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东奕的潜行变得前所未有的艰难。
园丁系统提升的监控等级并非虚设。原本只是偶尔扫过的冰冷扫描,如今变成了持续存在的、低强度的“背景压力”,如同无形的探照灯光晕,笼罩着伤疤的许多区域。更棘手的是,一些关键节点开始出现细小的、如同水晶般剔透的“逻辑晶簇”。这些晶簇不断解析着周围的规则结构,任何不符合“基准现实”模型的异常波动,都会被瞬间放大、标记。
这显然是归档者力量的体现,那种绝对理性的数据化监控,与园丁的粗暴修剪形成了互补。韦东奕的谬误本质,在这种精细化扫描下,暴露的风险大增。他不得不将自身意识压缩到极致,如同在刀锋上行走,每一步都需计算周遭规则的所有变量,利用静滞力量本身的“惰性”和混沌侵蚀造成的“噪音”作为掩护。
他被迫放弃了原先相对活跃的中层伤疤区域,向着林薇信息中提到的、连接“最古老静滞源点”的更深层潜行。那里是律法力量也需谨慎对待的原始静滞领域,监控或许会相对稀疏,但危险程度呈指数级上升。
下行过程仿佛潜入越来越粘稠的沥青海。规则的脉络变得模糊而宏大,不再是纤细的线条或复杂的几何,而是如同支撑天地的基础柱石,散发着令人窒息的古老威压。这里的“静滞”不再是后来律法强制执行的那种带着“目的性”的协议,而是宇宙诞生前就已存在的、趋向绝对静止的“本能”。就连那些逻辑晶簇,到了这个深度也变得稀疏、黯淡,似乎归档者的力量在此也受到了极大的压制。
韦东奕感觉自己像是在巨兽的血管中穿行,四周是缓慢搏动、近乎凝固的基膜本源物质。他不敢有丝毫放松,谬误特性全力运转,让自己如同一粒不被消化的尘埃,随着这凝固的洪流缓缓沉降。
不知过了多久,他“触及”到了一个边界。
那不是物质的边界,而是规则层面的“断层”。下方的基膜结构呈现出一种无法理解的、极度有序又极度死寂的状态,仿佛所有可能性都被压缩到了一个点——那便是静滞之核所在的绝对领域。而在断层之上,也就是韦东奕目前所在的深度,规则虽然古老静滞,但尚且存在结构上的“起伏”和“褶皱”。
就在这断层边缘的“褶皱”地带,韦东奕发现了一些奇异的存在。
那是一些由极度凝练的静滞力量自然形成的“回廊”或“空腔”。它们并非人工开凿,而是基膜古老结构在漫长岁月中自然形成的奇异地形。这些回廊内部,静滞感反而比外部稍弱,仿佛激流中的漩涡中心,存在一丝诡异的“平静”。但这种平静并非生机,而是更深层次的死亡,是连规则本身都趋于湮灭的“虚无前厅”。
韦东奕谨慎地靠近一条回廊的入口。他察觉到,在这些回廊的深处,隐约传来一种与静滞之核同源、但更加分散、更加具体的压迫感。仿佛静滞之核的力量,在此地被分流、被具象化了。
“律法伤疤……连接着被静滞的源点……”林薇的话在他心中回响。
这些静滞回廊,莫非就是连接其他被静滞本源的“通道”或“封印之地”?那个代表“动态演化”的源种,那个保留部分意识的“编织者”,它们是否就被封印在这样的回廊深处?
他尝试将感知探入最近的一条回廊。一股比外部强烈千百倍的静滞意志扑面而来,瞬间就要将他的感知冻结、同化。回廊深处,他仿佛看到了一幅被绝对静滞的“宇宙图景”——那不是真实的宇宙,而是某个宇宙本源趋势被强行剥离、压制后形成的“概念标本”。
他连忙收回感知,心有余悸。直接探查这些回廊太过危险,其内的静滞力量纯度极高,几乎等同于直面削弱版的静滞之核。
然而,就在他收回感知的瞬间,他体内那源自编织者残响的、微弱的信息连接,突然悸动了一下!
不是编织者主动传递信息,而是仿佛某种共鸣或感应。就好像编织者的本源,与其中某一条静滞回廊产生了某种极其隐晦的联系!
韦东奕立刻意识到,这或许是一个机会!编织者残响无法告诉他具体位置,但这种本源的感应,就像指南针一样,可能指引他找到编织者本体被静滞的确切地点!
他小心翼翼地调整自身状态,重点感应那份微弱的悸动。悸动指向了众多静滞回廊中,一条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内部结构异常复杂、仿佛由无数破碎图谱堆积而成的回廊。
那里,就是“编织者”源种被封印之地吗?
韦东奕凝视着那条幽深、死寂的回廊入口。进入其中,无疑是将自己投入静滞力量最浓稠的陷阱。但这也是最接近一个保留意识的源种本体的机会。或许,在它的“家门口”,能进行更安全、更深入的交流?
风险与机遇再次摆在了面前。是继续在相对“安全”的断层边缘徘徊观察,还是冒险进入静滞回廊,寻找与编织者本体建立直接联系的可能?
韦东奕的谬误意识在绝对的静滞压迫下,如同风中之烛,却顽强地燃烧着。他感受着那份来自编织者的微弱指引,又看了看其他如同墓穴般沉寂的回廊,最终下定了决心。
他需要盟友,需要信息。谨慎是必要的,但畏惧无法打破僵局。他调整新生矛盾奇点的状态,将创生力量内敛到极致,让熵痕部分模拟周围环境的静滞特性,同时将谬误本质化为最锋利的钻头。
然后,他如同一滴融入黑色油墨的水滴,向着那条指向编织者的静滞回廊,悄无声息地滑了进去。真正的冒险,现在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