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辛得知门口有冀州送来礼物,他内心猜测,应该是苏妲己到了。他也想瞻仰一下,这个伯邑考的未婚妻。
快步走到王宫门口,果然看到了那顶轿子。轿子看上去十分精致,显然是经过精心打造的。
帝辛迫不及待地想要打开轿门,看看里面究竟是不是苏妲己。
然而,一旁的侍卫却连忙劝阻道:“大王,小心有诈!还是让卑职来打开吧,以免有什么陷阱!”
帝辛略微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点了点头,同意了侍卫的建议。
侍卫小心翼翼地打开了轿门,当轿门缓缓打开的瞬间,一股淡淡的香气扑鼻而来。
帝辛定睛一看,只见轿子里端坐的竟然是一位美女!
这位美女端庄秀丽,面容娇羞,宛如一朵盛开的鲜花。尤其是当她与九尾狐狸精的灵魂融合之后,那娇羞的面容更是增添了一丝魅惑,让人不禁为之倾倒。
帝辛只看了一眼,便被这位美女深深吸引住了,他的目光完全无法从她身上移开。
“你是何人?”帝辛定了定神,开口问道。
美女微微一笑,柔声回答道:“回大王,我是冀州侯苏护之女,苏妲己。大王有令,要纳我为妃,所以我特此前来。”
苏妲己的声音清脆悦耳,如同黄莺出谷一般,让人听了心旷神怡。
然而,众侍卫一听她是反叛之人苏护的女儿,顿时脸色大变,瞬间围了上来,将苏妲己紧紧包围在中间。
帝辛面沉似水,眼神冷冽,他的声音如同惊雷一般在宫殿中炸响:“将她带入王宫,本王要亲自审问!定要让她知道孤硬不硬!”
随着帝辛的命令,一群侍卫如狼似虎地将那女子押解进王宫。
而跟出来的几个老臣,脸上露出担忧之色。
其中一个老臣颤巍巍地说道:“大王,臣观此女身上有魅惑之气,恐非良善之辈,说不定是个妖孽,还请大王小心为上啊。”
帝辛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不屑的笑容,说道:“诸位爱卿不必担忧,本王自会有分寸。”
说罢,他转身大步流星地返回王宫,留下一群面面相觑的老臣。
进入王宫后,帝辛挥手遣散了众人,偌大的宫殿中只剩下他和苏妲己二人。
苏妲己再次见到帝辛,心中不禁一颤,她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娇柔的声音中带着些许惶恐:“罪臣之女,苏妲己拜见大王。”
帝辛居高临下地看着苏妲己,眼中闪过一丝异色,缓声道:“哦?你倒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罪臣之女。”
苏妲己叩头如捣蒜,连忙解释道:“大王,小女子的父亲他……他只是一时糊涂,出了朝歌城后便后悔不迭。但他畏惧大王的威严,不敢前来,所以才让小女子代他向大王求饶,恳请大王开恩,饶恕家父的罪过。”
帝辛嘴角微扬,似笑非笑地说道:“哦?想求本王原谅,那就要看你的表现了。”
话刚落音,他便悠然自得地往后一仰,靠在龙椅上,好整以暇地看着苏妲己。
苏妲己作为一只狐狸精,其敏锐的感知力让她瞬间明白了对方的意思。
两人之间仿佛有一种默契,无需多言,彼此的信任已经建立。这种信任并非来自于女娲娘娘的介绍,而是源自于他们内心深处的相互理解和共鸣。
这并不是一个中间人能够促成的事情,而是需要他们自己去慢慢体会其中的深浅长短。
此时此刻,他们之间的情感如同一股清泉,自然而然地流淌着。
傍晚时分,帝辛悠悠转醒,他感到神清气爽,心情格外舒畅。
回想起白天与苏妲己相处的点点滴滴,他心中不禁感叹:“凭什么说她是妖孽呢?她明明就是祥瑞啊!”
。。。。。
第二日清晨,阳光洒在朝堂之上,金碧辉煌的宫殿内弥漫着庄严肃穆的气氛。
帝辛端坐在龙椅上,他的面容威严而庄重,双目凝视着下方的群臣。
在闻太师身旁,姜子牙身着一袭素色长袍,身姿挺拔,气宇轩昂。
“恭喜姜军师旗开得胜,一战歼灭东夷族!”帝辛的声音在朝堂中回荡,带着对姜子牙的赞赏和祝贺。
姜子牙微微一笑,拱手回应道:“大王,此次胜利并非我一人之功,全赖大王的英明领导和大力支持,才有了今日的成果。”
帝辛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满意之色。
这时,闻太师站出来说道:“大王,据臣推测,各地大小诸侯近日来蠢蠢欲动,恐怕对我朝有所图谋。咱们应当早作防范,以免被他们趁虚而入。”
姜子牙一听,心中顿时燃起了斗志。
他的手下那些人,还没有打过瘾呢!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拱手请战:“大王,臣愿领一军,前去平定那些心怀不轨的诸侯!”
帝辛见状,微微一笑,摆了摆手,示意姜子牙稍安勿躁。
“不必着急,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帝辛缓缓说道,“今日孤也有一事要公布。冀州侯苏护派人送女儿苏妲己进宫赔罪,现免除苏护侯爷身份,由其子苏全忠继承。苏护即日起进入朝歌,封国丈身份。其女苏妲己则封为妃嫔!”
帝辛的话音刚落,朝堂上的众位大臣纷纷跪地叩首,齐声高呼:“是,大王!”对于这一系列的封赏,大臣们并没有提出任何异议。
然而,在人群中,有几位老臣的脸色却有些不太好看。
他们原本就对昨天帝辛让苏妲己进宫的行为就颇有微词,如今苏护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反而还得到了如此丰厚的赏赐,这让他们心中有些愤愤不平。
那个女的魅惑之力强大,明显就是个妖孽。
但是,在帝辛的威严面前,这些老臣们也只能干干巴巴地看着,最终还是没有把心中的不满说出口。
“费仲,尤浑,你二人以后听命于苏贵妃”帝辛再次说出一个命令。
众人依旧对于这个命令,不太理解。
“是,大王。”二人齐声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