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衔都监同佥书教门公事\/崇德悟眞大师贾善翔编
青羊
按混元本纪云太上以甲寅年昇天至乙卯
分身潜降於蜀托孕大官之家丁巳尹喜方
至蜀本无青羊肆太上在太微时先勅青帝
之青童降成都化爲青羊尹喜於市肆见人
牵之自解云既有青羊复在其肆老君所约
此当是也因问云此羊乃谁家者答曰我家
夫人诞一子啼声不止投於水火皆不能害
有道人言得青羊乳与之啼即止故市此羊
喜嘱曰爲我告夫人之子云关令尹喜至於
是具以白即从懹抱振衣而起言曰令喜来
前既入太上或长丈余身作金色项负圆光
建七曜之冠披九色之帔举家见之皆惶恐
太上曰吾太微是宅眞一爲身太和降粹耀
魄爲人主容相因何乃怪也尹喜稽首而言
曰不谓庆幸复奉天顔未审慈尊出无入有
起居安不老君怡然告曰与子别後何得何
丧汝存道守一还有益邪喜曰自奉秘要粗
得其妙济度之恩远过天地老君曰吾昔留
子以居世清斋千日故待子於此今子保形
链炁已造冥妙而心结紫络面有圆明金名
表於眞图玉札系於紫房炁参太微解形合
眞矣言讫三界圣眞千乗万骑浮空而至因
授喜紫芙蓉冠飞青羽裙丹禓緑袖交带霓
裳罗文黄绶拜爲文始先生赐任无上眞人
从此乃得参侍龙车远游天下青羊记云勑
青帝之青童化羊蜀郡乗紫云於紫府降瑞
气於王宫将停不嗄之声须及来斯之乳俄
闻喜至顿止婴啼爰从赤子之身却变白头
之士顷刻而身渝数丈须臾而面放五光头
建七曜玲珑之冠肩垂九色离罗之帔卫士
踰亿从仙成羣者正谓此耳太上昇座爲其
母说元阳经今肆在成都西南数百步中和
二年获灵塼之所诏建青羊宫是也又有降
生台元阳台遗址存焉又化身与喜游天水
灵山重演道要即今秦州啓灵山是也有西
昇台及圣容殿在岩下又舆喜潜游四海先
到东海日窟常阳之山扶桑碧海东井汤谷
祖州芝田蓬莱方丈之宫次南登凤山青丘
长离赤津太丹之宫绦山朱陵炎岗之乡次
西入龟山玉阙人鸟凤山骞林麟洲金门玉
池昆吾白帝之城次北入空蒙洞阴元丘广
寒锺山无间之野又昇中岳崑仑眞圃琼华
之宫仙人礼侍天衆来迎传道叙德随问授
之次游九天初至第一天见波利天帝乗九
灵玄云之舆荫七元交晨之盖建五色摄魔
之节从官及玉童玉女九万人迎老君入大
有宫请问自然之道次游第二天见摩夷天
帝驾碧霞飞云之舆荫五色凤文之盖建七
映命龙之节从官及玉童玉女五万人迎老
君入凤城玉台请问无上之道次游第三天
见梵寳天帝乗泰灵流云之舆荫七光飞晨
之盖建五色招灵之节从官及玉童玉女八
万人迎老君入阳明朱宫请问虚无之道次
游第四天见化应天帝驾黄云七映之舆荫
五明锦文之盖建七色命灵之节从官及玉
童玉女六万人迎老君入七寳上宫请问玄
妙之道次游第五天见不骄乐天帝控青云
九灵之舆荫飞光霜精之盖建五色制魔之
节从官及玉童玉女七万人迎老君入九层
玉台请问太玄之道次游第六天见兜术天
帝御流精丹云之舆荫七映飞霄之盖建五
色命神之节从官及玉童玉女六万人迎老
君入朱灵之宫请问至眞之道次游第七天
见须延天帝乗飞景紫云之舆荫五色罗文
之盖建七色招眞之节从官及仙童玉女九
万人迎老君入太玄都请问眞一之道次游
第八天见禅善天帝驾緑霞飞云之舆荫八
色琼晖之盖建九光洞灵之节从官及仙童
玉女七万人迎老君入珠林玉圃请问帝一
之道次游第九天见郁单天帝荣苍霞流云
之舆荫九光寳耀之盖建飞龙通神之节从
官及仙童玉女九万人迎老君入玄台紫房
请问希微之道所到天宫皆设琼英玉实月
液云桨碧醴流薰兰羞八彻灵芝妙果光华
映席于时天乐繁会灵唱妙絶不可胜言见
诸天帝眞仙皆项负圆明各礼拜老君请问
妙道多论天地否泰劫运延促行业善恶先
後宿命报应之理大道之原也
流沙化八十一国九十六种外道
老氏立清静无爲谦冲之教在诸夏而後西
入流沙以夷狄之人恃犬马之轻捷而侈好
杀之心於是不辞异欲之狠戾道路之修阻
区区而至彼化之以慈爱庶几远恶而趋善
故无择焉孔子所谓有教无类者是也尔时
老君行化至于阗国即放九色神光徧照西
方尘沙国界光所及处无有远近俄顷之间
毗摩城中自然以诸金寳布宫阙地建大法
座庄严暐晔三界圣眞及诸龙神乗云控鹤
而至于阗国王与诸胡王凡八十一国睹兹
光相妙丽希有昼夜瞻仰懽悦赞叹太上运
妙有神通悉皆摄受彼国王於一念中云集
道前老君廼升寳座相好端严烧香散花奏
钧天乐时于阗国王与所来者朱俱半王渴
叛陁王护蜜多王大月氏王骨咄陁王俱蜜
国王解苏国王枝汗那王乆越得健王悒恒
国王乌拉喝王失范延王护时健王多勒建
王罽賔国王诃达罗支王波斯国王疏勒国
王碎叶国王龟兹国王拂林国王大石国王
殖赋国王数漫国王怚没国王俱药国王嵯
骨国王昙陵国王高昌国王焉耆国王弓月
国王瑟匿国王康国王史国王米国王似没
盘国王曹国王何国王大小安国王穆国王
乌那葛国王寻勿国王火寻国王西女国王
大秦国王舍卫国王波罗奈国王帝那忽国
王伽摩路国王乾陁罗国王乌苌国王迦叶
弥罗国王迦罗国王不路罗国王泥婆罗国
王热吒国王师子国王拘尸那揭罗国王毗
舍离国王劫比他国王室罗伐国王瞻波罗
国王三摩诅吒国王呜茶国王苏剌吒国王
信度国王乌剌尸国王扈利国王狗头国王
伽栗国王漫吐漫国王泥拔国王越底延国
王奢弥国王小人国王轩渠国王陁罗伊罗
王狼揭罗王石国王五天竺国王如是八十
余国王及其妃后与诸眷属围遶瞻仰愿听
法音老君告诸胡王汝等肆五毒心唯嗜血
肉杀害无厌断衆生命我今爲汝说浮屠经
所谓浮屠即佛陁也於汝言之浮者一切万
有非实屠者勿复割害生灵不能戒者可食
自死肉而汝须发拳鞠身体羶腥至于毡裘
积诸垢秽当祝须发洗涤身心常习慈悲以
灭烦恼依我立斋月日及所说戒律常须持
斋奉戒絶诸邪想归依大道今随我化汝者
是我第一弟子无上眞人尹喜与汝爲师身
作金色备诸相好演说浮屠善巧方便面常
东向示不忘本以我东来故显斯状令有见
者发慈悲心汝等国王礼拜供养不得退转
自获成果又有外道九十六种亦皆化之使
入正道所言九十六种者郁遮罗外道差法
智男富外道倮形外道热灰身外道少子骞
外道賔头庐外道遮护神外道到见外道信
行外道边见外道见到外道空见外道虚空
外道不遮护外道首罗外道空乱音外道梵
鉢赊外道洪照外道普安外道张世外道无
相外道眞谛外道梵音外道宗明外道大拔
外道广学外道清修外道讲论外道显极外
道阿修罗外道舍依师子王外道神憩驾女
外道慧意外道鸠摩毱那外道梵摩闍罗外
道纲旃陁罗外道那罗延外道千炭外道毱
拔摩外道睒摩外道摩??首罗外道跋折罗
科外道拔闍罗外道遮文茶外道尼蓝外道
商揭罗外道央拘施外道摩利支外道阿吒
薄俱外道弥施诃外道摩底外道那俱跋罗
外道赵神鬼外道鉢健提外道鸠留伽闍外
道光照外道威严外道洪广外道回向外道
毗昙修多罗外道振威外道蒇扬自外道自
在广博严净外道伎毱道外道求那拔那外
道依眞外道得爽外道明链外道葛坏衣外
道尼利外道高望提外道阿求那外道腾空
道畏外道佛沙莫沙外道那健陁外道婆摩
智那外道尼连旃外道颇梨颇外道道利道
外道阿扇旃帝外道空解大道外道妬神外
道道坚外道到行外道梵意外道大丰外道
超空外道善女天外道元通太虚外道我角
外道旷贤外道灯分化外道阿罗罗吒外道
阿虑至外道照明五瞿外道殷阿旃陁利外
道此诸外道凡九十六种或男或女若人非
人能爲魔事亦祝须发乌衣跣足说种种三
昧种种观法等不等法作诸变怪种种形像
令人堕落邪道无有休息老君谓尹眞人及
诸弟子曰吾去之後此外道徧行於世至于
东夏所行之法亦复如前转更干人利养甚
同邪淫使人舍身命财及诸男女云过去未
来得诸果报复令国王帝主倾心信向迷悮
政事不归清静着此外道则生我慢矫诳百
諯惑乱大道汝宜於此化以浮屠令入不二
法门断除邪障而後外道悉来稽首恳请眞
训不复爲幻术其始末自有经传文繁不具
録
孔子间礼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且夫有生知之性非圣人其谁宜当之老聃
之与孔子其爲圣一也然孔子涉世之道靡
不尽之矣至于离名数超遥乎独见之妙必
期於参同故自鲁而适周见聃而退有犹龙
之叹斯圣人推崇於道而有授受之迹起教
之端莫大于此而况世之学者涉猎剽窃以
自多不亦媿欤孔子家语云孔子谓南官敬
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
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对曰谨受命遂
言於鲁君曰臣受先臣之命云孔子圣人之
後也灭於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国而受厉公
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慈益恭故其鼎铭
曰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
亦莫余敢侮饘於是粥於是以餬其口其恭
俭也若此臧孙纥有言圣人之後若不当世
则必有明若而达者焉孔子少而好礼其将
在矣属臣汝必师之今孔子将适周观先王
之遗制考礼乐之所极期大业也君盍以乗
资之臣请与往公曰诺与孔子车一乗马二
疋童子侍御敬叔与俱至周问礼於老聃访
乐於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制察庙朝
之度於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
之所以王也及去周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
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吾虽不能富贵
而窃仁者之号请送子以言乎凡当今之士
聪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讥议人者也博辩
宏达而危其身好发人之恶者也无以有己
爲人子者爲以恶己爲人臣者孔子曰敬奉
教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
千焉史记云孔子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
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君子
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
骄炁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
身吾所以告子者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
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
能走走者可以爲网游者可以爲纶飞者可
以爲矰至其龙吾不能知其乗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南华眞经云孔子
西藏书於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守藏史
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
焉孔子曰善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於是繙
十二经以说老聃中其说曰太谩愿闻其要
孔子曰要在仁义老聃曰请问仁义人之性
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
仁义眞人之性也又将奚爲矣老聃曰请问
何谓仁义孔子曰中心物恺兼爱无私仁义
之情也老聃曰意几乎後言夫兼爱不亦迂
乎无私焉乃私也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
牧乎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
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羣矣植木固有立矣夫
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
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乱人
之性也夫子问于老聃曰有人治道若相放
可不可然不然辩者有言曰离坚白若县寓
若是则可谓圣人乎老聃曰是胥易枝系劳
形怵心者也执狸之狗成思猨狙之便自山
林来丘予告若而所不能闻与而所不能言
与有首有趾无心无耳者衆有形者与无形
无状而皆存者尽无其动止也其生死也其
废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有治在人忘乎物
忘乎天其名爲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於
天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
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
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恶
乎求之哉曰吾求之於度数五年而未得老
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於阴阳十有
二年而未得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
不献之於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
於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
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
而不可者无他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
不行由中出者不受於外圣人不出由外入
者无主於中圣人不隐孔子见老聃而语仁
义老聃曰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
蚊蝱噆肤则通夕不寐矣夫仁义憯然乃愤
吾心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
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又奚杰然若负建
鼓而求亡子者邪夫鹄不日浴而白鸟不日
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爲辩名誉之观不
足以爲广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呴以湿相
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孔子见老聃归三
日不谈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规哉
孔子曰吾乃今於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
而成章乗乎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
能嗋予又何规老聃哉子贡曰然则人固有
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发动如天地者乎
赐亦可得而观乎遂以孔子声见老聃老聃
方将倨堂而应微曰予年运而往矣子将何
以戒我乎子贡曰夫三王五帝之治天下不
同其系声名一也而先生独以爲非圣人如
何哉老聃曰小子少进子何以谓不同对曰
尧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汤用兵文王顺纣
而不敢逆武王逆纣而不肯顺故曰不同老
聃曰小子少进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
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
而民不非也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民有爲
其亲杀其杀而民不非也舜之治天下使民
心竞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
至乎孩而始谁则人始有夭矣禹之治天下
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
爲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其
作始有伦而今乎妇女何言哉余语汝三皇
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皇
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暌山川之精中堕四
时之施其知憯於??虿之尾鲜规之兽莫得
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爲圣人不可耻
乎其无耻也子贡磳蹴然立不安孔子谓老
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爲乆
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
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鈎用甚矣夫人
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
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
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
出而迹岂履哉夫白鶂之相视眸子不运而
风化虫雄鸣於上风雌应於下风而风化类
自爲雌雄故风化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
可止道不可壅苟得於道无自而不可失焉
者无自而可孔子不出三月复见曰丘得之
矣乌鹊孺鱼传沫细要者化有弟而兄啼乆
矣夫丘不与化爲人不与化爲人安能化人
老子曰可丘得之矣冲虚经云商太宰见孔
子曰丘圣者欤孔子曰圣则丘何敢然则丘
博学多识者也商太宰曰三王圣者欤孔子
曰三王善任智勇者圣则丘不知曰五帝圣
者欤孔子曰善任仁义者圣则丘弗知曰三
皇圣者欤孔子曰三皇善任因时者圣则丘
弗知商太宰大骇曰然则孰者爲圣孔子动
容有间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
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
焉所谓圣者老聃是也
号河上公
圣人神变之迹或出或处故无常也世传河
上公太上之化身莫知其然否逮考之载籍
而得其详虽怪力乱神孔子所不语然其不
至于谲怪则无害於政教也传云孝文帝及
窦太后好黄老之术勑天下如不通老子者
不注官帝读五千言而有所未晓混元乃化
身示迹号河上公居陕河之滨常讽道德二
经帝遣使问其义公曰道尊德贵非可遥问
帝即命驾诣之公踞庵中不起帝谓曰普天
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賔莫非王臣子虽有
道犹朕民也不能自屈何乃高乎朕能使人
富贵贫贱在须臾耳公拊掌跳跃冉冉升虚
去地数丈而止於太虚俛而答曰余上不至
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民之有陛下焉能
令余富贵贫贱乎帝乃悟以其神人方下辇
稽首礼谢因授帝上下章句希微之?今河
上公所居建庙于陕州之北并文帝望仙台
并存焉至孝武帝好神仙之道太上遣九天
侍郞东方朔以辅之又遣西王母上元夫人
赐帝白银像五躯谓帝曰此则太上老君之
像也及上清经五岳眞形图帝拜而受之後
帝登封中岳闻呼万岁者三乃以行宫爲万
岁观并前後别馆三十余所悉舍爲道观每
观度道士七人一如周穆王故事延熹八年
桓帝梦太上降帝庭诏於涡水再新祠宇勑
边韶撰碑至今犹存
授干吉太平经
大丞相苏公尝谓蓬丘子曰凡述作文章不
用故事人之所难也余读太平经而观其命
意布辞未尝采摘前圣之陈迹而自成一家
体此其难也按此经有云干吉撰或云得之
於水上而内传所载即在孝成帝河平年混
元分身下游琅邪郡曲阳泉授北海人干吉
太平经一百七十卷其要曰且人之生也天
付之以神地付之以精中付之以炁人能保
精爱神护炁内则致身长生外则致国太平
孝章帝元和二年太上复过琅邪授吉一百
八十戒以助诸祭酒保身修眞谓吉曰往古
圣贤皆从此戒得道道本无戒从师得成道
不可废师不可轻吉稽首作礼谨受命至顺
帝时琅邪人宫崇诣阙进太平经表云亲受
於干吉言吉亲受於太上也今於正经外又
有复文一卷称後圣君撰凡二千一百二十
三字似篆而非篆有序冠于篇首其文隐而
难解又有太平钞十卷不着撰人名氏大略
发明本经篇目又有太平秘旨一卷称上相
青童君受论守一之法又有宗师传一卷不
着撰人名氏载西城王君帛和干吉三传合
爲一卷至大唐之季有闾丘方远者宿松人
通经史颇辩惠尝师香林左元泽一日谓方
远曰子不闻老氏云吾有大患爲吾有身盖
身从无爲而生有爲今却反本是曰无爲夫
无爲者言无即着空言有即成碍执有无即
成滞但能有无一致泯然无心则庶几乎道
且释氏以之爲禅宗孔子以之爲坐忘易云
无思也无爲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
故其归一揆经云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
其後是何物也子若默契神证又何求焉此
生不悟即浩劫茫然若得之岂有迷悟之异
哉何须空山之中长松之下所惜者子之才
器高邈足可爲眞门之标表也方远稽首致
谢而去居常慕葛稚川陶正白之爲人食炁
链形之外尤精此太平经因诠爲三十篇而
尽枢要也
犹龙传卷之四