壮阔的——
新征程。
---
第25章完
---
第一卷:星火初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