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知识就是新的希望,地里的活儿忙完之后,各家各户就开始沤肥大业。
这一回不止先前那些签了契约的村民在行动,林癞子这些人也纷纷开始打听。
反正这法子人家也没瞒着,要不要做是自己家的事。
先前吃了那么大的亏,这些人哪里还敢偷闲?
尽管家里活儿有些忙不过来,还是安排人学着大伙儿挖粪坑沤肥。
林家是最后行动的,这倒不是不想做,而是家里实在没人啊。
一家子都是享福享惯了的,以前家外面靠林长丰,家里面靠苏氏。
分家之后,陈氏则是指望着在镇上干活儿的儿子儿媳挣钱养家。
如今林长庆和林长平虽然也在干活儿,也拿回来那么多工钱,只不过粮价比以前要贵,同样的钱买不到那么多东西,林家日子当然就难过了。
再加上先前赔钱好几回,家底都要被掏空了,林家上空都蒙上了一层阴郁的气氛。
林宏远被赶出村子,朱氏就变得疯疯癫癫的,整天到处找儿子。
而陈氏喊自己头疼,也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反正躺在炕上不起,家里的活儿全丢给了周氏。
周氏已经吃了那么大的亏,但是多年不下地,干起活儿来浑身酸疼,实在是受不住了,就去镇上把自己相公和大哥喊了回来。
林长庆和林长平也没法子,告了两日假,随她回来挖坑沤肥,顺带着翻地。
这一家子全都是享福享惯了的,就算是两个大男人,干起活儿来也是磨磨蹭蹭的,全村人看着都觉得好笑。
“你们家日子过得那么好,还留在村里做什么呀,你看看,这挖土都挖不利索,不如直接置办了宅子,搬到镇上去算了。”
林家几个人很是气馁,林长庆埋怨道,“弟妹,也不知道你们在家中是如何过的日子,每月工钱都是拿回来了的,日子却给过成了这样,越发不像样了。”
周氏当然是不依,“大哥,你怎么好意思说这样的话?家里的事情你管得最少,如今娘也病倒了,大嫂整天不见人影,我一个妇道人家,怎么干得好地里的活儿?”
林长庆却说道,“老三媳妇儿也是个女人,蔓蔓也没多大力气,人家还在后山弄了二十几亩地,这你又怎么说?”
他真是越想越气,他是林家的老大,以前人家说起林家,总说老三有本事,哪里记得他这个老大?
如今老三过世了,人家还是说老三家的厉害,孩子也争气。
再看看他自己呢,本该是林家长孙的宏远,如今连家也回不了,在外面成了个混混。
嫁出去的女儿一点儿动静也没有,自己过上好日子,也不知道念着家里,是个没良心的。
再看看那个媳妇儿,简直让人话也不想说。
林长庆将这一切归结为自己娶错了媳妇,要是当初他也能娶苏氏这么一个旺夫的媳妇儿,如今日子不知道过得多好。
周氏撇嘴,“大哥,你觉得老三媳妇儿好,你就上外头说去,在自家地里说这些做什么?你上外头说,看别人笑不笑话你,反正老三也已经不在了,苏氏寡妇一个,大哥要是那么喜欢,不如自己娶回来,那多有福气。”
“这像个妇道人家说的话吗?真是不害臊。”
林长平听他们吵得烦了,也骂了起来,几个人互相责骂,让人看了好大的笑话。
收工回去,闻到各家各户飘出来的红薯香气,这几人更是觉得日子越过越没意思。
本来林家的日子红火,家底子可是来福村数一数二的,还供着一个读书人,不过几年,怎么就成了这样了呢?
林长庆越想越不服,得想想办法,重回往日的风光。
……
六月底,店里的蔬菜大部分都能吃了,前年种下的葡萄杏树也已经挂了果,果子结得满满的,杏子金黄诱人,葡萄还得等一阵,但也结了好些。
母女两个合力搭了架子,葡萄垂在架子上,看着让人咽口水。
“等砚儿这一次休沐,葡萄和西瓜应该都能吃了,上一次回来就跑到店里一直看着,我看他馋虫都在肚子里打架了。”说起那个弟弟,林蔓蔓的脸上满是笑容。
苏氏也笑,“也真是奇了怪了,这一片地以前种什么都种不活,背阴,土壤没肥,如今咱们搬过来了之后,种什么都能丰收,我看着这些果子心情也好,以后可是不愁吃了。”
林蔓蔓说道,“屋子得有人气,地也得有人气,咱们搬到这里来住了,这地当然也就好了,而且以前林家哪有人认真种地?自己不费心思,当然就种不好。”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灵泉水和种子,还有肥料,只不过没办法跟苏氏说罢了。
“娘,前些日子王管事就在问我什么时候能卖菜,我看这地里头也差不多了,我再去各家问问,如果都能卖了,就还是让他们每日派车来村里,这样能省不少事儿。”
苏氏点头,“行,你去问问看吧。”
之前给各家都发了种子,但是能不能种出来就看自己的本事了,林蔓蔓问了好几家,大多数人家的菜还是长得不错的。
商议好之后,林蔓蔓就去了趟镇上,重新跟醉仙楼联络上了。
这事儿最高兴的是王管事,自从用了来福村的菜,别的菜厨子都说用不顺手。
客人也是这个意思,总觉得之前的菜要更好吃一些。
明明看起来都是差不多的,只不过稍微新鲜一点,水灵一点,味道的差别竟然那么大。
“我可等了太久了,林娘子,我真是恨不得你一年四季都种菜,每日去拉菜才好啊。”
林蔓蔓笑着说,“我努努力,有钱不赚王八蛋,醉仙楼这么大方,这生意我可得好好抓紧了,我家地里还有刚成熟的杏子,西瓜和葡萄还得等一阵,只给我们自己留一些吃,其他的都可以卖给醉仙楼。”
王管事立马应下,“那当然好,你家的东西,有多少我收多少。”
这一次还是跟之前一样的规矩,每日去村里拉菜,十天结算一次菜钱。
这样一来,大家不仅粮仓里有了粮食,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