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琅琊王氏府邸。
王敦负手立于书斋窗前,望着庭院中几株在严寒中挺拔的青松,面色沉静,眼底却暗流汹涌。
近日,陶渊明那篇雄文引发的清议风暴,如同无形的蛛网,缠绕到琅琊王氏这棵参天巨木之上。
虽未伤及根本,但那“纵容族人为恶”、“家风不正”的议论。
依旧让他这等重视家族清誉超过性命的人,感到如芒在背。
他正思忖着如何不着痕迹地平息此事,既能维护皇室的颜面。
又能将琅琊王氏从这滩浑水中摘出去,还不至于与马家及江南士族彻底撕破脸皮。
就在他沉吟未决之际,心腹幕僚疾步而入,低声禀报了宫中急召,并附耳告知了谢琰面圣、呈递密证之事。
王敦听罢,瞳孔骤然收缩,猛地转身。
他没有暴怒,没有惊慌,脸上反而露出一丝复杂难辨的神色。
似是震怒,又似是……一种终于等到机会的冷酷决断。
“好……好得很!”他低声冷笑,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
“王弘这个蠢材,竟留下如此首尾,授人以柄!真是死不足惜!”
他瞬间便看清了局势。
皇帝已然震怒,证据确凿,王家已处于绝对的被动。
若再强行维护王弘这一支,不仅保不住他们,反而会坐实了。
“王家结党营私、藐视皇权”的罪名,将整个琅琊王氏都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五皇子?在如此铁证和滔天舆论面前,皇帝还会顾念多少父子之情,尚未可知。
电光火石之间,一个“壮士断腕”、甚至“借力打力”的计划,已在他心中成型。
他要借此机会,不仅洗净自身,更要重塑王家在皇帝和天下人心中的形象!
皇宫,暖阁。
气氛凝重得如同结冰。
司马曜面沉如水,将谢琰呈上的那叠罪证,狠狠摔在王敦面前。
声音冰冷刺骨:“王敦!你来看看!这就是你王家的好子弟!这就是朕倚重的太原郡守!”
“贪墨军饷,草菅人命,结党营私,甚至把手伸到了朕的皇子身边!你们王家,究竟想干什么?!”
龙颜震怒,威压如山。
寻常臣子在此威势下,早已魂飞魄散,跪地求饶。
然而,王敦却并未惊慌失措。
他缓缓俯身,拾起散落的纸张,快速浏览。
越是看下去,他心中越是惊怒交加。
他惊的是王弘竟如此胆大妄为,留下了这许多把柄。
怒的是此事不仅坐实了,王家仗势欺人的恶名。
更给了皇帝和朝中对手,敲打琅琊王氏的绝佳借口!
电光火石之间,王敦已然做出了决断。
牺牲一个不成器的分支,保全整个琅琊王氏的声誉和利益,这是最明智,也是唯一的选择。
他放下卷宗,后退一步,撩起衣袍,竟直挺挺地跪了下去。
声音沉痛而恳切:“陛下!臣……臣有罪!臣治家不严,竟不知族中出了此等蠹虫。”
“败坏朝纲,损害圣誉,更玷污我王氏累世清名!臣……万死难辞其咎!”
他这一跪一请罪,姿态放得极低,反而让盛怒中的司马曜不好再过度发作。
王敦不等皇帝开口,继续道,语气转为决绝。
“陛下,王弘父子罪证确凿,天理难容!臣恳请陛下,即刻下旨,革去王弘一切官职,查抄其不法所得!”
“其子王蓝田,纨绔败行,乃此祸端之源,更应严惩!”
“臣……臣请陛下,将王弘一系,即刻流放岭南烟瘴之地,永不叙用!以儆效尤,以正国法,以安民心!”
此言一出,连司马曜都微微动容。
王敦此举,可谓是大义灭亲,狠辣果决。
流放岭南,几乎等同于判了死刑。
司马曜看着跪在地上的王敦,眼中的怒火渐渐被一种深沉的政治考量取代。
他需要安抚士林,需要挽回颜面,也需要平衡朝堂势力。
王敦主动递上了这把刀,他自然要顺势而为。
“爱卿深明大义,朕心甚慰。”
司马曜语气缓和了些,“便依爱卿所奏。至于那上虞祝氏与杭州马氏……”
王敦立刻接口,语气诚恳无比:“陛下,此事皆因王弘父子而起,致使马、祝两家蒙受不白之冤,更令陛下圣明受损。”
“臣以为,当拨乱反正!恳请陛下再下一道赐婚圣旨,为马文才与祝英台正名。”
“一则抚慰忠良,二则……亦可向天下表明,陛下圣心烛照,赏罚分明。”
“成就良缘,亦可昭示陛下赏罚分明,公正无私之心!”
这一招,堪称神来之笔。
既彻底洗刷了王家“夺婚”的恶名,又将皇帝从“偏听”的尴尬境地中解救出来。
反而塑造成了“纠错明君”的形象。
这一番话,可谓滴水不漏。
先是痛斥族人,大义灭亲,将自己和家族摆在忠君爱国、维护法度的高度;接着又为蒙冤者请婚,彰显仁德与补偿之意。
不仅迅速切割了毒瘤,还将一场可能波及自身的政治危机。
转化为一场彰显王家“深明大义”和皇帝“英明神武”的表演。
司马曜看着跪伏在地、看似悲痛万分却又言辞铿锵的王敦,心中的怒火渐渐被一种复杂的情绪取代。
他岂能不知王敦这是在弃车保帅,甚至借此揽取声望?
但王敦给出的解决方案,确实是目前最能平息舆论、稳定局面、且维护皇家颜面的选择。
严惩王弘,可以堵住天下悠悠之口;赐婚马祝,则显示了他的“公正”与“仁慈”。
沉默了半晌,司马曜缓缓开口,声音依旧带着威严,却已无之前的杀意。
“爱卿……深明大义,朕心甚慰。准卿所奏!即刻拟旨:太原郡守王弘,革职查办,与其直系亲族,流放岭南,遇赦不赦!”
“另,赐婚杭州马太守之子马文才、上虞祝氏之女祝英台,择吉日完婚,以示天恩!”
“陛下圣明!”王敦再次深深叩首,垂下眼帘,掩去其中一闪而过的冰冷光芒。这一步,他走对了。
果然,当这两道旨意传出宫闱,迅速传遍长安,继而通过官道驿传飞向四方时,在整个东晋朝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士林清议的风向瞬间转变!
此前还在痛斥王家仗势欺人的文人学子们,此刻无不交口称赞琅琊王氏。
“门风严谨、大义灭亲,称赞王敦,国之柱石、“公私分明!”
“而皇帝陛下,更是被赞为从谏如流、赏罚分明、爱惜忠良的明君!
一场滔天的舆论危机,竟以这样一种方式,化为了对王家和皇帝的歌功颂德。
然而,在这看似圆满的结局背后,并非所有人都对此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