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七点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朝阳刚漫过出发层的玻璃幕墙,屈正阳背着黑色运动包,手里捏着平板,站在值机柜台前排队。运动包里装着比赛服、定制球拍,还有妈妈李慧兰凌晨塞的一小罐辣椒酱——怕他在澳大利亚吃不惯,罐口裹了三层保鲜膜,透着家人的细心。平板屏幕亮着,是秦教练传来最新老对手波尔近期赛事动态分析图:红色曲线标注着反手相持胜率,最近五场从72%降到69%,蓝色虚线则是侧旋球应对失误率,上升了3个百分点。“看来得在赛前加练针对反手侧旋的回球,”他指尖在屏幕上轻点,把关键数据截图保存到备忘录,抬头时正好轮到自己值机。
“您好,请问是屈正阳先生吗?”值机柜员认出他,眼里藏着兴奋,“我儿子特别喜欢您的‘崩拳爆冲’,每天都跟着视频练步法。”
屈正阳接过登机牌,笑着点头:“谢谢支持,让他多注意发力节奏,‘崩拳爆冲’得用腰腹带劲,光靠胳膊容易受伤。”他没提系统,但这话正是系统之前提示的“新手常见发力误区”,既专业又亲切。
刚转身,就听到身后传来一阵轻快的呼喊:“屈哥!等一下!”三个穿着红色连帽衫的年轻人跑过来,为首的姑娘手里捧着一叠手绘稿,“我们是您的国术乒乓粉丝团,这是我们画的‘玉女穿梭’‘云手’步法分解图,标注了重心转移的关键点,希望能帮到您的训练!”
屈正阳停下脚步,接过手绘稿——纸张边缘磨得有些毛糙,看得出来是反复修改过的,每一步都用不同颜色标注了脚的落点和发力方向,甚至比队里给新人的基础教材还细致。“你们太用心了,”他翻到最后一页,看到姑娘们的签名,“这些图我会带回队里,跟教练商量能不能整合到培训教材里,让更多人受益。”
“真的吗?”姑娘们眼睛亮了,连忙递上笔记本,“那能不能给我们签个名?就写‘国术乒乓,薪火相传’!”
屈正阳接过笔,一笔一划地写,字迹遒劲有力。旁边渐渐围过来几个路人,有人举着手机拍照,却没人挤上来打扰——大家都知道运动员赛前需要安静,只远远地喊“屈哥加油”“交流赛必胜”。他签完名,跟粉丝们合了张影,又叮嘱:“回去练‘云手’时,记得膝盖别超过脚尖,不然容易伤膝盖。”
走到安检口,刚把平板和手机放进筐里,安检员就笑着说:“屈老师,我上周去国术资本的公益课,可惜您没去,我女儿还哭了半天。”
“下次公益课我会提前在微博通知,”屈正阳接过安检员递回的物品,“让她带着球拍去,我教她‘揽雀尾’的基础动作,接短球特别管用。”
过了安检,他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刚打开平板想继续看波尔的比赛视频,手机响了,是姐夫陈宇打来的。“阳阳,瑞士手表代言的合同我帮你看了,10%的公益基金比例没问题,对方还同意在表款上刻‘国术乒乓’的logo,“你比赛别操心这些,我们在国内盯着就行。”
“谢了姐夫,”屈正阳靠在椅背上,“智能球拍在澳大利亚的推广,你跟当地合作方说,别搞复杂的签售,重点放在贫困学校的捐赠上,根据信息那边有三所学校连像样的球拍都没有。”
“放心,我已经让团队列了捐赠名单,等你比完赛,视频连线给孩子们送球拍就行。”陈宇挂电话前补了句,“妈让你每天报平安,别光顾着练球。”
挂了电话,屈正阳看着平板上的比赛视频——波尔正手进攻时,重心会前倾15度左右,这是个微小的破绽。他调出系统生成的模拟训练方案,上面建议用“玉女穿梭”步法应对,快速移位到反手位回球。正看得入神,登机广播响了,他背起运动包,往登机口走。路过候机厅的书店时,瞥见橱窗里摆着自己的《国术乒乓基础教程》,封面是他做“崩拳爆冲”的动作,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从当年在八一队被王建军教练骂“步法像踩棉花”,到现在能把国术乒乓写成教材,这条路走得值。
登机时,身后的粉丝还在朝他挥手,他回头比了个“加油”的手势,心里暗下决心:这次交流赛不仅要赢,还要让更多澳大利亚人知道国术乒乓,不辜负这些支持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