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沉沉,程楠站在公司顶层的露台上,望着远处灯火通明的城市。刚刚结束的那场行动虽然成功摧毁了“中枢节点”,但现实世界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新闻热搜榜上,“程楠是否真的是时间穿越者?”、“科技奇迹背后的真相”、“他是否与‘归墟’有关?”等词条轮番霸屏。社交平台上,有人将他捧为救世主,也有人质疑他是阴谋家。更甚者,一些匿名账号贴出所谓的“证据”,声称程楠掌握的技术并非来自未来,而是某种未知外力的干预。
他知道,这场舆论战比任何一次技术攻关都要难缠。
—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赵敏、陈星和几位核心管理层成员围坐在长桌旁,每个人脸上都写着焦虑。
“已经有三家投资方明确表示要撤资。”赵敏翻开手中的报告,“他们要求我们公开核心技术来源,否则就终止合作。”
“不能公开。”陈星立刻反对,“一旦泄露,不只是技术问题,还会让女娲的存在暴露。”
“但我们也不能什么都不做。”程楠开口,声音冷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再这样下去,公司会垮,项目会停,所有努力都会白费。”
他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写下几个关键词:信任、证据、控制节奏。
“我们要做的不是解释一切,而是选择性地释放信息,让公众相信我们的方向是对的。”
赵敏皱眉:“你有具体方案吗?”
“有。”程楠点头,“第一步,稳住内部;第二步,找到可以证明我能力的证据;第三步,公开部分成果,转移焦点。”
会议持续到深夜。最终,大家达成共识——先稳定团队士气,同时秘密寻找能支撑程楠身份的证据。
—
档案室里,灯光微弱。程楠和陈星翻阅着早期的研发记录,一页页泛黄的文件堆满了桌面。
“你看这个。”陈星指着一份文档,“这是我们最初开发量子计算模块时的草稿,里面有些概念是你提出来的,当时我们都觉得太超前了。”
程楠凑近细看,眼神忽然亮了起来。
那是他在第一次穿越后提出的设想,基于3020年的基础理论,结合当时的科技水平,硬生生推导出了一个半成品模型。后来经过多次迭代,最终成为公司第一代AI架构的核心组件。
“这段内容……”他低声念道,“如果我们能找到当年的原始数据,就能证明我在那个时间点就已经掌握了这些概念。”
“问题是,原始记录早就销毁了。”陈星叹气。
“不。”程楠摇头,“还有一份备份在国安局的机密数据库里,是周卫国为了防止技术泄露专门保存的。”
两人对视一眼,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
新闻发布会定在两天后。
这段时间里,程楠几乎没合眼。他一边协调科研团队继续推进可控核聚变和新型能源转换系统的研究,一边和女娲一起整理出一系列“可展示”的技术演进图谱。
“这是一段早期测试视频。”女娲调出一段影像,“你可以看到,里面的算法结构和当前主流完全不同,甚至比现有技术快了三倍以上。”
“好。”程楠点头,“再加上那份研发记录,应该足够让他们动摇一下。”
—
发布会当天,现场座无虚席。媒体记者、投资人、行业专家齐聚一堂,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期待。
程楠走上讲台,目光扫过全场。他没有急着发言,而是先播放了一段视频。
画面中,是一个早期实验室的监控录像。镜头里,年轻的程楠正在讲解一个复杂的数学模型,而他的同事们一脸震惊。
“这是我们在2025年完成的第一批原型机测试。”程楠开口,“那时候,我们连云计算都没普及,但我已经提出了分布式智能运算的概念。”
他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有人说我是骗子,说我靠运气走到了今天。但我想问一句——如果我只是个普通人,怎么可能提前十年预见到今天的科技发展?”
台下一片沉默。
“我知道你们还有疑问。”程楠继续,“我也理解。但我要告诉你们一件事:不管我是谁,也不管我从哪里来,我的目标只有一个——让人类在这场战争中活下去。”
他说完,大屏幕切换成了一系列技术演进的时间线,每一条都标注着日期和关键突破点。
“这不是巧合。”他看着镜头,“这是我亲身经历过的未来。”
—
发布会结束后,舆论风向悄然发生了变化。
尽管仍有不少人持怀疑态度,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也许程楠真的不一样。
社交媒体上,出现了“支持程楠”的话题标签,不少科学家和工程师公开表态,认为他的技术路线值得信赖。
赵敏看着手机上的数据,轻声笑道:“你赢了第一步。”
程楠却没有放松。
“这只是开始。”他望向窗外的夜空,“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
而在某个角落,一台老旧电脑的屏幕上,闪烁着一行代码:
[中枢节点]信号恢复中……
黑暗中,一双眼睛缓缓睁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