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州城外的柳树抽出新芽时,刘媪总爱坐在门槛上晒太阳。她今年七十九了,背驼得像张弓,眼睛也花了,看东西总蒙着层白雾,可耳朵却灵得很,能听见巷口王二嫂跟人说闲话,也能听见灶上水壶开了的“呜呜”声。
这日午后,日头暖得像摊化了的蜜。刘媪刚眯着眼打了个盹,就觉得有人拽她的衣襟。那力道不大,却带着股熟悉的沉劲,像极了年轻时张文吉拉她去赶集的样子。
“谁啊?”她慢悠悠睁开眼,看见个模糊的影子站在面前。穿件洗得发白的青布短褂,身形不高,背也有点驼——是张文吉!
刘媪的心跳漏了一拍。张文吉死了快十五年了,当年是去地里看麦子,被雷劈中的,尸体抬回来时,她哭得晕过去三次。这会子他怎么站在这儿?还是老样子,褂子袖口磨出了毛边,手里攥着顶破草帽,跟出门前总要回头叮嘱她“看好鸡笼”时一模一样。
“你咋来了?”刘媪的声音发颤,想伸手摸摸他,又怕这影子像晨露似的散了。
张文吉没说话,只是拽着她的衣襟往巷口走。他的手冰凉,像刚从井里捞出来似的,刘媪被他拽得一个踉跄,差点摔倒。“你慢点!我这老骨头经不住拽!”她嘟囔着,脚却不由自主地跟着走,心里又慌又奇——这是要去哪?
“相与归去。”张文吉终于开口,声音哑得像被砂纸磨过,“无为久住此。”
刘媪停下脚。归去?回哪去?他们的老屋去年塌了半间,现在住的是小儿子盖的砖房。她抬头看了眼天,日头还挂在树梢上,亮得很,不像阴曹地府的样子。“我不去,”她甩开他的手,往门槛那边挪,“娃们还没回来呢,我得给他们烧晚饭。”
张文吉又抓住她的衣襟,这次用了劲,刘媪的胳膊被拽得生疼。她挣扎着,脚下一软,“扑通”一声倒在地上。后脑勺磕在青石板上,“嗡”的一声,眼前冒出金星。
“娘!”
一个熟悉的声音喊着跑过来。刘媪眯着眼一看,是二小子张二郎!她心里咯噔一下——二郎前年冬天害肺病死了,才三十五岁,怎么也在这儿?
张二郎穿着他生前常穿的蓝布衫,脸上还带着病时的苍白,可眼神却亮得很。他一把推开张文吉,伸手去扶刘媪:“爹!你咋能这么困着娘?她年纪多大了,经得住你这么折腾?”
张文吉被推得踉跄了一下,站在原地没动,只是看着刘媪,眼神里说不清是怨还是盼。
张二郎把刘媪扶起来,拍了拍她身上的土,又揉了揉她的后脑勺:“娘,没事吧?头晕不晕?”
刘媪摇摇头,抓住儿子的手。他的手温乎乎的,不像张文吉那么凉,可她心里却更慌了——两个死人都站在她面前,这不是啥好兆头。
“二郎,你咋……”
“我来接你。”张二郎打断她,声音轻轻的,“爹说你在这儿太孤单了,跟我们回去,家里都收拾好了,跟以前一样,院子里还种着你爱吃的石榴树。”
刘媪这才发现,巷口不知何时起了层石榴,把远处的房子都遮了,只剩下他们三个站着的这块地方还亮着。张文吉还在旁边站着,手里的破草帽被风吹得晃了晃。
“我不去,”刘媪的眼泪下来了,“老大还没娶媳妇,小三的娃才刚会走,我走了谁给他们缝衣裳?谁给他们熬药?”她挣开张二郎的手,往屋里爬,“我不去……”
就在这时,院门外传来脚步声。是大儿子张大郎,他刚从地里回来,肩上扛着锄头,看见娘趴在地上哭,爹和二弟站在旁边,吓得手里的锄头“哐当”掉在地上。
“爹?二弟?”张大郎的声音都变了调,他揉了揉眼睛,以为自己看错了。可再定睛一看,爹的青布褂子,二弟的蓝布衫,都跟生前一模一样。
他身后跟着儿媳妇和小孙子,也都看见了,吓得抱着孩子往后退。小孙子才三岁,不懂事,指着张文吉喊:“爷爷……”
张文吉的身子晃了晃,像是被这声“爷爷”喊得受不住。他看了刘媪一眼,又看了看张大郎,突然转身走进白雾里,身影一下子就淡了。张二郎叹了口气,也跟着走了,走之前还回头看了刘媪一眼,眼神里满是不舍。
白雾像退潮似的,很快散了。日头依旧照着,青石板上只有刘媪刚才摔倒的痕迹,哪还有半个人影?
张大郎赶紧把娘抱起来,往屋里走。刘媪还在哭,嘴里嘟囔着:“他要带我走……二郎也来劝我……”
儿媳妇烧了碗姜汤,给婆婆灌下去。刘媪喝了汤,才慢慢止住哭,把刚才的事一五一十说了。张大郎听着,后背直冒冷汗——他知道娘没说谎,刚才他明明也看见了爹和二弟。
这事很快传开了。街坊邻居都来看刘媪,有的说这是张文吉念着旧情,来接她去团聚;有的说怕是刘媪阳寿要尽了,阴阳眼开了才能看见这些。
从那以后,刘媪就不大说话了。白天还是坐在门槛上晒太阳,可眼神总是空落落的,像在等什么人。晚上就坐在灯下,给小三的娃缝虎头鞋,缝着缝着就停下,望着窗外出神。
张大郎请了个道士来家里看看。道士围着院子转了一圈,又给刘媪算了算生辰八字,说:“老人家阳火弱了,阴人自然能近身。这不是坏事,是故去的亲人来接,少受罪。”
过了不到一个月,清明前的头一天,刘媪就走了。走的时候很安详,躺在床上,手里还攥着半只没缝完的虎头鞋,脸上带着点笑,像是终于盼到了什么。
出殡那天,张大郎在娘的棺材里放了两双鞋——一双是给爹的,青布鞋,跟他生前穿的一样;一双是给二弟的,蓝布鞋,鞋底纳得厚厚的。他想,娘这回去了,就不用再惦记谁了,跟爹和二弟在那边,应该能过个踏实日子。
后来,巷口的老人们说起这事,总说张文吉是个重情的。活着的时候疼媳妇,死了这么多年,还记挂着她一个人在世上孤单,特意来接。也有人说,是刘媪自己念着老伴和儿子,心早就跟着去了,身子不过是多撑了些日子。
只有张大郎知道,出殡那天,他好像看见坟前的柳树下,站着三个影子,像是在说话。风吹过柳梢,“沙沙”的响,像是谁在笑。他揉了揉眼睛,影子就没了,只有纸钱在风里打着旋,慢慢飘向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